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ju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学习情境,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达到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能力;数学思维
  G623.5
  正文: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中焕发出探究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主探究能力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产生疑问。 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必须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疑问的习惯。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一块被激活,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这到底跟什么有关系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認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我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折出分数、化出分数的基础上,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同意意见(并且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持否定意见。而对这种情况,我请学生双方争辩,各向对方陈述理由,谁能想个问题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赢了。后一种意见有破有立,并现场用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两份,问道:“这是几份?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否定方说:“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颇具说服力。这时,我才问道:“这题错在哪里?只要加上哪两个字就对了?”这样的“巧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中还让学生们学会了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设“梯”,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
  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通过学生先报任意自然数,教师立即判断,说明有的自然数能被3整除,而有的自然数不能被3整除,是有规律的。然后启发设问,这个规律是在数的个位上呢?还是其它地方呢?让学生观察到像 “13、33、26、36,”这组数字,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间有什么特征呢?在学生的议论中,教师启发学生试着将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看和有什么特点?通过分组探究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发现特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之悦。针对知识形成的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思”,形成探究思维的个性
  拓“思”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在学习除法“平均分”时,有这样一个题:古代有一天,齐国国王赐给三个武士两个桃子,要他们分着吃,这三个武士都不愿意多吃,但又没有办法分得合理,结果都举剑自杀了。这就是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经过改编)。问:如果要让三士不自杀,你有什么办法?老师放开让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探究中就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思,这个思路一打开,学生可更积极了,把每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4份、5份、6份……的都有,这样不仅感受了“平均分”的意思,甚至连有余数的除法都感受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总之,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等进行评价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次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形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
其他文献
摘要:物理试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很多物理题目中条件的给予显得含而不露,需要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问题的实际情景和已知条件通过推理、分析来挖掘隐含条件。本文通过对挖掘隐含条件的几种常见方法进行归纳,希望能对高中物理教学起到帮助。  关键词:隐含条件 挖掘 物理教学  G633.7  一、隐含条件的界定  在物理审题中,我们常常碰到两类条件:显性条件和隐含条
【摘要】小组学习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主要目的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一样还是学习,但是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在这的独生子女盛行的年代,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素养等。本文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指出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内容摘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实验探究教学在全国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探索。英国剑桥的《GCE Chemistry‘O’Level》和美国著名课程《社会中的化学》(ChemCom)的化学实验理念,对我国化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阐述了国内外相
摘要:中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备高技能的实践型人才。而《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中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一门集实践性与理论性于一身的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工程图纸的识图、读图以及制图的能力。由于中职学生整体来说基础水平较低,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接触较少,因而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学效果一般难以
摘要:教师慎重处理学生课堂的打岔现象,多从学生角度考虑,也许学生不经意的一句,就是学生的质疑,思维的延伸,我们老师能够顺势点拨和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课堂更和谐。  关键词:打岔、批评、疏导、常识、和谐  G620  在课堂上,老师正在有条不紊地讲解着,有提问,有回答。突然学生回答中冒出一句看似莫名其妙的或者不相干的话来,引得同学哄堂大笑,课堂气氛一下子松散了,老师的思路被打乱了。面对这
目的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目前尚存在争论,本研究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研究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