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思考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gkamp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党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得出的历史总结,科学反映了当今中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要想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必须要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明确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精神,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提出,具体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反映了当今中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认识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发展动力,无所谓实践就无所谓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必须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联系实际且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在充分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经验和教训,总结人民群众的智慧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总结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经验,即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由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从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深化和发展。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学飞跃。
  (二)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而中国进入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期。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理论,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思想,提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问题和毛泽东思想进行科学评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此后中国共产党再接再厉,充分抓住发展战略机遇,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一,产生了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中国社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辩证唯物论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人们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即是要人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马克思在主义基本原理,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拨乱反正,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二)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我党还总结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经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要解放思想,打破旧思想和主管偏见的束缚,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解决新问题,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充分体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和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唯物史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一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在此过程中,人类驾驭、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生产和自由发展的自然环境不断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断向和谐方向发展。第二必须要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等文明的建设,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口号;邓小平同志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也坚持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根本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强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们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促进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韩庆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3).
  [2]姜雪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3).
  [3]李昆明,丁雪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的哲学形态和特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专制主义是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这种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思想,至今仍对我们当下社会产生着巨大影响,因此,探究专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对当下社会进步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专制主义;家族制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2  一、经济因素   中国社会历来就是一个农业社会。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我国警察权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警察权改革要以服务和谐社会为使命,要加强职业伦理建设,正确行使警察权力,公正对待每一位公民,促进公平、正义,使警察权真正成为和谐社会保障力量。  关键词:和谐社会;警察权;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3  一、和谐社会本质的把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从1994年至今已走过18个年头,在这十几年联赛发展的过程中国人既见证了中国国家足球队走上世界杯舞台的光辉时刻,又目睹了一系列赛场上的灰色瞬间。但是曾经的
摘要:民事检察监督在性质上是对公权力的监督,是民事检察权对审判权的监督。然而,由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具有对自身诉讼权利和民事权利的处分权,而审判权直接处分的是当事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所以检察机关在对审判权进行监督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与当事人处分权发生接触,在现实中民事检察权与当事人处分权在某些情形下呈现出摩擦甚至冲突的状态,这亦引发了公权干涉私权、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存废的争论。如何正确理解并理顺民事
2014年9月17日,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备受社会关注的“全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作出二审判决,标志着二审法院的判决产生既判力。虽然案件至此已经审结,但是由此引发的学术讨论却远未终结。本案两审法院作出的截然不同的判决,反映出我国人类冷冻胚胎相关立法的缺失。本案争议焦点的实质就在于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问题,就该点而言,我国现行法律没有任何明文规定。现有规章中,与此相关的规定仅有卫生部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