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与众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道家尚“独”。庄子曰:“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道家人格的独特性,也可以用这个“独”字来概括,所谓“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这是道家的崇高理想。
  “独”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人格的独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你可以说屈原傲慢,但也不得不承认,屈原大气。这种大气,是骨子里漫溢出来的,贵族的,绝不可能是作秀。我们知道道家鄙弃功名利禄,追求超越一切限制的“逍遥游”,这样的人格追求,必然以“独”为基石。
  我们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对道家追求的这个“独”字,会有更真切的体会。“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诗人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已经将小我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他在与天地精神往来,他的“独”,恰好是他的“大”。
  道家的“独”,因此有一种贵气,清贵之气在其中。人格的高超与清远,就在这如笛音一样曼妙动人的“独”字当中。我们读《世说新语》,感受那种美妙的魏晋风度,其实常常感受到的,就是这个“独”字。
  “范宣未尝入公门。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
  这个颇有点喜剧效果的桥段,恰恰彰显了“独”的魅力。这个范公,真有庄子遗风。一生不入公门,也可见他的志趣所在了。这样的人,不会受外物的诱惑,“翛然而往,翛然而来”,他的“独”,恰是他的“真”,他的“直”,他的“浪漫”。
  与范公一样,我们知道的陶渊明,不愿因为做官而丧失自己人格之“真”,所以决然舍弃官场。他的选择,其实就是道家的“独”。这一点,我感觉鲁迅先生是很认同的。他不是说过:“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鲁迅先生自己,就是一个人格特别独立的人。他不受外在环境的压迫,做一个真人,讲真话,干实事,“块然独以其形立”,树敌无数,但毫无惧色。这样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虽然鲁迅先生自己,表面上看好像抨击庄子最烈,但骨子里,他就是一个深受庄子独立人格影响和塑造的人。
  儒家强调“众”。孟子见梁惠王时,就问过梁惠王一个经典的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不得不承认:“不若与人。”
  孟子于是推导出那个著名的观点:与民同乐。这个观点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大大发扬了一番,成为为官者的座右铭。
  孟子的思想是“仁政”,“仁政”的核心是民本。以民为本,自然就要顾及到“众”的利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统治者不能“率兽而食人也”,就是因为他不能只顾自己享樂,而让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说道家追求的“独”是“独善其身”,那么儒家追求的“众”就是“兼济天下”。在这一点上,不仅是儒家,包括墨家,都深切关怀民众的利益。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就是以民众的利益为主旨的。儒墨虽然相互攻讦,但是在其精神实质上,都包含着一个为大众利益考量的标准,所以都有很动情的地方。孟子批评统治者“率兽而食人”的时候,可以想见,他的眼睛里不仅含着怒火,也含着泪花。墨子呼唤“兼相爱,交相利”的时候,他声嘶力竭的声音里,也必然含着对民众的无限深情。
  最近读《吕氏春秋》,里面也谈到了“众”的价值,非常有启发性,现引用如下: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君人之大宝”,也就是一个国君最大的本事。这本事是什么?“以众”,就是集合众智众力。很显然,这就与“独夫”区别开来。孟子曾经非常尖锐地指出,“独夫”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因为他不可能考虑丝毫民众的利益。就这个意义上,孟子认为武王伐纣,不算篡权弑君,“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
  《吕氏春秋》的这段话,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对一言堂,反对忽视民意,恣意妄为,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书中打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这就可见,对一个执政者来说,集合众智众力,是多么重要。
  对当代人来说,既要“独”,保持人格的独立,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又要“众”,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让自己关注的东西更多些。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样的“独”与“众”,才能成就一个人格完整、胸襟开阔、境界高尚的人,才能使我们不负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多元的时代。
