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同期录音中,录音质量向来是录音师们头疼的问题。由于在拍摄环境中存在着不可避免和不可掌控的噪声源。作为录音师所能做到的,也只是把录音电平设置好后,提醒各部门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产生噪声,减小人为因素。但这种控制是相当有限的,来自于发电车、照明设备、摇臂、轨道车、工作人员的噪声,还有让人始料不及的飞机噪音、摄影棚内过多的混响等等,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这使得对同期录音素材的修复与降噪处理成为了必要的环节。
在我们对拿到手的同期录音素材做任何处理之前,第一件事就是备份原始文件,这是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无论日后调取选用条或是任何备用条的原始文件都可以轻松在备份中找到。
接下来就要找出“问题素材”并分析其中的噪声了,这里的噪声指的是狭义的我们在声音设计中不需要的声音。在不影响对白的前提下(即主次分明),环境声被当作底噪处理掉,这显然是不对的。对于一场深夜办公室的室内戏来说,日光灯镇流器的嗡嗡声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环境声,我们可以把这些经常出现的噪音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持续的背景噪声(发电车、空调、镇流器、风扇等产生的噪声)
2 间歇但又经常出现的噪声(失真的风声、轨道车行进,操作摇臂的噪声,脚步声等)
3 随机且短促的噪声(话筒线、接头造成的噼啪声、挑杆的意外振动,金属腿相互撞击的砰砰声)
4 演员的唇齿音、爆破音,领夹式话筒摩擦衣物的噪声
先来解决第一类噪声,这类噪声是让人头疼的,因为在一段素材中它总是与对白交织在一起而无法修复。持续的背景噪声通常出现在某个固定的频段。均衡器、陷波器、滤波器、噪声门等是消除此类噪声最合适的工具。先观察问题素材的频谱,然后找出这类噪声藏身于哪个频段,再通过上述处理器消除。例如对于一个在80Hz以下的嗡嗡声就可以在均衡器上采取低切处理,80Hz以下的信号将被衰减掉。这也同样适用于第二类中失真的风声。噪声门顾名思义就是只有高于门限电平的信号才能得以通过,常用于处理宽带背景噪声,门限值和衰减量这两个参数决定了人工处理的痕迹是否明显。使用此类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仅对于受影响的素材段落进行处理,频段要选择准确,Q值参数不能过小。处理的频段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对白的质量,对白所在的频段要慎重处理,使用噪声门时要合理设置门限值和衰减量,处理后的效果要在监听环境下反复对比检验,听听处理量是不够还是过了,目标是消除噪声的同时尽量听不出处理痕迹。
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噪音,应该尽量采用修复的方法。所谓修复就是从备用条剪辑出没有问题的部分,替换选中条有问题的部分。同期录音师竭尽全力的避免风声的失真,采用了减震架和各式各样的防风罩,但不管怎样,失真的风声是不可避免的。认真检查拿到手上的素材就不难发现,没有失真的自然风声还是有很多的,使用它们替换下有问题的部分是最佳方案。总之,修复的效果要比经过各种处理器的效果显得更加自然。这也为同期录音提了醒,多一些备用条总是有益处的。随机且短促的噪音自然也该采用修复的方法,甚至简单到可以从这一条本身提取一部分干净的环境音替换有问题的部分。随机和间歇是这两类噪声的特点,噪声和对白终归有叠加在一起的时候,这又应该如何处理呢?还是先检查所有相关的备用条,挑出有干净对白的部分替换下来。例如解决轨道车噪音带来的麻烦,从其它镜次找出合适的片段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利用每条中最好的瞬间结构出最恰当的完整对白。
如果运气真的差到所有备用条都存在问题,那就要靠“X-Crack”和“X-Click”这样的插值处理器来大显身手了(插值处理器还有很多成员)。这些插件可以解决噼啪声、砰砰声,以及第四类噪声,有较明显的效果。甚至可以用来修复失真。失真是不能去掉的,首选方案还是从备用条中找到可用的部分替换掉。如果别无选择,再考虑使用插值处理器。仔细观察失真的波形,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波形产生削顶,这种削波失真有难听的压缩感。第二个,波形边缘粗糙不平。重复几次“X-Click”处理,再用“X-Crack”处理,这也许能使粗糙的边缘变得平滑,重建某种自然的波形轮廓。第四类与第三类噪声虽然都属于短促型,但出现频率较高。几乎是有对白有动作就有噪声出现并与对白混杂在一起,所以更加依赖于插值处理器,有些时候还要考虑使用宽带处理器。
让我们来做个小结。首先要本着先修复再降噪的理念来操作,因为经过处理的声音完全听不出痕迹是不可能的,既能解决问题又没有处理痕迹那一定是最佳方案,遇到修复无法解决的问题再考虑降噪。再来看降噪,对处理器的使用通常是这样一个流程:
1 噪声门、滤波类处理器(均衡器、陷波器、噪声门等)
2 插值处理器(X-Crack、X-Click等)
3 宽带处理器(Z-Noise、DeNoise等)
4 再次使用滤波类处理器去掉剩余的谐波噪声
宽带处理器要谨慎使用,它的处理痕迹比较明显,容易处理过度。按照正确的顺序,使用恰当的处理器,并控制好处理量。在参数设置上拿不准时,可以根据需求调取处理器操作界面Load选项的预置参数。如果不十分合适,还可以手动调整。反复聆听,对比效果。当我们对某段素材的降噪效果满意时,休息一下耳朵,等恢复了敏锐的听力再重新听一听,如果降噪效果经得起这样的听音测试,那么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最终的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那就留给补录环节。做好标记,列到自动对白替换(ADR)补录单里。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补录的地方仍然要有符合这一场景的环境音。
