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青铜器之瑰宝.陈璋壶的保护修复与研究项目起动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5月由南京博物院、中国科技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携国内外青铜器研究专家和工艺制造专家对陈璋壶的修复和复原研究保护工作项目正式启动。
  陈璋壶是藏南京博物院,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窖藏的三件国家级文物之一,是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能体现泥范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现存青铜器,堪称国之瑰宝。
  
  风格独具的酒壶
  
  陈璋壶的形制并无特别之处,但它的装饰却独具一格,举世无双。除了壶的颈、腹部装饰着错金银的斜方格云纹外,壶体外围还有网络外套笼罩在壶之肩、腹部,它由蜷曲起伏的蟠龙、繁茂盛开的梅花交错套扣而成,肩部有蟠龙四十八条,梅花四十八行共计一百四十四朵。腹部雕头尾相交的蟠龙四十八条,腹部梅花四十八行共计四百三十二朵。在网络套的横箍上,相问装饰着四只伏兽和四个兽面衔环。伏兽似虎,遍体饰错金银方格纹。衔环兽头额部镶嵌绿松石,环上有细如发丝的错金流云纹。
  重金络壶残高为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虽然长期受到20公斤黄金的压力,长埋地下二千年,在双金属与应力腐蚀的作用下,腹下部镂空纹饰已有残损,但仍是中国青铜时代泥范铸造工艺技术最完美的产物。
  重金络青铜壶造型奇伟,纹饰华丽,又是集三处铭文于一身,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器铭“重金络壶”是它对镂空工艺的自名,即多层缨络装饰的青铜壶。这是工匠在完成此壶时,对这种镂空工艺的自信命名,这也是所有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以工艺命名的青铜器。
  
  浑铸技术的精品
  
  壶体系浑铸成型,而其他铸件均系分铸后再焊接为一体的。此外,还要镶嵌绿松石、错金银丝,工艺精湛复杂,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青铜制作的技术之高超。
  
  战争胜利品
  
  该壶尤为超凡脱俗之处,还在于其上所刻之铭文。铭文共有三则,分别刻于口沿上和圈足内、外。其中,圈足内铭文已被损坏,而圈足外铭文则颇不一般,因为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所藏著名的战国铜器“陈璋壶”的铭文竟然一字不差。记述的是齐宣王五年,齐国出兵讨伐燕国,齐将陈璋参与此役,并缴获了燕国王室重器,这两件陈璋壶皆为战利品。显然圈足外之铭文为齐国陈璋后刻上去的。
  参与陈璋壶复制研究课题组成员有顾问:华觉明、白荣金;组长:谭德睿;副组长:苏荣誉、刘红宝、郑东平;成员:刘彦堪、刘义茂、潘炼、王勇、王善心、仲崇高。
其他文献
“红色旅游景点”不只是中国的专利,在中东欧国家也有不少。它们大多与原来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有关,如故居、别墅、墓地,等等。不过,经过20多年前的那场社会剧变,这些领导人纷纷从神坛走下来,落到了民间甚至下了地狱。与他们相关的景点虽然依旧存在,但本质上说已经不再是“红色”的了。褪色的它们成了社会变迁的旁证,展示着人间的冷暖和岁月的无情。     作为民俗博物馆的铁托故居    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