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凸显与时尚PK:体育新闻标题制作的新视角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体育新闻标题既要用之于新闻,又要用之于体育,一旦舍弃其一便非上乘。体育新闻标题不应仅仅描述比赛的胜负,还应该使新闻本身富有声音、画面的变化,从而增加其娱乐审美功能,这同时也与受众需求和体育追求相吻合,与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相适应。本文结合东京奥运会的体育报道分析当代体育新闻标题制作的新视角,并梳理体育新闻标题的内涵和风格流变。
  关键词:东京奥运会;体育新闻标题;风格流变;全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98-03
  2020东京奥运会刚刚拉下帷幕,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在尽享这场体育盛宴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着各大媒体对它的报道。为了吸引眼球,各大媒体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的新闻标题确实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吸引受众主动获取新闻内容。
  人民日报2021年7月28日第11版在报道张家齐、陈芋汐夺得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时用了《前辈的接力棒,我们接住了》这一标题,标题以动取胜,画面感十足,同时“接力棒”一词寓意传承,内涵丰富。
  光明日报2021年8月6日在报道14岁小将全红婵跳水女子单人十米台夺冠时所用的标题为《全红婵:入水微涟漪,夺冠无波澜》,标题将文学元素融入其中,给人带来美好遐想。
  新华网2021年7月20日在报道中国举重队抵达东京后的紧张训练时用了《“趁热举铁”,中国举重队开始东京首练》的标题,该标题仿用成语,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CCTV5专题节目《人在奥运年》中报道田径运动员刘虹时用的标题是《中国竞走“虹”耀东京》,标题巧妙嵌入报道对象的名字,很容易出彩。
  以上这些体育新闻标题,无一例外都体现出了时尚化、个性化的特点,先不论整篇报道是优是劣,好的标题首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很好地吸引了受众。纵观体育新闻的发展史,其标题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体育新闻标题的内涵及风格流变
  (一)新闻标题的概念
  “标题者,新闻之缩影,事实之骨髓”,从产生上看,标题提炼自新闻报道;从作用上看,标题又统领新闻报道,它是一篇报道中首先被受众注意到的部分,可以说新闻标题是“文眼”,尤其在平面媒体中,设计巧妙的标题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曾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可以说一半是搞新闻,一半是搞诱惑。”在新闻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搞好这一半的“诱惑”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新闻标题上大做文章,使之既具“专业之功用”,又具“超常之诱惑”。
  (二)新闻标题在体育报道中的功用
  体育新闻,简单来说就是对专业及业余的体育比赛、体育建设、体育活动、运动员状况等方面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1]。与综合性新闻相比,体育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更为严格,在具体、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基础上更加讲究与体育项目本身的契合度,追求动感、形象以及声音的效果。体育周报2000年奥运会期间有一个好标题——《蕊折》(体育周报2000年8月16日),其将花枝折落声、“玻璃美人”瞬间倒下声、中国女排扼腕叹息声和全体国民的关切声糅合在一起,声声入耳,标题使体育之美与新闻本身的结合达到极致,完美而统一,阅后再品,余味犹存。
  体育新闻标题的基本功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概括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的制作要符合具体、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原则[2],它要用最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如果没有标题,那么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呈现的只是繁复单调的文字,恐怕只有让受众从首字读到末字,才能知晓整篇文章的主旨。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早已进入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除了传播学专业学者和研究人员,几乎不会再有人花大把精力去揣摩新闻报道,而是抱着浏览的态度来获取信息。
  2.评论新闻事实
  如果说概括新闻内容是标题的基本功能,那么评论新闻事实则是新闻标题最本质的功能,概括功能着眼于信息含量,而评论功能则着眼于信息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传媒业发展的成熟,为了占据市场,媒体人已不再满足于对事实的单纯报道,他们正推陈出新,不断变换风格和体裁。这时,评论性报道以其强烈的时效性和评论对象的确定性理直气壮地侵入各大媒体中[3],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和纸媒都开辟了体育评论专栏,与此同时,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体育评论员。评论性新闻的发展必然促进评论性标题的广泛使用,在标题处即表明观点可使受众快捷、清晰地了解媒体所持有的态度,并以此为前提,通过对正文的阅读加深理解。
