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苏教职[2005]32号)的颁布为标志,职教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六年,回眸经历其间的过程,品味过去的酸甜苦辣,油然感悟到:课改的过程,痛并快乐着。
期盼
初见《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很是兴奋,课改的美好愿景、现实问题的困惑,唤起对课改的憧憬与向往。
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的需要。由于基础教育新课改从2001年秋开始试验到2004年秋季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秋季,所有中小学各起始年级都将进入新课程,职业教育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只有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才能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对接,而不至于出现初、高中教育的脱节现象。
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职业教育作为尚没有厚重的传统却经历了不少坎坷的一类教育”(南师大杨启亮教授语),缺乏涵盖课程改革各领域的课改蓝图,面对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原有的零敲碎击的教学改革,已明显不能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脱节等各种问题,常常是顾此失彼。因此,急切呼唤全面、系统、统揽全局的课改蓝图,《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出台顺应了这一需求,真可谓是久旱逢甘霖。作为一个常常受困于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职教人,顿觉课改有了依据,行动有了方向。
兴奋之余,我把自己的初步理解整理成文,先后撰写了《课改行动计划引领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文化课课程改革的动因分析及思考》等文章并先后发表在《职教通讯》、《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等刊物上。
倾情
或许是作为教师和分管教学副校长的双重身份,对职教课改多了几分期待、理解与责任,践行课改,很是投入。我身体力行,从理论学习、观念更新,到深入实践、行为转变,从学会思考到学会研究,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生怕因为自己不给力,影响整个学校的课程改革成效。
潜心学习,更新理念。我珍惜每次学习机会,聆听专家报告、参加相关研讨、学习相关理论、查阅相关文献,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厚实课改底蕴,结合学习、工作的实践对课改理念有了自己的解读。如新课改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差异,适应个性化选择,并通过多元智能来展开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其次体现在倾注人文关怀,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帮助学生形成时代所需要的人格、就业所需要的品质;最终体现在能力为本,强调基本的谋生能力、终身发展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协调统一。据此,我撰写了《试论谋个性之发展的中职教学》《倾注人文关怀,建设中职学生精神家园》等文章先后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刊物上。
主动探索,转变行为。课程改革对于每个人来说就像是学习游泳,需要在水中游才能学会,课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首先是重视角色转换,强调激励、引导。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努力“发挥鼓动者、引导者和学习组织者的作用,更加关注于学生利用在校外千差万别的情况下获得的知识”,因此,我积极倡导在学习活动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大胆交流就该得到表扬与肯定,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注重纵向的激励,淡化横向的比较,在激励一个人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上进的信心。其次是关注学生差异,强调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起点低、差异大的现实,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通过教学目标区别化、教学内容区别化、课堂问题层次化,课后作业区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区别化教学改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广泛参与学习过程,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第三是确立课程思维,重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教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课程在本质上不再是让所有人都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是均等的学习机会;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教学不是特定内容的机械传播,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程事件的创作过程,力求做一名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我据此撰写了《职业角色多元:有效实施中职数学教学新大纲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与需要》、《以系统思考的观点谋划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等文章先后发表在《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教育探索》等刊物上。
聚焦问题,深入研究。围绕课改,开展了以区别化改革为核心的系列课题研究,先后组织开展了镇江市“十五”规划课题“职高数学区别化教学的研究”、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构建中职数学区别化教学模式研究”、江苏省职教学会研究课题“整体推进中职区别化教学改革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多元智力理论观照下中职区别化改革的研究”,由点到面,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着力彰显“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理念,提出:在专业确定与课程设置上,给学生广泛选择的空间;在教学组织上: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活动课程上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在教学评价上彰显多元,充分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他们的生命力,实现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刊物分别刊载了区别化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章40多篇,2010年《江苏教育》职教版第3期还以独家策划的形式进行了深度介绍。
感悟
课改的过程充满艰辛。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艰难。我们强烈体会到“深层次的观念的改变,对个人而言,不仅是思想上激烈的震撼,而且也是极为困难的一个过程”,尤其是在新课改的通识培训不系统、不到位的情况下,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要求认识模糊,理解肤浅,教师认识视野狭窄,眼光往往局限于学科领域,对课程知识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宏观改革要求缺乏整体了解。其次是行为的转变反复。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典型示范的缺乏,行政推动的无力,教研指导的空位使得“知”、“行”脱节严重,常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新课程的执行能力堪忧。第三是课程建设的乏力。由于专家引领的缺乏,教研队伍的薄弱,骨干教师的稀缺,企业参与的缺失加之一线教师课务的繁重使得课程开发能力及原有课程校本化、生本化改造能力还相当缺乏。与此相生的是教师否定“故我”的失落感,权责失衡的无助感,力不从心的焦虑感,无所适从的茫然感,常常伴随着教师,影响教学改革的效率。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课改的激情会逐步弱化,课改会进入“高原期”,所有这些纠结的化解,将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决心。
课改的历程收获成长与希望。经历课改的洗礼,教师的学生观明显转变,由经常性的抱怨到理解、尊重与信任,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明显提高,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满意率明显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由自卑到自信),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有效度、幸福感明显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展示,学校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教学的过程,也因此充满了生命的关怀,焕发着生命的活力;教师职业素养得到提升,以课改为核心,凝心聚力,组织教师共同学习、讨论,实践、反思,由此构筑教师间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团体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研究及教科研能力。课程改革还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有4个专业被评为新一轮江苏省示范专业,2个专业被评为省课改实验点,学校也被评为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就个人而言,课改以来,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江苏省首届职教学会立项课题的研究,现正在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4次获江苏省职教创意论坛一等奖,而这一切或许正是课改印迹的见证。
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未来不可预测,它取决于我们所有人。让我们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坚定行走在实现课改愿景的征程中,做一名有课程智慧的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期盼
