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属地管理垂直管理之间:明初到清前期福建盐场管理体制的演变

来源 :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Lee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初至清前期,福建盐场管理有属地管理和垂直管理两种体制,属地管理又有有无在地盐政机构设置之别.洪武二至二十四年,因盐场建设是国家重构地方统治秩序的一部分,又因朱元璋坚持“以良民治理良民”的理念,故盐场不设在地专管机构,场务由州县兼管.随着国家确立地方统治秩序、开中法推行,为更好控制食盐资源,洪武二十五年国家在盐场设盐课司,并逐渐形成户部通过盐政机构垂直管理盐场的体制.明中叶,场课改折、国家征收定额盐税,场务简化,民灶二役合并征发的观念逐渐被统治者接受,天启六年至康熙四十一年,福建灶户为降低赋役负担,地方官府为更好征收盐课,共同促成各场盐课司废除、场务归县管的属地管理制建立.雍正朝以降,福建推行与市场挂钩的盐税制,开始重视盐场产出管理,促成场员添设,形成场员协助州县处理场务的属地管理制.
其他文献
自我再描述是罗蒂的教化哲学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与罗蒂对尼采的自我救赎思想的改造密切相关.尼采在提出"上帝死了"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人的自我救赎的构想:"成为你自己".他用艺术取代宗教和科学以拯救人生,用超人取代上帝成为人的新的目标.罗蒂把尼采的"成为你自己"改造为"重新描述我们自己",用反讽主义者取代超人,肯定平等、同情和团结的价值,同时把文学艺术尤其是小说阅读作为实践自我救赎的途径,从而将自我救赎发展成一种关于自我再描述的教化哲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类哲学理论、世界普遍交往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类哲学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多关照对人本身的解放和发展;世界普遍交往打破了地域之间和文明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动力来源;世界历史的发展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形态必将向更高级发展,从而决定了作为从"虚幻的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发展的过渡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出场;"自然—虚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揭示资本逻辑中人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虽然异化范畴直接源于黑格尔,但是马克思异化劳动四重内涵却对资本逻辑下存在面相的哲学批判更加深刻、具体.因为,马克思异化劳动将卢梭的文明社会异化批判、斯密政治经济学的冷漠还原和黑格尔的抽象思辨具体化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批判.最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实现了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超越,创制了从人的存在活动来批判现实、改变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因此,依循思想史逻辑来探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来源之意义在于,既能客观全面地厘清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具体指向,又能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三种文化具有内在精神的承接性、发展演变的连续性、核心内容的交融性.因此,任何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从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相结合、文化心理与文化实践相统一的视角来审视这三种文化,促进其融合发展有着多重维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真正实现三种文化从视界融合走向实质性融合,从单体发展走向整体性发展,就必须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整合三种文化,以涵养初心使命融会三种文化,
社区精英是当前我国社区共治格局下的重要参与力量,但关于"社区精英到底是谁"的人口特征研究相对鲜有.通过筛选近十年的以社区精英为主题的相关案例研究文献,选取25个典型案例并以有关城市社区精英的事实性描述作为分析文本,进行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资源优势是城市社区精英形成的关键结构要素;"双重身份"下的资源共享和资源的"工具性"是城市社区精英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城市社区精英的识别、发掘、转化和运用对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具有实践意义.
关于人的不平等的解释需要处理社会法则和个人自主之间的偶然性问题.针对卢梭关于立法者的技艺说明,不少学者从唯意志论角度肯定个人自主.尽管他们赋予了个体优先性和行动自由,却难以在社会科学层面确立法则的客观普遍性,这牵涉到人们对社会性质的理解和定位.在社会科学的问题上,尼采对卢梭的法则意识持否定和怀疑态度,而通过他的道德视角高扬个人的自主性,将道德法则建立在立法者及其权力意志之上.相对于尼采对个人自主的高扬,涂尔干指出,立法者所带来的偶然性破坏了科学研究的法则性,危及社会学学科的合法性.因此,偶然性的存在揭示了
现在的英美哲学貌似已被自然主义攻克,但笔者并不看好自然主义.90年前维也纳学派的内部争论就出现了自然主义的苗头.无论是卡尔纳普还是纽拉特,尤其是石里克,他们原来坚持意义的可证实原则,但后来发现这个原则不能为知识提供基础,只能诉诸科学家自我满足的心理事实.石里克关于"记录陈述"的讨论,更是深刻地揭示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困境.这样,蒯因所持的分析与综合判断没有最终分别的自然主义论断,早就埋在维也纳学派的内部争论中.如今,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和自然主义的貌似胜利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样,逻辑经验主义衰落了,自然主义也可
根据制度正当化理论,弱势群体会因为自己的弱势地位而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减轻焦虑,他们会通过认同现有的制度来减轻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制度认同依赖于多个条件.一是权威人格,即人们是否愿意服从权威.二是媒介,因为个体对"制度"这一抽象存在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传播的信息.三是社会因素,如社会的经济发达程度、精英文化的影响力等.中国网民因社会地位不同导致制度认同存在差异;权威人格倾向越明显的人,制度认同越强烈;接触主流媒体的政治新闻能有效促进制度认同;贫富差距也是影响网民制度认同的重要因素.
公私法协同共治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合同法律当为私法参与公共规制的首要法源.合同法律承载公共规制功能具有正当性,维护公序公益乃是合同立法的固有意旨,守法和公序良俗是合同法实施公共规制的原则性规范.在合同法律适用中,应重视目的条款、一般规范与具体规则的实质性解释,将行政政策融入司法政策之中,指导法官在具体个案裁判中权衡合同行为的社会妥当性,审慎通过否定合同效力发挥合同法律的公共规制功能.
在金太宗朝的储位之争中,阿骨打嫡孙完颜亶凭借着太祖"元约"得以立为储嗣.通过考察《三朝北盟会编》所保存的苗耀《神麓记》佚文,并结合《金史》及金代石刻的相关记载,可揭示出女真建国前后存在着一个"元谋叛辽十弟兄"群体,他们在女真首领穆宗盈歌在位后期集会,共议伐辽,并定立传位誓约,将来由阿骨打子嗣承袭君位,此即后世所谓太祖"元约",对我们充分理解金朝建国前后的君位继承方式和女真叛辽的早期酝酿过程有很大帮助.此外,金初仍在世的"元谋叛辽十弟兄"皆相继获得诸勃极烈封号,亦有助于我们探索金初勃极烈制产生与演变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