  3.吸引受众
  当作品演化为商品时,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吸引更多受众,如何把受众群体转变为消费群体,成了媒体人工作的着眼点,这正是市场化的作用。而从标题入手又成为媒体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他们拿出看家本领,动用军事、文学、流行等各种元素打造出可以调动多种感官的“新新标题”,赚足收视率或点击率。
  网易新闻2021年7月30日的新闻标题《东京奥运会跳高:“清华吴彦祖”王宇2.21米止步资格赛》渗入流行元素,称运动员为“清华吴彦祖”,虽然报道内容只是短短几十个字,但却成功吸引受众点击观看,试问谁不想一睹“清华吴彦祖”的芳容呢?將当红明星、电影、歌曲、网络用语甚至是畅销书中的流行元素引进标题中,可以有效避免体育新闻标题的单调性,增加了亲切感和吸引力,这也是适应体育新闻日趋同质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一种选择。
  北京青年报2007年7月6日C2版有一个经典的体育新闻标题《鸡吃葡萄 不吐葡萄皮》,用一句改编自相声的名句,诙谐、幽默地将法国队与葡萄牙队的战况报道出来,使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会心一笑,效果自然比《法国战胜葡萄牙晋级》要好得多。此类标题从字面上看与报道内容联系不是太大,虚题居多,但阅其全篇却容易产生一种深至心灵的共鸣,或许这才是现代媒体追求的深层境界。   (三)我国体育新闻标题的风格流变
  1.改革开放初期:政治倾向明显
  改革开放前,受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形成理论性强的体育新闻体系,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才初成规模。主要阵地是体育报(中国体育报的前身)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几大媒体,当然了,其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与现在相比,新闻尚且如此,更不必说标题了。当时的体育新闻标题带有鲜明的“非本体化”特征,政治倾向明显,仅从当时的几个标题中便能看出端倪——
  《七论“走向世界,为国争光”》(体育报1979—1980长篇系列评论);《立志成材,为国争光》(体育报1980年5月12日中国女排获南京邀请赛冠军);《爱祖国是我们时代的强音》(体育报1981年10月21日中国足球打败科威特队);《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体育报1981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要有这样的志气》(体育报1987年11月17日)。
  这种非本体化特征根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事实上,在那个时代,整个体育都被过多地赋予了政治意义,成为了振奋国民情绪,提升国家地位的一个有效工具”[4]。既然体育本身已经成了政治的延伸,那么体育新闻也就仅仅是一个概念性的载体,其中的体育意味被淡化,呈现出颇具时代特征的“非本体化”。
  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注重新闻要素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体育新闻已经发展成熟,而且当时的新闻界产生了一股强大的思潮,即呼唤回归本体,注重新闻要素,淡化政治色彩。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性体育报纸,体坛周报和《足球》则是这股新生力量的代表,其麾下的记者和评论员大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他们关注的主题是体育竞技本身,作品也都是针对运动员、技战术以及各种赛事,再加上电视体育转播和专业有线体育频道的崛起,体育爱好者不仅可以全天候地看到大型赛事的直播,还可以迅速从平面媒体上获得专家评述以及有关比赛的各种其他信息。
  这时的体育类新闻不再从属于任何领域,获得了“自由身”,这一次解放使体育新闻的标题也回到了“本位”,记者和评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了他们从专业角度和新闻事实入手,不再用空洞的口号式语言制作标题——
  《李小双:为运动生涯画上完美句号》(1992年);《女子5000米冠军——中国田径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刘国梁男单称雄》(1996年)。
  3. 21世纪至今:个性张扬,追求时尚
  21世纪是一个个性张扬、风格多样、充满自尊和批判的全新年代,受众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体育新闻报道,他们追求的是个性,崇尚的是时尚。市场化的深入再次印证了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媒体想要生存就必须满足受众的深层次需求,拿出观点独特、个性鲜明的作品。在设法提升作品整体水平的思考中,标题的标新立异成为重要部分,这一时期的体育新闻标题已经跳出固有“围城”,进入到展现夸张个性的“超我时代”[5]。
  《“郎”来了》(体坛周报2005年12月30日A14),将郎平的姓巧妙嵌入标题,既写出了郎平入主美国国家女排,给中国以及其他排球强国带来的极大震动,又与中国古代故事《狼来了》同音,有很强的警示意味,一石二鸟。
  《开门红被“黑”》(体坛周报2006年1月9日),中国U19青年队在国际邀请赛上被南非队逼平,“黑”字用得传神,一“黑”,被黑哨吹掉一个进球;二“黑”,被对手黑脚踢伤三名队员;三“黑”,和黑人兄弟过招。
