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CT数字化导航技术在肺结节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医学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a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40 mA)数字化导航技术在肺结节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肺结节穿刺活检的精准性和安全性,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肺结节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MSCT扫描(120 kV,120 mA),CT常规横断面徒手穿刺活检;实验组使用低剂量CT数字化导航技术进行扫描(120 kV,40 mA),层厚1 mm,间隔1 mm,重建参数B30f medium smooth,纵隔窗进行薄层三维重建,获取定位坐标后,采用三维数字化导航技术穿刺活检.记录两组穿刺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全部完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00%、93.3%.术后随访3~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诊断正确率、穿刺一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7%、73.3%、13.3%和80%、46.7%、36.7%,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穿刺次数和辐射剂量分别为1(1,2)次、165(164,173)m Gy·cm和2(1,2)次、866(847,872)m 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剂量CT数字化技术导航穿刺手术,不仅操作十分精准、安全、可靠,而且辐射剂量较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MRI对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HPC与A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征象,应用ROC曲线、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对SFT/HPC及AM的独立预测因素及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表明,AM组与SFT/HPC组患者的年龄、大小、NT1WI、NT2WI、NDWI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水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表明AM与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F-TAVR)和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TAVR)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R)共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成TF-TAVR组100例和TA-TAVR组98例,术后经CT检查评定有无并发症发生,对比TF-TAVR组、TA-TAVR组患者的CT影像学参数和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 两组(左冠状动脉,LM)至主动脉瓣环距离、窦直径、窦管交界直径、左心房大小及升主动脉钙化比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探讨CT征象联合肿瘤标志物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7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行高分辨率CT、肿瘤标志物检查及病理检查.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分为恶性结节组39例,良性结节组31例,对比两组CT征象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T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鉴别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结果 良性组与恶性组年龄、结节直径、性别等基础临床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典型结节并深分叶、胸膜凹陷、短细毛刺、多囊性亮影、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棘状突起检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 (HRCT)肺小血管面积与肺截面积比值(%CSA)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小气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入院的连续性COPD患者105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对照组100例.所有纳入者均接受胸部HRCT扫描及肺功能检查.分析所有纳入者的主要小气道肺功能指标(MMEF%、MEF50.00%及MEF25.00%)及脉冲震荡指标IOS(Z5、R5、R20、Fres、X5).采用Image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分析基于HRCT的%CSA参数,包括肺小血管截面积<5
患者女,51岁.因发现腹膜后巨大肿块1+月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背部胀痛感,呈持续性,余无不适.专科检查:左肾区可触及一大小约8 cm×7 cm肿块,双肾区无叩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膀胱区不充盈,无压痛.rn腹部CT表现:腹膜后见肿块状密度增高影,大小约9.5 cm×7.4 cm,边界较清,形态不规则,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推挤左肾动脉向上移位,肠系膜下动脉及其部分分支、左肾静脉穿行其中,左结肠动脉紧贴病灶边缘走行,局部可见弧形压迹.左侧肾窦受压,左肾盂轻度扩张积水.左输尿管起始段见结节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