在我们对拿到手的同期录音素材做任何处理之前,第一件事就是备份原始文件,这是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无论日后调取选用条或是任何备用条的原始文件都可以轻松在备份中找到。
接下来就要找出“问题素材”并分析其中的噪声了,这里的噪声指的是狭义的我们在声音设计中不需要的声音。在不影响对白的前提下(即主次分明),环境声被当作底噪处理掉,这显然是不对的。对于一场深夜办公室的室内戏来说,日光灯镇流器的嗡嗡声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环境声,我们可以把这些经常出现的噪音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持续的背景噪声(发电车、空调、镇流器、风扇等产生的噪声)
2 间歇但又经常出现的噪声(失真的风声、轨道车行进,操作摇臂的噪声,脚步声等)
3 随机且短促的噪声(话筒线、接头造成的噼啪声、挑杆的意外振动,金属腿相互撞击的砰砰声)
4 演员的唇齿音、爆破音,领夹式话筒摩擦衣物的噪声
先来解决第一类噪声,这类噪声是让人头疼的,因为在一段素材中它总是与对白交织在一起而无法修复。持续的背景噪声通常出现在某个固定的频段。均衡器、陷波器、滤波器、噪声门等是消除此类噪声最合适的工具。先观察问题素材的频谱,然后找出这类噪声藏身于哪个频段,再通过上述处理器消除。例如对于一个在80Hz以下的嗡嗡声就可以在均衡器上采取低切处理,80Hz以下的信号将被衰减掉。这也同样适用于第二类中失真的风声。噪声门顾名思义就是只有高于门限电平的信号才能得以通过,常用于处理宽带背景噪声,门限值和衰减量这两个参数决定了人工处理的痕迹是否明显。使用此类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仅对于受影响的素材段落进行处理,频段要选择准确,Q值参数不能过小。处理的频段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对白的质量,对白所在的频段要慎重处理,使用噪声门时要合理设置门限值和衰减量,处理后的效果要在监听环境下反复对比检验,听听处理量是不够还是过了,目标是消除噪声的同时尽量听不出处理痕迹。
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噪音,应该尽量采用修复的方法。所谓修复就是从备用条剪辑出没有问题的部分,替换选中条有问题的部分。同期录音师竭尽全力的避免风声的失真,采用了减震架和各式各样的防风罩,但不管怎样,失真的风声是不可避免的。认真检查拿到手上的素材就不难发现,没有失真的自然风声还是有很多的,使用它们替换下有问题的部分是最佳方案。总之,修复的效果要比经过各种处理器的效果显得更加自然。这也为同期录音提了醒,多一些备用条总是有益处的。随机且短促的噪音自然也该采用修复的方法,甚至简单到可以从这一条本身提取一部分干净的环境音替换有问题的部分。随机和间歇是这两类噪声的特点,噪声和对白终归有叠加在一起的时候,这又应该如何处理呢?还是先检查所有相关的备用条,挑出有干净对白的部分替换下来。例如解决轨道车噪音带来的麻烦,从其它镜次找出合适的片段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利用每条中最好的瞬间结构出最恰当的完整对白。
如果运气真的差到所有备用条都存在问题,那就要靠“X-Crack”和“X-Click”这样的插值处理器来大显身手了(插值处理器还有很多成员)。这些插件可以解决噼啪声、砰砰声,以及第四类噪声,有较明显的效果。甚至可以用来修复失真。失真是不能去掉的,首选方案还是从备用条中找到可用的部分替换掉。如果别无选择,再考虑使用插值处理器。仔细观察失真的波形,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波形产生削顶,这种削波失真有难听的压缩感。第二个,波形边缘粗糙不平。重复几次“X-Click”处理,再用“X-Crack”处理,这也许能使粗糙的边缘变得平滑,重建某种自然的波形轮廓。第四类与第三类噪声虽然都属于短促型,但出现频率较高。几乎是有对白有动作就有噪声出现并与对白混杂在一起,所以更加依赖于插值处理器,有些时候还要考虑使用宽带处理器。
让我们来做个小结。首先要本着先修复再降噪的理念来操作,因为经过处理的声音完全听不出痕迹是不可能的,既能解决问题又没有处理痕迹那一定是最佳方案,遇到修复无法解决的问题再考虑降噪。再来看降噪,对处理器的使用通常是这样一个流程:
1 噪声门、滤波类处理器(均衡器、陷波器、噪声门等)
2 插值处理器(X-Crack、X-Click等)
3 宽带处理器(Z-Noise、DeNoise等)
4 再次使用滤波类处理器去掉剩余的谐波噪声
宽带处理器要谨慎使用,它的处理痕迹比较明显,容易处理过度。按照正确的顺序,使用恰当的处理器,并控制好处理量。在参数设置上拿不准时,可以根据需求调取处理器操作界面Load选项的预置参数。如果不十分合适,还可以手动调整。反复聆听,对比效果。当我们对某段素材的降噪效果满意时,休息一下耳朵,等恢复了敏锐的听力再重新听一听,如果降噪效果经得起这样的听音测试,那么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最终的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那就留给补录环节。做好标记,列到自动对白替换(ADR)补录单里。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补录的地方仍然要有符合这一场景的环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