  (编辑
其他文献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也是一位断案高手。  王羲之任太守时,一位名叫阿兴的百姓来告状:前年父亲死后,没有地方下葬。于是,就托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名为鲁宋的一位财主那里说情,讨得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才得以安葬父亲,让老人家入土为安。事后,阿兴奉上一壶好酒以示感谢,鲁宋也因此赢得了“大善人”的好名声。  原本就是一块荒地,又埋了死人,鲁宋就渐渐忘记了这件事。直到后来,阿兴出门做生意发了点小财
鼠王的年纪越来越大,几只年轻的老鼠对鼠王宝座觊觎已久,其中一只还蠢蠢欲动,要寻找机会扳倒老鼠王。  一天,老鼠王秘密召见一位老鼠大臣,给它交代了一个计策。  尔后,老鼠大臣对外宣称:鼠王考虑到鼠族的长久安宁,决定给它们最大的天敌猫王戴上一个金铃铛。这样一来,只要一听到金铃铛的声音,老鼠们就能安全撤离。任何一只老鼠,不分性别老幼,但凡能够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即可代替鼠王,就任新鼠王。  那只对老鼠王
一场大雨,我错过了最美的泰山日出,淡淡的失意情愫中,忽然为自己有毅力登上山巅一览众山小而兴奋;错过了一场春日里的花事,但是还有冬日里的腊梅可期盼。人生难免有错过,为了生命中不能错过的事而选择一些错过,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要遗憾,不要伤感,错过也是一种美啊。  从小到大错过的人与事太多了,如果每次都耿耿于怀,岂不就不用活了。也许当时会有些许的感伤与惆怅,但是当它们云一般轻轻散去之后,错过便如跳动的音符
凡事都讲“天时、地利、人和”,在读书这件事上,好天气和读书的关系总不如坏天气来得那么趣味盎然。那心思大概和賞景一般,越是轻易送到眼前的风景,越容易轻忽它的妙处,唯险峻处方能倍显风景奇绝。  我就是那俗之又俗的一个看书人。读书并不同于品酒,非得要有好的对手,好的气氛才能尽情,才能痛快。因为如果有一天阳光灿烂,庭院里茶香袅袅,手边摆着一本书,这么好的时光,这么好的氛围,用不了几时我一定会沉沉睡去,不知
10年前,我一位当厨师的朋友在饭店厨房当学徒,师从一位在当地有名的大厨。当时,与他一起学艺的还有三四人。大家都学得很认真,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  大约一年过后,大家感觉学得差不多了,因为师傅做菜的风格、食材的选取、火候的把握、烹饪的流程等等都基本熟记于心了。但是,其间有一件事令大家非常疑惑,即几个学徒无论谁来煲汤,味道都明显不如师傅亲手所做,特别是店里的少数熟客只要尝一勺汤,便立即能辨出是师
有一盏茶,是周恩来总理的最爱,并把它作为国礼馈赠外宾,英国女王更是从这茶香里品出了春天的味道。而这盏蜚声中外的茶,是一个人用46年的时间倾心“揉”出来的。  这个人叫谢永中。  谢永中出生在盛产红茶的安徽省祁门县。年少时,耳濡目染间,他对制茶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每到放假,他就会上山采茶,回家后跟着父母学做茶。高中毕业后,他宁愿违背父母当兵的意愿,也要进厂当一名制茶工。父母善意地提醒他,做这份工作要
十万残荷。刚看到这四个字的時候,心里一惊。十万之多,该是多少呢?季羡林在《清塘荷韵》中说:楼前有清塘数亩。我疑惑,那么每年秋,可真的有残荷十万?   一夜西风紧,落叶飞花,大雁南去。池里的荷花,十之八九花落叶残,满池浮萍浮在水面。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画面,萧瑟,败落,颓废。《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嚷嚷着要拔掉。黛玉阻止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的那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累了吧,心情郁闷了吧?走,到院子里走走,找一个地方,静静地坐着,等待花开。  等待花开,是一种心态。  此时的心很静,静得如月夜的空谷。  此时的心很暖,暖得如除夕夜大红灯笼发出的淡淡的光。  想想,这些花儿多不容易啊,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积攒,攒足了劲儿,现在,它们钻破树皮,悄悄地鼓出骨朵儿,等待着那一刻,悄然地开放。这,是一种生命的美,是一种生命的歌唱,既然这样,就需要欣赏。因此,此时,坐在那儿
早先,蒲松龄流落在苏北宝应,一心想写本书。为了糊口,便挂块儿牌子,给人家诊病。有一次给县太爷治病,不到三天,病象全消。县太爷连夸穷医生医道高明,就想赠一块儿“圣手时医”的匾,不料,竟把“时”字写错,写成了“圣手诗医”。  谁知那匾挂上不久,却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他们一窝蜂闹上门来,要出几个难题考考蒲松龄,若他稍有差池,就打算动手砸匾。蒲松龄听门外吵吵嚷嚷,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出门一看匾:糟糕!怎么挂
9岁半时,尹希凭借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市第八中学智力超常实验班。每次上数学课,尹希都拒绝记笔记,哪怕老师做出要求,他也不愿意。在尹希屡教不改后,数学老师特别生气,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反复考虑后,老师只能带着自己讲课的部分内容,告诉尹希的母亲,他上课不想记笔记。  “我拿来的几何题,总共有11种解答方法,即使是拥有多年经验的优秀教师,也需要耐心参看笔记,才能把所有解法完整地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