  《同根相煎又何妨》(环球时报2006年6月22日B版),世界杯上英格兰与瑞典战成平局,但丝毫不影响两队的出线,而更凑巧的是英格兰队主教练正是瑞典人,这场比赛打得“两不耽误”,真是同根相煎,相煎也无妨。
  《王永珀,这小子好帅》(《足球》2007年3月22日),标题出自当年风行一时的韩国电影《那小子真帅》。
  《麦蒂的阿喀琉斯之踵》(CCTV-5《体育新闻》2007年4月),多伤的麦蒂在季后赛前旧伤复发,标题结合希腊神话里阿喀琉斯神的传说制作而成。
  《今日看杨威再扬威》(潇湘晨报2008年8月14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巧妙结合运动员的名字,形象生动地表现新闻事实。
  《朱婷的手腕,肖若腾的眼神,施廷懋的绷带……》(人民日报2021年8月3日),用排比的手法,将奥运赛场上中国军团的动人瞬间传神地刻画出来,展现出榜样的力量。
  二、个性與时尚:体育新闻标题制作的全新视角
  个性化和多元化使当代体育新闻标题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各类媒体在标题上大做文章,都想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的注意。根据体育新闻标题使用的不同元素和展现的不同风格,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
  (一)活用报道对象名称
  这是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类做法,运用巧妙的话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爵士乐起,活塞失灵》(体坛周报2005年12月30日B13),其中巧妙地嵌入NBA球队的名字,胜利的爵士音乐打乱了活塞的工作节奏,展示了爵士获胜后的轻松与活塞落败的无奈。
  (二)融入民族语言元素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下来的民族习惯和风俗自然是独一无二的,如将这些元素灵活运用在标题里,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巴蒂尔不管三七二十一》(体坛周报2006年12月29日B11),这篇文章特写了巴蒂尔在比赛中投进7个三分球,为球队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的神勇,众所周知,“不管三七二十一”是我国的一句俗语,含有不管吉凶如何,偏要干一干的意思,它赞颂了巴蒂尔有勇有谋,敢于承担责任,开门见山地描述了他的惊人之举,鲜明而不乏个性。
  (三)军事术语的巧用
  军事作战与体育竞技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它们都依赖勇敢与智慧,都讲究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都渴望最后的胜利,军事用语进入体育新闻报道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报告!我是新兵李雷雷》(体坛周报2006年1月4日A10),“报告”,一个最常用的军事用语,用在这里极为恰当,表明了李雷雷前去新队报到时的喜悦心情,同时也暗示转会已成定局,使之前的许多虚假传闻不攻自破。   (四)文学元素的套用
  将文学元素融入体育新闻标题中,无疑会给标题增色不少,常见的形式有对比、拟人、比喻、谐音等艺术手法,以及武侠小说、古典诗词、中外文学等中的经典语句。如《守到团圆泪始干》(体坛周报2007年12月29日A12),王郅志的回归不论是对他的家庭还是对于中国篮球事业来说都是一件团圆的事情,标题改编自古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意在说明主人公的回归是众望所归,足以让关心他的家人和球迷擦干之前的泪水。
  (五)流行元素渗入
  将当红电影、歌曲、网络用语甚至是畅销书中的流行元素引进标题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有效避免了体育新闻标题的单调性,增添了亲切感和吸引力,是适应体育新闻日趋同质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正确选择。如《当我64岁,你还爱我吗?》(体坛周报2006年1月2日B8),标题引用的是约翰·列侬的经典名曲《当我64岁》(When I am Sixty-Four)里最感人的一句歌词,表达了曼联主教练福格森度过64岁生日时的幸福心情,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此煽情的标题再加上如此传奇的主人公,没有人忍心跳过这篇报道的。
  (六)数字运用通俗新颖
  在体育项目中,数字无处不在,他不仅用于最基本的数据统计和计分程序,还被用作各种阵型和位置的代号,因此标题数字化直观又新颖。如《12秒88,刘翔打破110米栏世界纪录》(体坛周报2006年12月29日A1),在体育项目中,世界纪录的打破往往会让人欣喜若狂,尤其是田径运动,运动员会兴奋地跟计时器合影,以便留住难忘瞬间,将破纪录的成绩以数字的形式写入新闻标题,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给人一种时间凝固的感觉。
  三、结语
  当代体育新闻标题自由而富有朝气,融入全新视角,尽显个性与时尚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体育新闻标题从诞生到广泛使用再到派生出特殊形式的漫长过程,其实就是新闻传播史的缩影。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眼睛”,正像沉积岩中的生物化石,是历史变迁的标签,不但要明亮,更要充满内容。在新闻传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思维与创新碰撞出的火花,必定会使体育新闻标題突破传统模式,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 程道才.专业新闻写作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43.
