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语文味悠悠语言情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多老师在教学说明文时,也常常会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的教学似乎就变成了知识课、科普课。引发了我们对“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的思考,这也是语文教学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可做以下三点:
  教之前要想一想文体样式和风格,教时要读出发现和创造,教后让学生带着更多的“迷”走出文本。
  【关键词】语文味;文体样式;发现创造
  我们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说明文也不例外。什么是语文味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这样说道:“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从说明文的性质来看,枯燥的文字容易使课堂教学偏离语文的方向。所以说明文和其它课文的“语文味”最大的区别点就是能否把它上得富有情趣,这情趣包括读得有滋味、写得有趣味,是说明文教学的个性“语文味”所在,也是我们现在课堂所缺少的。很多老师在教学说明文时,也常常会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的教学似乎就变成了知识课、科普课。引发了我们对“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的思考,这也是语文教学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可做以下三点:
  一、教之前要想一想文体样式和风格
  对于陈大伟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上《海底世界》,很多习惯于走情感路线的一线教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处理,他说,这是他根据对《海底世界》文体风格的理解而选择的一条教学路线。
  他认为,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教的东西是什么,在确定教学样式之前要读懂文本的样式和风格,根据文体样式和风格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特别赞同他的这个观点。
  因为《海底世界》就文体风格而言其实就是一篇写实的说明文。对于说明文,如果把精力用在有感情的阅读和表达上,我觉得浪费了感情,而且可能弄出笑话。对于生活中的说明文阅读,读明白就够了。但现在是放进了课本,成了课文,学生在学,老师在教。就不能只是读明白就算了,还要帮助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这就是“授人鱼”还要“授人渔”。这就是说明文所要思考的功夫。
  就是“授人渔”,也要根据文体的风格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对于“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下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外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一种警报。”在网上研究课堂实录,你会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执教的时候,都会让学生想象着说一说“还有的声音像什么”,以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机无疑是值得称赞的,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呢?我觉得值得商榷:关于科学的说明文应该是基于观察和研究的,应该给读者诚实可信的东西,而不是想象、臆测的东西。把想象的东西放在这里,不仅是对科学事实的不负责,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从文本本身来看,这里也没有用“……”预留想象的空间。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对于“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练习,在教学中可采用“观察教室里听课的老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这里就不是培养想象力,而是培养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在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把不同的对象有条理地说清楚。尽管想象力也很重要,但不好用在这里,这里说明文的样式和风格要真实地介绍事实和研究成果,对说明介绍的东西负责任。
  阅读教学强调要“披文入情”,感情肯定是重要的,也是需要的。但人的生活应该是丰富的,感性的需要,理性的也需要,人文的东西需要,科学的东西也需要。单一性是生命活力的杀手,教育应该给学生以更丰富的生活样式展示和体验,语文应该给学生以更丰富的东西,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获得更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更丰富的人。但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和回答主要的问题上,那语文课就不像语文课,成了科学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要根据文体样式和风格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语言文字下更多功夫!
  二、教时要读出发现和创造
  潘新和先生说过:“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同样,对文本的解读也需要读出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很多老师在教学说明性文章总觉得“没什么可教的”。 “没什么可教”其实表现出老师更多是从内容上解读了文本。如果我们带着关注语言形式来解读文本的话,会从文本中读出更多的发现和创造。
  每篇课文应该有自己的特有的“语感”。如《大自然的文字》是六年级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这是总的文体特性。接下去读,你会觉得这篇说明文在表达上有特殊性。有人说伊林是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的确,在关注了语言形式之后,你会发现这篇文章是那样具有“亲切感”,在“亲切的交谈”中引人走近大自然的文字。
  一起来读读第一段:“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作者用拉家常的形式开始与读者对话,用这种感觉读课文,学生就不是只记住这段话的主题内容,而是在诵记这段话的语言形式中连同包含的情感意蕴也融入记忆,成为语感材料的积累。
  同样,把第一段稍作改变:“认识了很多的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大自然也有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瞧,内容主题没有变,语言形式变了,语感也就不一样。老师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关注到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才能把握住文本的语感。   三、教后让学生带着更多的“迷”走出文本
  《月球之谜》与《太阳》《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都属于科普说明文。就文章内容来说,《月球之谜》不像《太阳》或者其他说明文那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托准确的语言清晰完整地说明事物,它是欲说还休地表述,在说明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呈现困惑,不断地引发思考和想象,提出更多耐人寻味的假设和猜想,颇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味,使得文章显得神秘诱人。从语言形式来看,与《太阳》语言的那种绵密不同,《月球之谜》的语言疏可走马,给予了读者非常丰富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作者散漫悠然,娓娓道来,读来特别亲切,特别有趣。
  的确,文眼就在这个“迷”字上,文章的整个行文过程始终围绕着“迷”展开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一串又一串的猜想。教学中,我们也当以“迷”字为切入口,廓清文路,辐射全文。
  文章甫一开篇即不同凡响,境感强烈的语言立刻把我们带进美丽恬静的夜色之中,皎皎明月,清辉漫撒,轻纱般笼罩周围。耳边仿佛响起那许许多多古老的关于月亮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尽可能地唤醒学生经验中的关于月亮的美好遐想,以期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关于月球的“认知”,达成蓄势的饱和。紧接着,作者就提出了一串最基本的问题: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让我们带着谜团走进下文。在文中作者不断介绍事实,又提出更大的谜团。“曾经、估计、只能找到”这样的语言在表述上是相当准确的,正是有这样准确的表述,更能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与作者一样更加深入地思考了。
  到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也来问一问,也来仿照着作者这样的表述方式提出自己的谜团。这既是对文本的丰厚,也是在训练学生仿写的能力,还能探讨出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谜团,激化我们的课堂。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本文的阅读中,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关于月球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仔细琢磨作者的语言,在提出谜团和困惑的时候,总是先摆出事实,也就是说,我们的科学探索、科学疑问是要建立在已知基础上的有意义的深入,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猜测,更重要的,我们要一直怀抱好奇和猜想,去探求更为广阔深远的科学奥秘。
  课文最后说: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相信此时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每位学生都呼之欲出的感受了!
  总之,我认为要让说明文上出语文味,就应该用语文的眼光深入地解读文本,并用语文的方式巧妙地把握语言、玩味语言,用丰富的原料来制作浓浓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03
  2平阳县小首届教学节暨平阳县小教育共同体“轻负高质”品质课堂团队赛课的总结资料 (第五小组活动研究主题)2009.5
其他文献
【摘要】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任务仍十分繁重。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学科自然不能例外。从当前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  1.培养逻
期刊
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才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主要从两方面去开拓: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发展创造性的思维。  一、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1、提倡发现法学习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步骤。”发现学习不是去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出结论。  如学生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计算老师列举的
期刊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
期刊
【摘要】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由于教学理念的变化、教材系统的变化、培养目标的变化,因而,对中学数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就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
期刊
在初中数学课堂启发式教学中,应抓住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启发的原型、启发的时机、启发的力度。  一、启发的原型  所谓启发原型,就是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中待学知识的生长点。我们知道,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内化、领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新的教学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材料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必须分清哪
期刊
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以下,通过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高中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设疑式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设疑式导入法。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教学大纲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刊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认识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演得再好,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我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
期刊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今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
期刊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教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由此可见,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活动,谈一谈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时,应该注重的几个基本方法。  一、培养自主意识,是促进主动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