不能宽容高杠杆的源头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7陆家嘴论坛上谈及金融健康时表示,防范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对那些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现象均不得宽容。他认为,不开放、不竞争往往纵容了低标准;金融行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我不反对金融开放,但对“没有外国人竞争,中国金融监管就会低标准”的判断不敢苟同。金融监管标准是人为制定的,也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如果中国的金融安全、金融健康需要一个高标准,那就制定并执行一个高标准。难道没有外国金融机构竞争,中国的金融监管就会弱化?显然不合逻辑。
  事实也不支持这样的判断。中国金融开放多年,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著名商业银行早就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内资银行也早就與它们开始竞争了,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内资银行还会出现高杠杆、低资产、不良贷款增多的问题?换个角度看,美国金融市场汇集全球6000家金融机构,竞争不激烈吗?监管不标准高吗?为什么还会发生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检讨金融监管的不足?
  我们不能把政府监管和市场发育混为一谈。难道不用政府监管,引入外国金融机构竞争就能自然生发出“高标准”?我认为,无论是金融机构内部的自律还是外部约束,其标准的不断提高,都是因为市场失灵或竞争失败,包括今天所出现的高杠杆、低资产和不良率上升问题,不是因为竞争不充分,而是因为“竞争过度 监管放松”所致。
  所以我认为,“纵容低标准”不是市场竞争不足,而是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放松金融监管、市场过度竞争的必然产物,它是监管不到位的具体体现。不只是中国,发达国家一样如此。
  理论上,市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所有参与者利润不断趋近于零,而生存的本能欲望,极易导致“经营失德”。当所有金融机构都拿不到足够钱去运营的时候,它们必然要冲击监管红线,最基本的行为就是加杠杆,通过放大风险去博取高收益。如果这时候监管机构对这样的行为放松监管,将导致金融自由化,金融风险也必然上升。对此有疑惑的人不妨去看看,中国这几年金融的发展是不是沿着强化竞争、放松监管、引发混乱、加强治理这样的道路在走?
  有人美其名曰:这是在试错。我不以为然。因为,这样的历史教训多如牛毛,如此低级的“错”根本不用试,否则社会将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不是吗?监管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化配置金融资源,把多少金融资源送进了无底洞?过往的教训摆在我们面前,可我们的监管者为什么不做深刻的检讨?反而进一步推进自由化?这着实让人痛心。
  所以我们郑重地提醒中国央行,高杠杆只是表象,而形成高杠杆的背后原因才是最可怕的。如果我们不能找准原因,找到症结,仅“就高杠杆说高杠杆”,那中国将找不到治理高杠杆的正确方法,而且杠杆率会越治越高,甚至有引发债务危机的风险。
  责编:赵泽
其他文献
华为、海尔、五矿、中石油、中石化、三一重工、阿里巴巴……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海外,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5月14日下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推进贸易畅通”平行主题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作为参会企业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专访。  IT设施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  “习主席的演讲令我非常振奋。全球经
11月20日,柳传志发布题为《为湖畔大学正名》的文章,其中说到了他自己前不久在湖畔大学给企业家学员讲课一事,并深有感触:“谁也不端着,谁也不装,都是打过仗的人,我一讲他们就明白,他们一问,就直指要害,不由你不大呼过瘾。”  柳傳志还表示,类似前几年出现的如“改革开放出了新兴资产阶级”“把湖畔大学比为东林党的集结地”等说法实属搅乱人心,因此湖畔大学和中国企业家需要被正名。
老国企三元食品近两年来一直陷在营收增长停滞的困境之中。近日,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2017年前三季净利润1.23亿元,同比下滑41.21%。    有乳业界专家分析表示,三元的常温奶和低温奶两大产品群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在市场上立得住的大单品,地域性局限明显,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另外,婴幼儿奶粉、高端有机奶、植物酸奶、植物饮料、甜品等还处于培育期,还没有形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