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小刚的《夜宴》将“武”与“舞”融合到了极致的美。人们定义他这部影片是古装片,而不是武打片,可见动作不是它的主要成分。但是它的武戏绝对是一个让人惊艳的看点:一开始的越人桥刺杀太子,黑色羽林卫的蛮杀和白色舞伎忘情舞蹈的躲闪,那样的惨烈让人心痛;婉儿以越女剑和无鸾“玩斗”一段更是舞蹈的“盛宴”。片中所有的打斗场面都是柔中带刚,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不过,我们在这儿不想过多地再谈论《夜宴》,它的摄人心魂的美丽不是说出来的,是要你用心去看去体会的。而“舞蹈”渗透到中国武侠电影成为其元素之一,带给我们的是视觉和感觉上的双重刺激。由此,我们联想到了一般武侠电影的几个指征意象。(编者语)

从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火烧红莲寺》开始,历代导演们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着武侠电影的种种元素,从千变万化、玄妙多端的武功招式,到人物故事的叙述,从侠客的仁义道德到遗世独立的气质,从灯光舞美到数字特技,武侠电影变得更加刺激、亦幻亦真,更加贴近观众的兴趣点。
武侠电影发展到今天,其构成元素也借鉴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杂技、戏曲、舞蹈等元素,让侠与义更加多元地展示出魅力,一招一式糅合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博大情怀。于是,我们感受到了各式各样的刀剑、击鼓作战的气势和飞天起舞的对决等等让人心醉神迷的视听效果,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功
功夫是武侠电影的基本要素之一,各种武功、招式让人眼花缭乱。
一是“降龙十八掌”、“黯然销魂掌”、“乾坤大挪移”、“吸星大法”、“葵花宝典”等等稀奇古怪的功法,大都出自经典的武侠小说(如金庸、古龙武侠系列)。早在《火烧红莲寺》就有了腾云驾雾、飞檐走壁的影子。《东方不败》系列更加诠释了这些高深莫测、天马行空的功夫。
第二,还有一些功夫以柔美优雅的气韵示人,辅之以琴棋书画,讲求刚柔并济、收放自如。像《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
第三种类型以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功夫为代表。如《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还我漂亮拳”,《食神》中的“黯然销魂手”,《大内密探零零发》中的“天外飞仙”,到他的《功夫》,通过人物本身的形体与动作姿态来表现功夫,这些新奇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功夫的内涵,并且另辟蹊径,具有探索性和审美特征。

剑
剑是武侠文化中特殊的指征符号,是侠客身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武器,剑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扎根于武侠电影。擅长在电影中用剑的徐克也说:“剑是兵器之王,是中国武侠文化里特有的精神代号,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心态和风度,它所包含的哲学、修养跟聚集的技术,在世界文化中也是独有的。”
剑的种类繁多,最有代表性的非《七剑》莫属。徐克打造了形态各异的七把剑:莫问剑(象征智慧)、游龙剑(象征进攻)、青干剑(象征防守)、舍神剑(象征愤怒)、天瀑剑(象征无为)、日月剑(象征变化)、竞星剑(象征牵制),借此来反映持刀人的不同性格。七把剑各自独立,具有不同的威力,但合在一起,又表现出了传统的“大一统”概念——“对人类世界的希望”。这样,符号化的剑已经不再单单只是武器的概念,它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味。
鼓
鼓在武侠电影中或以实体出现,用众人的击鼓来显示中华民族的威武气势,比如《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又或者作为一种背景音响,传达更为玄妙的意蕴;而已故武侠片大师胡金铨则运用京剧的鼓点来作为故事情节的伴奏,营造出戏剧张力。
再如《卧虎藏龙》中的一段场景,玉娇龙夜里盗取青冥剑,与俞秀莲发生冲突的打斗场面就用了鼓点作为唯一的背景音乐。开始鼓点的节奏略显舒缓,随着两人在房檐上翻飞打斗的激烈,鼓点的节奏也不断加快,从视觉和听觉上都变得紧张刺激,而玉娇龙的消失鼓声顿然也停止。这个环节配合巧妙,用音符传达给观众的印象更为深刻。
鼓声同样也出现在《英雄》的配乐中。从一开始的孤烟荒漠到影片最后提出的“和平统一”,鼓声始终都隐隐跟随,或与人声、或与弦乐、或与西洋乐器搭配来反映人物角色、发挥音响作用。如飞雪与如月的为情之战:凄美的秋日下,两个红衣侠客开始决斗,鼓声响起,并随之越来越激烈。当飞雪一剑刺中如月时,鼓声停了下来;而后再次响起,如月拔剑掷向飞雪,鼓声戛然而止,只见画面中一滴血从剑上落向地面。鼓声的运用张弛有度,完成了配合画面的使命。

