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一旦被激发,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成效,进而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下面就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创设情境;赏识鼓励;激发兴趣;高效课堂
一、 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时至今天,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是老师们积极研究的课题。而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为此,作为课堂教学生命主体的一部分,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荷花》—文第二自然段是写荷花的形态, 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荷花有哪几种形态,你能从文字找出关键词吗?” 当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三个“有的”时,可以结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再问学生:句中“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白荷花是怎样冒出来的呢?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多元解读,还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达到积淀语文素养的效果。另外,再利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各种形态,让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起来自然兴趣十足。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 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来走路”。我想,所谓“抬起头来走路”就是让学生感觉到有尊严,在学校学习很快乐,很自信,受到老师的关爱,否则,是不可能抬起头来走路的,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在内心深处迸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生为本的严谨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众所周知,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坐的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或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或齐诵一句口号,或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课堂上,每当我发现因坐久了有学生有点烦躁时,常常这样做:请他上台或根据刚才所学内容表演一个小节目,如一个有趣动作;或读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说说自己刚才学习的收获。总之,都是紧贴学生学习、生活,力求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时,这样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切入点。
4、运用多媒体,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生字教学,有了多媒体,字也动起来了,特别是生字的笔画书写,直观形象。虽说老师的范写指导性也很强,但在书写过程中,身体无形中遮挡了部分学生的视线,影响了学习效果。而多媒体的运用,书写过程一览无余,充满动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识字、写字,显得既省时,又高效。
二、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有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记得我在上《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课后习题四是: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举手发言。有一位同学最先举手,我连忙请他交流。他说:“ 小骆驼对小红马说:‘小红马,虽然我长得丑,可对我来说,大脚掌、高驼峰和长睫毛都是我的宝贝,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才能在沙漠里自由行走,请你以后不要再嘲笑我了。’”听他说得特别有道理,我就向他竖起大拇指,并对他说:“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骆驼!”并示意同学们掌声鼓励。顿时,掌声如潮。这位男同学脸上也漾起甜甜的微笑。一位心理学家曾说:“成功是靠成功来推动的”。或许正是有了这次的欣赏和鼓励,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由此也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 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希望学习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例如《李广射虎》一文中多次出现引号,为此,在教学中,我有意鼓励学生质疑,问他们有什么发现或问题?有一位学生就问道:“这些引号分别用在不同的地方,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有思考性的问题,我特意出示了相关的三句话:1、这位“夜引弓”的“将军”。2、……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3、……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然后,再引导同学们一句一句地去读,去品味,去交流。大家你一言他一语,其中有争辩,也有补充。我在同学们的交流争辩过程中适时地提示,简介引号的有关用法。最后,同学们对引号的用法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此问题获得比较满意的答复。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者得心,学者得益”。我想,只要我们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创设情境;赏识鼓励;激发兴趣;高效课堂
一、 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时至今天,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是老师们积极研究的课题。而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为此,作为课堂教学生命主体的一部分,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荷花》—文第二自然段是写荷花的形态, 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荷花有哪几种形态,你能从文字找出关键词吗?” 当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三个“有的”时,可以结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再问学生:句中“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白荷花是怎样冒出来的呢?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多元解读,还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达到积淀语文素养的效果。另外,再利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各种形态,让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起来自然兴趣十足。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 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来走路”。我想,所谓“抬起头来走路”就是让学生感觉到有尊严,在学校学习很快乐,很自信,受到老师的关爱,否则,是不可能抬起头来走路的,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在内心深处迸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生为本的严谨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众所周知,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坐的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或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或齐诵一句口号,或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课堂上,每当我发现因坐久了有学生有点烦躁时,常常这样做:请他上台或根据刚才所学内容表演一个小节目,如一个有趣动作;或读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说说自己刚才学习的收获。总之,都是紧贴学生学习、生活,力求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时,这样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切入点。
4、运用多媒体,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生字教学,有了多媒体,字也动起来了,特别是生字的笔画书写,直观形象。虽说老师的范写指导性也很强,但在书写过程中,身体无形中遮挡了部分学生的视线,影响了学习效果。而多媒体的运用,书写过程一览无余,充满动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识字、写字,显得既省时,又高效。
二、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有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记得我在上《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课后习题四是: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举手发言。有一位同学最先举手,我连忙请他交流。他说:“ 小骆驼对小红马说:‘小红马,虽然我长得丑,可对我来说,大脚掌、高驼峰和长睫毛都是我的宝贝,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才能在沙漠里自由行走,请你以后不要再嘲笑我了。’”听他说得特别有道理,我就向他竖起大拇指,并对他说:“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骆驼!”并示意同学们掌声鼓励。顿时,掌声如潮。这位男同学脸上也漾起甜甜的微笑。一位心理学家曾说:“成功是靠成功来推动的”。或许正是有了这次的欣赏和鼓励,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由此也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 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希望学习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例如《李广射虎》一文中多次出现引号,为此,在教学中,我有意鼓励学生质疑,问他们有什么发现或问题?有一位学生就问道:“这些引号分别用在不同的地方,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有思考性的问题,我特意出示了相关的三句话:1、这位“夜引弓”的“将军”。2、……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3、……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然后,再引导同学们一句一句地去读,去品味,去交流。大家你一言他一语,其中有争辩,也有补充。我在同学们的交流争辩过程中适时地提示,简介引号的有关用法。最后,同学们对引号的用法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此问题获得比较满意的答复。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者得心,学者得益”。我想,只要我们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