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跃英 无一日不刺绣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er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跃英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8点开始刺绣,中午给家人做饭,吃完饭老公负责洗碗,下午接着绣,做完晚饭再绣到深夜,从不间断。她太喜欢刺绣了,闭上眼,眼前就会出现一根根的绣线
  毕跃英不识字。
  几十年前,大老挖村少有女孩读书。但毕跃英家在村里还算富裕,弟弟妹妹都读书,3个哥哥也读书,只有她例外。她还小的时候,大哥就已经结婚了。哥嫂都要干活,长辈要她帮忙带孩子,以减轻大嫂的负担。后来有人问她,兄弟姐妹6个里面,只有她没上过学,会不会有遗憾。她笑得灿烂,“不遗憾,到现在,哥哥还是最喜欢我”,这也挺好。
  不识字,所以她就没想过其他出路,一门心思地刺绣,过一辈子。

手工绣品难寻


  昆明市石林县阿着底被称为彝族刺绣之乡,刺绣、织布、缝衣裳几乎是所有彝族女人必备的技能。在石林县最大的绣品店里,一个小钱包只要10元,三四十元就能买到刺绣手包,款式较旧的还能打折,新品略贵,价钱在几十到上百不等。
  店员拿着一张方桌大小的绣品说,“同样大小的一块布,机绣桌布卖价是170,手绣的是360,手绣一两个月的工作,机绣一天就能完成”,在批量生产的机绣面前,手绣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机绣品和手绣品很好辨认,店员说,手绣的针脚密实,正面精美,反面丝线盘踞错综复杂;机绣的针脚则稀疏很多,还会有明显的线头,正反和两面区别不大。
  毕跃英的儿子昂贵介绍说,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机绣、人机混绣和纯手工的刺绣产品,价格也随之递增。现在的纯手工艺人大多四五十岁,她们靠刺绣是无法养活自己的,只是把它作为一项传统爱好,给自己或者下一辈绣一些用品。
  手工绣品的确很难生存,“以前我们要干农活,休息的时候能绣几针就绣几针,从来没想着要卖”,毕跃英说,如果要靠卖绣品为生,早就饿死了。以前,丈夫在文化馆工作,不舍得卖掉自己的画,收入微薄,她曾经卖过绣品补贴家用。
  如今她早已离开居住过的村庄,在阿诗玛小镇上开了一家刺绣店,除了将绣品低价卖给北京民族文化宫、云南省博物馆等单位,她几乎不再轻易出售自己的心血,毕竟每一个都花了十足的心思。尤其是几年前最多一周就能绣好的小孩背被,现在眼神不好,要费上一个月的功夫,于是她就更舍不得了。
  毕跃英家中摆着很多自己的作品,“有一块沙发巾,用了至少25年,现在还没变形。”颜色虽然有些褪去了,但依然别有风致,沙发后面挂着大幅长方形绣件,在玻璃的保护下颜色鲜亮。
  她想着,要把这些都当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就好像她在阿诗玛小镇所开的绣品小店里,也摆着她的母亲传给她的刺绣包头,颜色已经褪去些许,但光泽如新。
  目前像毕跃英一样系统掌握彝族撒尼刺绣技法、样式、配色等内容的民间刺绣人屈指可数。昂贵说,“很少人会买单个绣片,因为撒尼人的绣品不会独立存在,一定是绣在某个物件上的,尤其包头和衣物上为最多”,在县域范围做民族服饰的人很多,但能做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服饰的少之又少,会剪裁的不会刺绣,会刺绣的不会剪裁,母亲恰恰两者都掌握,而且技艺都比较精湛,要得到她的一幅作品确实不易。现在家人们的工资丰厚,这也使得她放下心里的担子,“我靠老公就行了。”
  丈夫、儿子、女儿都从事美术行业,更懂得欣赏绣品之美,他们也不想让毕跃英卖掉自己的绣品。有人问她,“姐姐,你为什么配色那么好看,是不是因为你们家搞美术的老师多”,她笑着回答,“他们配色还要问我呢。”不过毕跃英认为,女儿昂扬比她绣得更好,只是少有年轻人愿意专门刺绣,昂扬现在在做美术老师,只有闲时绣两针。