景
贾磊磊曾经把中国的武打场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盘肠大战、竹林大战、飞檐走壁、凌波微步、剑光斗法、客栈大战、舞狮大赛、擂台比武、英雄取义、双雄对决等十种。这些经典场景几乎囊括了武侠电影场景的所有类型,由此也看出武侠电影中或血腥方刚或娱乐消遣或追求玄妙等多样性。
贾先生的总结是从整体着手,这里只就客栈一景举例说明。浪迹江湖的侠客们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客栈。《新龙门客栈》中,客栈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但在布局上,却简单到外观四四方方、内设也只有木头和石头,目的在于突出边塞的黑店,对比之下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印象。《东邪西毒》亦是如此,客栈就是荒漠中的一家小店,店内也只有桌椅和酒,简约的风格下映衬着每个人的孤独和寂寥,更加显示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声
以上都以实在的物体作为武侠电影的指征意象,这里把声音也列入此范畴,是以用听觉效果传达画面以外的弦外之音。
当耳熟能详的《男儿当自强》的歌曲响起时,一定会联想到影片《黄飞鸿》,这首歌曲也借着电影将威武男儿的豪情壮志传播到大江南北,具有了典型的象征意义。
《卧虎藏龙》的配乐集东西方音乐于一体,运用二胡、巴乌等民族乐器和西方的交响乐结合在一起,将影片气氛铺垫地恰到好处,整体充满着浓郁的武侠味道。
再如《十面埋伏》,声音在此片中很好地配合了画面,并巧妙地进行了呼应。《佳人曲》、《相恋》、《分手》、《怀念》四大主题音乐一脉相承,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金刘捕头与小妹之间的悲剧。音响效果也运用到位,静与动的碰撞、水流的轻缓与打斗的激烈、石子与鼓面的撞击遥相呼应,琵琶曲代表的牡丹坊的奢侈、剑出鞘的摩擦音、追逐的喘气声等等排除环境杂音的效果,让画面的整体效果更加饱满真实,为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责编/布丁]

从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火烧红莲寺》开始,历代导演们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着武侠电影的种种元素,从千变万化、玄妙多端的武功招式,到人物故事的叙述,从侠客的仁义道德到遗世独立的气质,从灯光舞美到数字特技,武侠电影变得更加刺激、亦幻亦真,更加贴近观众的兴趣点。
武侠电影发展到今天,其构成元素也借鉴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杂技、戏曲、舞蹈等元素,让侠与义更加多元地展示出魅力,一招一式糅合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博大情怀。于是,我们感受到了各式各样的刀剑、击鼓作战的气势和飞天起舞的对决等等让人心醉神迷的视听效果,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功
功夫是武侠电影的基本要素之一,各种武功、招式让人眼花缭乱。
一是“降龙十八掌”、“黯然销魂掌”、“乾坤大挪移”、“吸星大法”、“葵花宝典”等等稀奇古怪的功法,大都出自经典的武侠小说(如金庸、古龙武侠系列)。早在《火烧红莲寺》就有了腾云驾雾、飞檐走壁的影子。《东方不败》系列更加诠释了这些高深莫测、天马行空的功夫。
第二,还有一些功夫以柔美优雅的气韵示人,辅之以琴棋书画,讲求刚柔并济、收放自如。像《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
第三种类型以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功夫为代表。如《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还我漂亮拳”,《食神》中的“黯然销魂手”,《大内密探零零发》中的“天外飞仙”,到他的《功夫》,通过人物本身的形体与动作姿态来表现功夫,这些新奇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功夫的内涵,并且另辟蹊径,具有探索性和审美特征。

