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挂牌说徐州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xf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图是一面明代的黄铜质挂牌,高度约58毫米,挂牌正面雕刻文字:“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挂牌上的文字为古人所雕刻,书法较为优美,虽不如古人对书法经典的称谓:点如坠石,撇如惊风,竖若撑天之柱,横似长虹卧波,倒也规整、厚重,赏玩之际,若饮醇酒,若品绿茶。先是沉醉心跳,继而心悦神爽。读之再三,似与古人促膝长谈,此中滋味,无有穷尽。其中最为奥妙之处说的竟是徐州的美景之一。
  我们先来谈此诗的来历,其诗的始作俑者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四月二十一日,至今938年前,刚逾不惑之年的苏轼奉命从密州调来徐州任知州,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他的同乡张师厚(四川梅州人)赴北宋开封进行殿试。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及第后直接授官。宋代为广泛吸引人才,允许地方官及大臣举荐,时人以取得知名人士的推举为荣。张师厚,元丰二年(1079)过徐州拜谒苏轼,得其举荐后赴京殿试。张师厚辞行时,苏东坡在云龙山放鹤亭为他饯行,并赋诗以壮行。诗题曰《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
  其一:忘归不觉鬓毛斑,好事乡人尚未还。断岭不遮西望眼,送君直过楚王山。
  其二: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苏东坡凭借眼前的景致表达浓浓乡情,此诗最后一句的“新郎君”是从唐代开始对新进士的称呼。张师厚当时是以贡士资格赴殿试的,如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苏东坡在此处称其为“新郎君”,是祝福张师厚在殿试中能出人头地,金榜题名。由于苏轼自二十二岁离开眉山,迄未还乡,同乡青年已多不相识,如张师厚者,竟千里迢迢拜访求荐,故诗中有“好事乡人”之微词。
  这两首诗选择了最美的季节和最美的景致——在初试春衣的早春时节,沐浴着落日余晖的放鹤亭该是多么美轮美奂呀!站在云龙山的高峰上放眼西望,境界开阔,能一直从西边凤岭断开处看到楚王山,而云龙山的西坡杏花遍野,目送着青年才俊张师厚矫健地骑马飞奔而去,他祝愿这位青年能殿试高中,金榜题名。全诗洋溢着朝气蓬勃、振奋向上的气氛,充满欢悦之情,美景、美情交融在一起,感染着人们的心情。故“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的美景美诗长久地留在徐州人民心中。
  此牌中的两句诗,显然是明人将苏轼诗中的 “三十里” 、“新郎君”,变为“红十里” 、“状元归”。
  不只明代人爱改苏诗,就是清乾隆皇帝也有此好,他巡幸徐州,在云龙山上踏青寻古时,对苏诗予以辩证,指出后两句应为:“一色杏花三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至今在试衣亭墙壁上还嵌有乾隆皇帝《试衣亭诗辩》碑石。
  诗中的杏花村据考证在云龙山的第二节西坡下,有个村子叫黄茅岗。其实,这个村子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杏花村。彭城山水之美给予苏东坡丰富的诗情灵感,而苏东坡的佳作美文也赋予彭城山水以神气灵胜,使其名扬天下。
  此牌的背面正是雕刻着一位状元公骑马奔驰在十里杏花村,也为此牌的诗文增添了更多的美色。
其他文献
《西游·降魔篇》中,驱魔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天残脚靠那双巨大无比的脚,空虚公子用的是空虚剑法,段小姐凭借的是祖传的手环,唯独唐三藏的法器却是一本儿歌三百首。  一开始,这本儿歌集根本毫无用处。但最后却变成了大日如来真经,唐三藏凭着它练成了如来神掌,收复了妖王孙悟空。  后来开始取经。《西游·伏妖篇》中,每当孙悟空不听命令,妖性蠢蠢欲动时,唐三藏都会吟唱那首儿歌,“孩子,孩子,为何你这么坏……”孙
朱永新是教育界的一位传奇人物,本人也有幸在近期拜读了朱永新的作品《教育的奇迹》,领略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以及他用爱而创造的教育奇迹。在《教育的奇迹》中主要讲的是教育的惊人效果,包括曾经被认为差等生、问题孩子以及愚笨儿的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的故事,通过这些使我们了解到教育的重要性,使我们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闪光点,而要使他们的优点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来,需要我们具有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和对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