初见《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很是兴奋,课改的美好愿景、现实问题的困惑,唤起对课改的憧憬与向往。
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的需要。由于基础教育新课改从2001年秋开始试验到2004年秋季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秋季,所有中小学各起始年级都将进入新课程,职业教育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只有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才能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对接,而不至于出现初、高中教育的脱节现象。
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职业教育作为尚没有厚重的传统却经历了不少坎坷的一类教育”(南师大杨启亮教授语),缺乏涵盖课程改革各领域的课改蓝图,面对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原有的零敲碎击的教学改革,已明显不能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脱节等各种问题,常常是顾此失彼。因此,急切呼唤全面、系统、统揽全局的课改蓝图,《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出台顺应了这一需求,真可谓是久旱逢甘霖。作为一个常常受困于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职教人,顿觉课改有了依据,行动有了方向。
兴奋之余,我把自己的初步理解整理成文,先后撰写了《课改行动计划引领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文化课课程改革的动因分析及思考》等文章并先后发表在《职教通讯》、《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等刊物上。
倾情
或许是作为教师和分管教学副校长的双重身份,对职教课改多了几分期待、理解与责任,践行课改,很是投入。我身体力行,从理论学习、观念更新,到深入实践、行为转变,从学会思考到学会研究,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生怕因为自己不给力,影响整个学校的课程改革成效。
潜心学习,更新理念。我珍惜每次学习机会,聆听专家报告、参加相关研讨、学习相关理论、查阅相关文献,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厚实课改底蕴,结合学习、工作的实践对课改理念有了自己的解读。如新课改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差异,适应个性化选择,并通过多元智能来展开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其次体现在倾注人文关怀,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帮助学生形成时代所需要的人格、就业所需要的品质;最终体现在能力为本,强调基本的谋生能力、终身发展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协调统一。据此,我撰写了《试论谋个性之发展的中职教学》《倾注人文关怀,建设中职学生精神家园》等文章先后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刊物上。
主动探索,转变行为。课程改革对于每个人来说就像是学习游泳,需要在水中游才能学会,课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首先是重视角色转换,强调激励、引导。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努力“发挥鼓动者、引导者和学习组织者的作用,更加关注于学生利用在校外千差万别的情况下获得的知识”,因此,我积极倡导在学习活动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大胆交流就该得到表扬与肯定,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注重纵向的激励,淡化横向的比较,在激励一个人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上进的信心。其次是关注学生差异,强调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起点低、差异大的现实,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通过教学目标区别化、教学内容区别化、课堂问题层次化,课后作业区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区别化教学改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广泛参与学习过程,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第三是确立课程思维,重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教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课程在本质上不再是让所有人都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是均等的学习机会;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教学不是特定内容的机械传播,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程事件的创作过程,力求做一名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我据此撰写了《职业角色多元:有效实施中职数学教学新大纲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与需要》、《以系统思考的观点谋划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等文章先后发表在《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教育探索》等刊物上。
聚焦问题,深入研究。围绕课改,开展了以区别化改革为核心的系列课题研究,先后组织开展了镇江市“十五”规划课题“职高数学区别化教学的研究”、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构建中职数学区别化教学模式研究”、江苏省职教学会研究课题“整体推进中职区别化教学改革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多元智力理论观照下中职区别化改革的研究”,由点到面,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着力彰显“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理念,提出:在专业确定与课程设置上,给学生广泛选择的空间;在教学组织上: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活动课程上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在教学评价上彰显多元,充分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他们的生命力,实现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刊物分别刊载了区别化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章40多篇,2010年《江苏教育》职教版第3期还以独家策划的形式进行了深度介绍。
感悟
课改的过程充满艰辛。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艰难。我们强烈体会到“深层次的观念的改变,对个人而言,不仅是思想上激烈的震撼,而且也是极为困难的一个过程”,尤其是在新课改的通识培训不系统、不到位的情况下,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要求认识模糊,理解肤浅,教师认识视野狭窄,眼光往往局限于学科领域,对课程知识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宏观改革要求缺乏整体了解。其次是行为的转变反复。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典型示范的缺乏,行政推动的无力,教研指导的空位使得“知”、“行”脱节严重,常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新课程的执行能力堪忧。第三是课程建设的乏力。由于专家引领的缺乏,教研队伍的薄弱,骨干教师的稀缺,企业参与的缺失加之一线教师课务的繁重使得课程开发能力及原有课程校本化、生本化改造能力还相当缺乏。与此相生的是教师否定“故我”的失落感,权责失衡的无助感,力不从心的焦虑感,无所适从的茫然感,常常伴随着教师,影响教学改革的效率。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课改的激情会逐步弱化,课改会进入“高原期”,所有这些纠结的化解,将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决心。
课改的历程收获成长与希望。经历课改的洗礼,教师的学生观明显转变,由经常性的抱怨到理解、尊重与信任,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明显提高,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满意率明显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由自卑到自信),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有效度、幸福感明显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展示,学校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教学的过程,也因此充满了生命的关怀,焕发着生命的活力;教师职业素养得到提升,以课改为核心,凝心聚力,组织教师共同学习、讨论,实践、反思,由此构筑教师间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团体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研究及教科研能力。课程改革还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有4个专业被评为新一轮江苏省示范专业,2个专业被评为省课改实验点,学校也被评为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就个人而言,课改以来,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江苏省首届职教学会立项课题的研究,现正在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4次获江苏省职教创意论坛一等奖,而这一切或许正是课改印迹的见证。
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未来不可预测,它取决于我们所有人。让我们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坚定行走在实现课改愿景的征程中,做一名有课程智慧的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