剑
剑是武侠文化中特殊的指征符号,是侠客身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武器,剑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扎根于武侠电影。擅长在电影中用剑的徐克也说:“剑是兵器之王,是中国武侠文化里特有的精神代号,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心态和风度,它所包含的哲学、修养跟聚集的技术,在世界文化中也是独有的。”
剑的种类繁多,最有代表性的非《七剑》莫属。徐克打造了形态各异的七把剑:莫问剑(象征智慧)、游龙剑(象征进攻)、青干剑(象征防守)、舍神剑(象征愤怒)、天瀑剑(象征无为)、日月剑(象征变化)、竞星剑(象征牵制),借此来反映持刀人的不同性格。七把剑各自独立,具有不同的威力,但合在一起,又表现出了传统的“大一统”概念——“对人类世界的希望”。这样,符号化的剑已经不再单单只是武器的概念,它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味。
鼓
鼓在武侠电影中或以实体出现,用众人的击鼓来显示中华民族的威武气势,比如《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又或者作为一种背景音响,传达更为玄妙的意蕴;而已故武侠片大师胡金铨则运用京剧的鼓点来作为故事情节的伴奏,营造出戏剧张力。
再如《卧虎藏龙》中的一段场景,玉娇龙夜里盗取青冥剑,与俞秀莲发生冲突的打斗场面就用了鼓点作为唯一的背景音乐。开始鼓点的节奏略显舒缓,随着两人在房檐上翻飞打斗的激烈,鼓点的节奏也不断加快,从视觉和听觉上都变得紧张刺激,而玉娇龙的消失鼓声顿然也停止。这个环节配合巧妙,用音符传达给观众的印象更为深刻。
鼓声同样也出现在《英雄》的配乐中。从一开始的孤烟荒漠到影片最后提出的“和平统一”,鼓声始终都隐隐跟随,或与人声、或与弦乐、或与西洋乐器搭配来反映人物角色、发挥音响作用。如飞雪与如月的为情之战:凄美的秋日下,两个红衣侠客开始决斗,鼓声响起,并随之越来越激烈。当飞雪一剑刺中如月时,鼓声停了下来;而后再次响起,如月拔剑掷向飞雪,鼓声戛然而止,只见画面中一滴血从剑上落向地面。鼓声的运用张弛有度,完成了配合画面的使命。

景
贾磊磊曾经把中国的武打场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盘肠大战、竹林大战、飞檐走壁、凌波微步、剑光斗法、客栈大战、舞狮大赛、擂台比武、英雄取义、双雄对决等十种。这些经典场景几乎囊括了武侠电影场景的所有类型,由此也看出武侠电影中或血腥方刚或娱乐消遣或追求玄妙等多样性。
贾先生的总结是从整体着手,这里只就客栈一景举例说明。浪迹江湖的侠客们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客栈。《新龙门客栈》中,客栈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但在布局上,却简单到外观四四方方、内设也只有木头和石头,目的在于突出边塞的黑店,对比之下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印象。《东邪西毒》亦是如此,客栈就是荒漠中的一家小店,店内也只有桌椅和酒,简约的风格下映衬着每个人的孤独和寂寥,更加显示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声
以上都以实在的物体作为武侠电影的指征意象,这里把声音也列入此范畴,是以用听觉效果传达画面以外的弦外之音。
当耳熟能详的《男儿当自强》的歌曲响起时,一定会联想到影片《黄飞鸿》,这首歌曲也借着电影将威武男儿的豪情壮志传播到大江南北,具有了典型的象征意义。
《卧虎藏龙》的配乐集东西方音乐于一体,运用二胡、巴乌等民族乐器和西方的交响乐结合在一起,将影片气氛铺垫地恰到好处,整体充满着浓郁的武侠味道。
再如《十面埋伏》,声音在此片中很好地配合了画面,并巧妙地进行了呼应。《佳人曲》、《相恋》、《分手》、《怀念》四大主题音乐一脉相承,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金刘捕头与小妹之间的悲剧。音响效果也运用到位,静与动的碰撞、水流的轻缓与打斗的激烈、石子与鼓面的撞击遥相呼应,琵琶曲代表的牡丹坊的奢侈、剑出鞘的摩擦音、追逐的喘气声等等排除环境杂音的效果,让画面的整体效果更加饱满真实,为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责编/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