蚕丝线哪怕掉色我也喜欢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毕跃英不愿意改变,其中两件事儿,她一提起来就较真,说多了就生气。其一,是配色,“以前老人都是从白线开始,现在这些年轻人,绿色也不管,红色也不管,想怎么绣就怎么绣,我一直都是老一套。”白色、粉红、金黄、绿色、大红五种颜色是撒尼刺绣的基础颜色,在毕跃英的刺绣中一定会出现,组合起来对比强烈,火而不辣、素而不冷。
  其二,是刺绣所用线的材质,她一定要用蚕丝。“几百年前就是用这个,不要说我们撒尼,其他族刺绣也是用丝线。不用蚕丝的话,绣出来我心里不划算。”
  小时候,丝线靠哥哥们往回带,现在,她会自己到昆明市里买,石林县的商店少有卖蚕丝线,因为这样的材质会“刮着手”,绣出来起毛,再加上容易掉色,大部分人觉得不好看,也不好卖,“夏天还好,手是滑的,冬天手上容易裂口子,用蚕丝会刮到。”
  有年轻人跟她说,“你这个哈巴子,现在都不用这种线了,我们用的这种线不会掉色。”她说,“我不喜欢不会掉色的,我就喜欢这个,掉色了也不怎么难看,我觉得越掉越好看。”蚕丝线细腻自然光泽带给刺绣的传统质地,是现代机用线无法带来的原味。此外,蚕丝线经久耐用,许多她珍藏的上辈传下来的绣品依旧光泽如新,韧度依旧。她曾经也用过现在的化工纤维线,但许多用这些绣制的绣品用不到几年线就断了,即便化工线的质量足够,但绣品的质感与蚕丝相比仍有差距。
  她知道,有些东西要变,但有些东西一定不能变。
  毕跃英所用布料坚持撒尼刺绣传统,主要以黑色、白色为主,适当配有部分红底、黄底、蓝底。撒尼刺绣的配色与文化密切相关,他们大量运用黑白两色,与他们的黑白哲学思想和宇宙观有密切的联系,而彩虹的颜色则表达了欢乐、幸福、祈福的愿望。色彩艳丽,图案也讲求规整对称,大部分是几何形态,基本为四方形、六方形、八角形、椭圆形、圆形,以十字绣为主,还有一部分图案拟物,表现的都是常见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细腻柔和的花卉图案以平绣为主,粗犷些的抽象性图案以镂空贴花为主。   她的变,体现在绣品的图案设计上。配色和花纹依旧保持“老传统”,搭配组合则是全新的,她不爱按照图纸绣,理由很简单,是因为“绣一针就得看一下图纸太麻烦”。精美的图案背后,是毕跃英反复的琢磨和尝试,她也不怕失败,脑海中有了想法就要绣出来试试,在最终成品诞生前,往往要拆上三四回。
  毕跃英刺绣不描底图,不用模具,细数布面经纬线数后,会在心中勾勒出大概图样,先绣轮廓,后贴轮廓填色,最后绣中心部分。传统绣品主要是绣花包、小孩背被、包头、围腰、撒尼手工挑花服饰,她还创新出了挂墙、坐垫和钱包等样式。
  获得过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刺绣大赛一等奖的《星光灿烂》,她绣了半年。这幅作品配色自然协调,十字针法均匀整齐,线迹平服,图案左右对称,把彝族文化中的“太阳历,虎文化和火文化”创作成八角花、太阳花、三玄花、火焰花和人形花等图案。
  毕跃英的孙子今年5岁了,因为总看着奶奶刺绣,也能有模有样地拈根针,在烂衣裳上缝两下,而这种模仿,从他3岁就开始了。“我绣什么他还抢。他也不会绣,就是我绣什么他就跟着,”毕跃英把孙子的萌态用手机记录了下来,她不会发短信,照相功能用得最熟练。
  几十年前,毕跃英也是这样,跟在母亲和祖母身边,耳濡目染地步入撒尼刺绣的世界。她正式开始学习刺绣是8岁,“我妈给我们绣包头,我就在妈妈旁边绣。”从四五针的蜜蜂花、灯笼花、龙爪花、蝴蝶花开始学,然后在袖口绣花边儿,在手帕上绣小花。12岁出师前,母亲去放牛的时间,祖母就是老师,而祖母做饭的时候,她就跟着母亲学。

绣花的时候心里一定要开心


  毕跃英被宠了一辈子,至少在她描绘的世界里,一切美好。聊天过程中,她会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让旁边的人感染到她的满足与幸福。
  十七八岁的时候,毕跃英和生产队的八九个小姑娘一起刺绣,那时刺绣所需的布与线都很难买到,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哥和在惠城当兵的三哥会从城里陆续给她带线,“他们说,妹子,我给你买到线了,我就特别兴奋,让他们赶快带回来。”毕跃英将线共享给其他女孩,她们会羡慕地对她说,“你好了,就你享福了。”
  毕跃英培养出了马琼芬、张琼英、金树兰、潘永仙等传承人,年龄上,她们是毕跃英的同辈人,名分上是她的徒弟,“她们戴的包头,都是我教她们缝的”,马琼芬是汉族人,三十年间,一直跟着毕跃英学刺绣,她将所掌握的撒尼刺绣技艺和汉族刺绣相融合,也被评为撒尼刺绣省级传承人。
