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学生思考的动因出发,探讨了学生思考问题时主动思考与被动思考的利弊,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抓大放小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被动思考,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主动思考;被动思考;抓大放小
中图分类号:H319.1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越来越多的教师抛弃了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来获取知识的教法深入人心。但是,是不是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找答案,就是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呢?
当前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思考太少被动思考太多的现象。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自觉观察分析和概括事物的能力,换言之,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1、思考能力的大小关系到小学生长大成人以后的生存质量。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一次对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名家演讲集萃》陕西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回忆爱因斯坦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不能不承认,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
2、被动思考虽然可以在优秀教师的精心设计下,使一节课显得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使学生兴趣盎然,大有收获。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却被忽视了。
(1)被动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及能力。被动思考使学生直接面对问题,有了思考的方向。学生有了问题才去思考,而一旦失去了问题源将无所适从。无形中,学生养成了一种惰性,那就是等待老师提问题。常常是课文烫了一遍又一遍后,在“还有什么问题”的提问下,学生很难找出不懂不会的地方,皆大欢喜地结束教学,该解决的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下早已解决,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供学生去发现,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机会几乎没有。
(2)被动思考不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趋势。为了使学生思考起来,教师往往从头到尾不分大小问题地向学生提问个不停,说是狂轰滥炸也并不过分。
三、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方法
采用“抓大放小”的方法可以加强对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克服学生被动思考太多所产生的弊端。
1、抓大放小的重要性
所谓抓大放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与完成学习目标、突破学习重难点有关的重要问题,放开与此关系比较小或无关的问题。抓大放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思路。抓大放小不是简单地缩减课堂上应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而是抓住大问题,搞活小问题,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头到尾问个不停地旧模式,由老师让我思考变为我要思考。抓大放小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近处看能调动学生概括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消化知识,从长远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抓大放小的操作方法
(1)隐居其中,静观其变,适时引导。
围绕一段话,先让学生总结汇报自己已经发现文中讲了什么问题和相应的答案。为了气氛更活跃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提出他已经总结概括出来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谁有疑难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回答。教师尽量“退居”一旁,静观大家的讨论,必要时再加以引导。
(2)鼓励后进,激励先进,体验成功。现代教学方法中,很多都特别重视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抓大放小的教学思路中也不例外。
(3)循序渐进,由点及面,突破高原。
类似时间、地点、人物、数量、颜色、什么事、原因、结果等问题会在不同的课文中被多次提出来,这对一部分学生来讲会觉得太简单了,他们会更愿意思考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都可以充分地思考起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发现问题。教师在采用抓大放小的方法时,应注意循序渐进,由点及面,及时满足这一部分学生主动思考的需要,克服或预防高原期的出现。循序渐进,就是不要操之过急,训练难度由浅及深。在训练初期,着重让学生寻找文章中直接有答案的内容,学生凭感性认识即可解决。然后过渡到需理性思考的问题。由点及面,就是训练初始学生的阅读面要小,以集中在一个自然段为好。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再把学生的视野纳入多个自然段,直至把全文联系起来思考,从而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更为复杂的现象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喜爱读书主动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组织教学,都应牢牢地抓住课堂教学的灵魂——思考,失去了思考,也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探索,放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为素质教育锦上添花。
本文从学生思考的动因出发,探讨了学生思考问题时主动思考与被动思考的利弊,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抓大放小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被动思考,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主动思考;被动思考;抓大放小
中图分类号:H319.1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越来越多的教师抛弃了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来获取知识的教法深入人心。但是,是不是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找答案,就是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呢?
当前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思考太少被动思考太多的现象。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自觉观察分析和概括事物的能力,换言之,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1、思考能力的大小关系到小学生长大成人以后的生存质量。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一次对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名家演讲集萃》陕西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回忆爱因斯坦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不能不承认,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
2、被动思考虽然可以在优秀教师的精心设计下,使一节课显得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使学生兴趣盎然,大有收获。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却被忽视了。
(1)被动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及能力。被动思考使学生直接面对问题,有了思考的方向。学生有了问题才去思考,而一旦失去了问题源将无所适从。无形中,学生养成了一种惰性,那就是等待老师提问题。常常是课文烫了一遍又一遍后,在“还有什么问题”的提问下,学生很难找出不懂不会的地方,皆大欢喜地结束教学,该解决的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下早已解决,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供学生去发现,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机会几乎没有。
(2)被动思考不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趋势。为了使学生思考起来,教师往往从头到尾不分大小问题地向学生提问个不停,说是狂轰滥炸也并不过分。
三、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方法
采用“抓大放小”的方法可以加强对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克服学生被动思考太多所产生的弊端。
1、抓大放小的重要性
所谓抓大放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与完成学习目标、突破学习重难点有关的重要问题,放开与此关系比较小或无关的问题。抓大放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思路。抓大放小不是简单地缩减课堂上应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而是抓住大问题,搞活小问题,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头到尾问个不停地旧模式,由老师让我思考变为我要思考。抓大放小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近处看能调动学生概括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消化知识,从长远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抓大放小的操作方法
(1)隐居其中,静观其变,适时引导。
围绕一段话,先让学生总结汇报自己已经发现文中讲了什么问题和相应的答案。为了气氛更活跃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提出他已经总结概括出来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谁有疑难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回答。教师尽量“退居”一旁,静观大家的讨论,必要时再加以引导。
(2)鼓励后进,激励先进,体验成功。现代教学方法中,很多都特别重视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抓大放小的教学思路中也不例外。
(3)循序渐进,由点及面,突破高原。
类似时间、地点、人物、数量、颜色、什么事、原因、结果等问题会在不同的课文中被多次提出来,这对一部分学生来讲会觉得太简单了,他们会更愿意思考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都可以充分地思考起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发现问题。教师在采用抓大放小的方法时,应注意循序渐进,由点及面,及时满足这一部分学生主动思考的需要,克服或预防高原期的出现。循序渐进,就是不要操之过急,训练难度由浅及深。在训练初期,着重让学生寻找文章中直接有答案的内容,学生凭感性认识即可解决。然后过渡到需理性思考的问题。由点及面,就是训练初始学生的阅读面要小,以集中在一个自然段为好。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再把学生的视野纳入多个自然段,直至把全文联系起来思考,从而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更为复杂的现象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喜爱读书主动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组织教学,都应牢牢地抓住课堂教学的灵魂——思考,失去了思考,也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探索,放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为素质教育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