  [2] 叶春华,连金禾.新闻采写编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277.
  [3] 王振业,胡平.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修订本)[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6.
  [4] 瞿巍.论体育新闻评论风格流变[J].新闻界,2006(03):26.
  [5] 宋春阳,孟德东,张志攀.实用新闻写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
  作者简介:于娟(1983—),女,山东海阳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小说改拍的影视剧,获得了市场和受众的认可。观察受众反馈可以发现,四种身份的受众表达喜欢的原因各有差异。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这种身份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动机差异,同时在剧情、人物、服化道、制作等方面表现出态度差异。深入分析受众细分群体的观影行为,对改编剧策划、制作和营销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身份;受众研究;观剧行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摘要:新媒體时代,播音主持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传播效果的实现,其在政治上的导向作用、经济上的促进作用、文化上的引领作用也颇受关注。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分析播音主持的发展特点以及播音主持工作现状,提出媒介素养、语用原则、考评体系等角度的优化策略,以期更好地明确传播使命,锤炼更有质量的传播技能。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业务水平;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强大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有效法宝,也是新闻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中,一个典型案例所起到的作用可能遠胜一沓文件、一本教科书。用典型人物的先进精神鼓舞人,是我国新闻媒体发扬核心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给新闻记者的一大考验。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李保国、张桂梅、黄大发、毛相林……他们是时代楷模,反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微信公众号的日益普及,创立一个受众广泛的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意义重大。公众号的话语特征、使用现状和受认可度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基于语域理论对三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对全国25所高校88名本科生公众号话语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公众号推文话语的受认可度高低不均,运营中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是运营团队缺乏系统培训管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技术和环境日益成熟,新媒体在报道重大新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已然成为开展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同时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完善更新。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分析新媒体开展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方法和策略,以期科学推进新媒体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开展。  关键词:新媒体;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短视频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与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深度融合,其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与形式促使其成为快节奏生活模式下的新兴媒介传播渠道。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的88.3%。短视频依靠其信息多样化、互动便捷化、表达娱乐化等特点
摘要:在智能技术、互联网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华社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身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优势。在内容创作上,着力打造新闻“硬通货”;在产品形态上,积极适应当前媒体传播分众化、差异化、对象化的新特点,结合受众需求,通过多平台、多形式、多元化打造优质新闻产品;在技术上,积极开发智能化新手段,并将其融合于新闻生产、传播等过程中;在人员机制上,着力打破部门壁垒,充分解放媒体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新
摘要:初审是三审工作制的基础,初审稿件是保证图书内容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初审过程中对稿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与作者及时沟通,书稿内容质量取决于作者和编辑的协作,只有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才能出版一本质量好的计算机类教材。  关键词:初审稿件;三审;重要环节;质量;作者;计算机类教材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229-03  审稿是编辑工作
摘要:美德善行典型人物是珍贵的,可遇不可求;典型人物又是可塑的,小善通过激励可以成长为大善。泰报集团通过挖掘培树典型,放大典型效应,既收获了正能量题材,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又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闻传播、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通过探索美德善行典型人物发现、报道方式,寻求新闻报道与美德善行典型相得益彰、共同成长的效果,提出通过正向宣传、总结提炼、培树升华,推动典型践行社会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融媒体时代,卫生健康宣传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为了实现卫生健康宣传领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快速融合,面对目前新兴媒体存在的诸多失范现象,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涵盖卫生健康宣传的融媒体传播内容、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