  马琼芬说,“以前跟毕老师在一起学到了很多,有时间的时候我就会在文化馆院子里跟她学刺绣,我绣得不好的地方她就会一针一线的教我。毕老师比任何人都绣得好,因为她会创作,针脚平顺,配色漂亮。”其实,彝族撒尼刺绣很多人都会,但很少有人能绣到所有针线松紧一致,如果一针松,一针紧,就会不平稳,凌乱,纹路不清。
  串绣是彝族撒尼刺绣中最难的,串花时一针刺六到八个纹路,抽拉时松紧至关重要,要拉平整才绣得平滑,纹路才清清晰。还有锁绣、镂空、滚边,针脚松紧必须一致,才绣得好。
  当姑娘的时候,万事有父母。嫁人后,毕跃英虽是长媳,但并不需要当家,这给了她更多刺绣的时间和精力。毕跃英和家人的关系很好,“我们家3个姑太,4个兄弟,从来没有吵过架”,有任何问题,他们都会当面说,当面解决。婆婆今年88岁,很喜欢她的绣品,但更担心她的身体,“姑娘,你现在还绣什么绣,我就是以前干活儿太累了,一只眼睛看不到什么东西”,毕跃英回道,“不会不会,我的身体我自己知道”,婆婆就会念她,“你知道什么,到知道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尽管说着不操心眼睛的话,毕跃英还是不由得做了操心眼睛的事,她有意识地减少了刺绣时间的投入,有时间会打打牌,少让眼睛受累。
  她最忙的时候,也要在做农活儿之余绣上两针。她摸着自己的心口也在奇怪,为什么自己离不开针线,不刺绣心里就不舒服。
  累的时候毕跃英会找方法休息,方法就是放下手中这块儿绣布,拿起另一块儿“换换口味”。绣什么她都会计划好,每天绣出来的东西都是满意的。她说,绣花的时候心里一定要开心,所以心里难过的时候,她就放下手上的针线,直到情绪好转。
  从早到晚地绣,她的身体也会受不了,肩膀和腰都是酸的,但她不停,这么多年刺绣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刺绣的动作她早已经习惯了,所以只要心里还是想绣,就能克服身体上的疲乏。
  现在65岁的毕跃英,眼睛已经不太好了,每次绣之前,都要掏出一副眼镜戴上。一直做农活儿,她锻炼出了好身子骨,现在除了眼睛外,哪儿都没毛病。刺绣太伤眼,丈夫总是让她不要这么拼,他说,你老了以后,要是眼睛看不见了,吃饭的时候谁给你夹菜。她的回应是,看不见就看不见了,这不还有你嘛,然后依旧自顾自地绣。
其他文献
图/本刊记者 梁辰  2014年2月20日在德国驻华大使馆官邸见到柯慕贤先生的时候,他刚刚完成了一顿两小时的漫长午餐会,讨论如何准备今年德中之间的3次高层互访。他左手手腕戴着夹板,那是他在中国第一个春节假期里滑雪的“收获”:“也算是为2022年冬奥会测试滑雪板吧!”他大笑着说。  这位1961年出生的德国人,去年8月30日被任命为新任驻华大使。来到中国后便接受了《环球时报》、《财新新世纪》等中国媒
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温碧霞刚参加完上海国际电影节回港,忙于宣传她参演的电影《微交少女》,在谈话过程中,她屡次拿起她的白色iPhone,因为手机频频在震动。48岁的她,身穿一袭白色露背长裙,这与她在各种媒介上的广告形象吻合。  除了拍电影外,温碧霞还参演了许多电视剧,在《封神榜》里,她饰演妖娆的妲己,此外还有观众熟悉的无线剧集《火玫瑰》。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三十多年,如今她仍对电影有着极强的兴奋
2019年10月25日,满载着82个标准箱的中欧班列(义乌—列日)“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菜鸟号”首趟列车抵达比利时列日物流多式联运货运场站。这是首个贯通中国长三角区域、中亚和欧洲并服务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专列。图/新华社记者 潘革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在武汉暴发,中国经济在严防死守中“停摆”数十天。美、日等进口大国体尝到全球供应链被中断的苦楚,尤其是紧缺的医疗战略物资。3月初,病毒
