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个性化教学理论为依托,提出了在当前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策略,构建了个性化作文教学及其要遵循的原则和实施途径,因而个性化作文教学成为作文教学的必然,本文探究了小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原因,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一)激发学生兴趣,因需要而作文;(二)冲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三)改革评价机制,让小学生品尝作文的喜悦。
关键词: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生是具有个性特点的生命体,这决定了小学作文教学是个性化的。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己经迷失,导致作文中“假话”、“套话”、“空话”满天飞。小学生的作文大同小异,具体表现为:内容狭窄陈旧,千篇一律,抒写真情难,准确表达难。
一、时代呼唤个性化作文教学
工具性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教育,而是一种观念形态,它反映了支配教育的一种哲学理念。工具性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工具,把教育作为工具使用。因此,“工具性教育”有两义:第一义是指教育丧失了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而成为其他社会系统的附庸,成为外部社会要求的被动,教育不再是教育本身,而是社会的工具;第二义是指教育不再把人作为独立的主体,而是把人作为工具,发展人的外在价值。反映在写作教学中,即丧失了写作的主体,而被纯粹当作了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要进行改革。”而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畸形的现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做文章”,这样的教学就会把人往极其危险的方向引导。
二、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因需要而作文。兴趣是学生学写作文的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产生写作的需要,使学生感觉到写作文是自我表达的需要。
作文教学培养小学生个性的关键是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发小学生创造性地学。针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变传统的“先导后作”为“先作后导”,让小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小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有的放矢。
(二)冲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把作文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有意识地开展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引导小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运用學到的方法观察,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提醒小学生带着思考去观察,留心那些他们以前没有观察到的地方,这样更容易捕捉到与众不同的信息。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等方面进行选材。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目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我们进行立体化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特的感受,自由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3、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
(三)改革评价机制,让小学生品尝作文的喜悦。个性化评价推动个性化作文。在《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我们在实施个性化作文实验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
1、学生撰写后完成自评。学生写完作文后对自己作文的前思后想的一种叙述,写后札记是学生作文后的一种自我反思。
2、小组评价。在学生撰写写后札记及自评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交流评价。由作者读或交流读,然后进行评价。
3、家长点评。家长点评为学生习作架起了家长与学生、老师沟通的桥梁,形成了家校互动参与,共同促进实验的良好局面。
4、教师评价。老师独具个性化的评价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以此来提高孩子作文的兴趣,让他们先乐于作文,敢于作文,然后到善于作文。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让其个性的火花成燎原之势。教师在小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小学生以我笔抒我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文章,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小学生的作文个性,并进而促进小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翔,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J],中学语文教学,2003,136
[2]赫·斯宾塞著,颜真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69
关键词: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生是具有个性特点的生命体,这决定了小学作文教学是个性化的。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己经迷失,导致作文中“假话”、“套话”、“空话”满天飞。小学生的作文大同小异,具体表现为:内容狭窄陈旧,千篇一律,抒写真情难,准确表达难。
一、时代呼唤个性化作文教学
工具性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教育,而是一种观念形态,它反映了支配教育的一种哲学理念。工具性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工具,把教育作为工具使用。因此,“工具性教育”有两义:第一义是指教育丧失了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而成为其他社会系统的附庸,成为外部社会要求的被动,教育不再是教育本身,而是社会的工具;第二义是指教育不再把人作为独立的主体,而是把人作为工具,发展人的外在价值。反映在写作教学中,即丧失了写作的主体,而被纯粹当作了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要进行改革。”而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畸形的现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做文章”,这样的教学就会把人往极其危险的方向引导。
二、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因需要而作文。兴趣是学生学写作文的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产生写作的需要,使学生感觉到写作文是自我表达的需要。
作文教学培养小学生个性的关键是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发小学生创造性地学。针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变传统的“先导后作”为“先作后导”,让小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小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有的放矢。
(二)冲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把作文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有意识地开展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引导小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运用學到的方法观察,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提醒小学生带着思考去观察,留心那些他们以前没有观察到的地方,这样更容易捕捉到与众不同的信息。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等方面进行选材。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目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我们进行立体化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特的感受,自由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3、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
(三)改革评价机制,让小学生品尝作文的喜悦。个性化评价推动个性化作文。在《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我们在实施个性化作文实验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
1、学生撰写后完成自评。学生写完作文后对自己作文的前思后想的一种叙述,写后札记是学生作文后的一种自我反思。
2、小组评价。在学生撰写写后札记及自评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交流评价。由作者读或交流读,然后进行评价。
3、家长点评。家长点评为学生习作架起了家长与学生、老师沟通的桥梁,形成了家校互动参与,共同促进实验的良好局面。
4、教师评价。老师独具个性化的评价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以此来提高孩子作文的兴趣,让他们先乐于作文,敢于作文,然后到善于作文。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让其个性的火花成燎原之势。教师在小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小学生以我笔抒我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文章,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小学生的作文个性,并进而促进小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翔,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J],中学语文教学,2003,136
[2]赫·斯宾塞著,颜真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