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国家理念”和国际政治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2gst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黑格尔的"国家理念"学说作了阐述。作者认为,在国际政治领域,这一学说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根本出发点:重视国家的个体性与排外性。每个独立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主体,每个这样的国家都是一个具有排外性的个体,国际政治中出现的问题都是这种排外性的不同表现形式。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对国际政治史论提出了若干基本理论观点,概括了主权国家共有的基本原则。作者指出,黑格尔是一个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他的国家学说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反映了19世纪德意志民族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作者重温黑格尔的"国家理念"说而生发了一些联想,文中着重对一度流行甚广的"国际关系说到底是阶级关系"的观点进行了评说。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在阐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存在着几个"非科学的观点",它们是:(一)用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政策否定马克思关于商品关系消亡理论的观点;(二)错误地估计和片面地夸大商品经济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中地位与作用的观点;(三)把商品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质的观点。作者强调指出,应当科学地阐述党的方针政策,不能为了论证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有巨大作用,就把商品经济抬高到不适当的地步。希望通过讨论,就上述问题取得共识。
本文提出并讨论了系统中的几个哲学问题。如何看待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单纯依据逻辑推演,能否从低层次运动方式推知高层次运动方式;两类系统控制及其优化;系统的序变能力:系统的序变方式;环境对系统演化方向的作用;自然系统有序化趋势的动力来源。作者从概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事实出发,就以上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学术月刊杂志社、《上海经济研究》编辑部、《浙江学刊》、《社会科学论坛》编辑部、金华市社会主义改革研究会共同发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结合理论讨论会",于1991年5月6日至10日在浙江省金华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学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这次理论讨论会,是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八五"《纲要》,坚定地循着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方向不断深化改
本文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也正是双轨运行不断冲突和不断发生矛盾的阶段。劳动力的流动和工资分配也是如此,劳动力流动度高的一块正冲击着流动度低的一块,工资性收入分配灵活的一块正冲击着还不那么灵活的一块。面对来自这两个方面的矛盾,人们正在为劳动力流不动而感到苦恼,却又有不得不这么做的苦衷;而与此同时,又在为已经流动起来的那一部分中与"活"一起出现的"乱"所形成的冲击而顾虑重重。作者对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流动状况和特点进行了考察,并对解决劳动力流动和工资分配中存在问题的出路进行了研
<正> 此书是邬焜、李琦所著《哲学信息论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一书的基本思想在自然领域的推广。中国人民大学黄顺基教授为此书写"序",对该书十分重视和赞许。笔者最感兴趣的是该书所论信息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本是《哲学信息论导论》中的基本思想;虽然邬焜同志于1987年下半年就曾寄赠,由于编务繁忙,只翻阅一下,没有引
目前,我国统计中有关生产率的指标只有单要素生产率。本文认为,单要素生产率往往不能全面反映生产的效率,应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全要素或多要素生产率。本文对中国全民所有制工业的多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生产率自80年代以来已经超过了"一五"时期,并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加速增长趋势。这与国内外一些研究者的看法不同。主要原因在于,本文作者在测算生产率时,没有照搬现有的统计数字,而对主要的投入要素——固定资产的数据作了修正,排除了其中价格变动因素以及非生产性固定资产中的住宅部分。
<正>科学是为真理而斗争的事业。即使冒犯上帝,也要无所畏惧。——黎澍1935年"一二·九",就学于北平大学的黎澍同志,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拍案而
本文探讨了当代法国最活跃的哲学家、"后结构主义"(或"消解学")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的主要思想。作者指出,德里达的理论上的秘密始于他为胡塞尔《几何学起源》所写的引言;他的思想的主题是:批评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的语音中心论和逻辑中心论,批评传统的"显现学"、"真理论"、"知识论",从而提出了"文(字)学"与"痕迹"的学说。这是自海德格尔以来,历史性思想方式向哲学性思想方式挑战的继续和发展。作者认为,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欧洲思想正经历着背离自身传统的深刻变化;同欧洲许多其他哲学家一样,德里
<正> 为怀念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历史学家黎澍同志,1989年2月21日中国现代史学会,《新观察》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缅怀黎澍座谈会。黎澍同志生前友好于光远、胡绩伟、龚育之、李新、李普、廖盖隆、童大林、吴江、董谦、李洪林、戴逸、李侃等
本文认为,所谓当代,指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的这段时期。"当代"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越是与现在——八十年代和即将进入的九十年代相近,就越能代表"当代"。在人类历史上,有两种社会主义社会:一种是在社会发展史系列中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一种是同资本主义社会并存的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序列中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会存在和发展出某种社会主义的成分或因素。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在初级阶段,而且发展到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