山西黑窑事件曝光之后,关于弱势群体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心。有人说黑窑事件反映了“原始资本主义的黑暗”,有人说它反映了人性的沉沦,有人说它是地方治理危机的表现……但是不管人们从黑窑事件中看到了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认为,这个可以被视为耻辱的事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  如何保护弱势群体?也许有人会说刹住市场改革的车轮,或者加强政府监管的力度,或者撤掉一批地方官员的职务……这些都不无道理,但是在
虽然于2017年10月19日发现的第一位“星际来客”奥陌陌有着出人意料的形状(长条形,而非圆形或块状),但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它是自然的产物,而非外星人的作品。   在历史上,有很多东西一度被猜测是外星人的信号,后来被证实它们有着(或可能有着)自然的起源,外星人实属一个“多余的假设”。下面我们仅举7个例子。  1、火星运河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绘制出一份火星图,上面有许多狭窄
这些内地优秀考生为什么选择去香港高校,仅仅是为了奖学金吗?“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香港的大学的开放自由,让内地学生的收获远远不限于学业上,而延及人格与世界观上,而后者,将他们在内地的多数同龄人抛在了后面    一年一度的高考生源争夺战接近尾声,香港高校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今年,申请香港院校的内地考生人数比去年增长12%,有30名省状元填报了港大,17名省、市状元获得港大48万港币奖学金。  
倘若你是个脑力劳动者,做的工作无定规可循,不能简单重复,需要不断激荡脑力、解决问题、生产灵感、执行创意……很可能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状态分为两种。  一是虚掷模式。无人打扰,时间大段,身体康健睡眠充足,咖啡零食一应俱全,双显示器机械键盘,网络通畅电脑正常……然后?你摸鱼打混,聊天追文,悠然不觉长日将逝。  二是救火模式。没有一点点防备,死线“砰”一声砸到眼前。“我怎么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你一边恼
“羊上树”在过去被人们用来形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然而,世界上真有一个地方,一到丰收的季节树上就“结满”了羊,这地方就是摩洛哥。  由于干旱,这里的羊没有青草可吃,所以为了生存,它们演化出了上樹的本领。这些羊上树就跟玩杂技一样,所以动物学家们给这群神奇的羊取名叫“杂技羊”。自从这群羊的异类表现被媒体报道了以后,当地便多了一个旅游景观——一群杂技羊在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上,轻身跃上摩洛哥坚果树,悠闲
上课铃响,复旦大学古典诗词导读的课堂里挤进来一个男生,背着双肩包,找到教室中间的一块台阶坐了下来,拿出一个厚本子放在膝盖上,腰杆笔直。  在这个课堂上,他的身影并不陌生,每节课准时出现,一节不落。从哲学系张汝伦老师、中文系骆玉明老师,到管理学院谢百三老师,只要在校内很“火”的课堂上,一定能看到他。  他叫樊羽,原是深圳某大学的本科生,18岁决定休学到复旦旁听。两年间,从复旦到北大,他以“游学”的方
央美的基弗风波沸沸扬扬,也终于动静小了,人们照常买60元一张的门票,去欣赏这位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在展厅里看见这批作品的时候,你几乎会理解央美某领导那句“你先看了东西再说”的言下之意。平心而论,东西还不错,基弗几个重要系列的都有涉猎,体量上八十余幅也撑起了个展的规模。可是我依然接到有道德洁癖的朋友的来电,语气是惊讶和谴责的:“你怎么能去看那个展览呢?!”  在展览前,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就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