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S327线(K170+919~K184+592)公路大修工程实例,论述冷再生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公路大修工程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094-02
2013年4月初,我公司承接了S327线(K170+919~K184
592)公路大修工程勘测设计任务。路面破损数据采用多功能道路检测车采集结合人工调查并按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中3.2条规定,将沥青混凝土路面明显损坏类型、数量、特征按沥青混凝土路面损坏调查表一一记录,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类型及严重程度定义按《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相关规定分段统计,将公路划分成100m的小段,调查结果按1000m汇总评定。通过路面实测弯沉推算旧路路面结构强度,对典型病害路段进行取芯,以确定旧路结构基层实际状况。对受投资限制,根据旧路结构、病害及基层现状,本次大修采用两种处治方案。
1 旧路现状
本项目位于商丘市睢县境内,路线起点位于睢县西环与S327交叉处(K170+919),路线向西经辛屯村、三里屯、赵堂、前吴、金屯村,在K180+036.1处跨惠济河,经陶屯、榆厢乡,在K183+638.7处跨周塔河,经陈文楼、谢王庄,路线止于商开交界处(K184+592),路线全长13.673km。该项目大致呈东西走向,平原微丘区地形。
原路公路等级为干线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
K170+919~K180+550、K182+325~K184+592.3:路面宽度9m,路基宽度15m,路面结构为3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8cm水泥稳定碎石+18cm石灰稳定土;K180+550~K182+325:路面宽度12m,路基宽度18m,现路面结构为3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8cm水泥稳定碎石+18cm水泥稳定碎石+18cm石灰稳定土。
原路路基状况较好,无明显沉陷及构造性毁坏。道路附属设施齐全,土路肩及绿化平台保持完好,交通安全设施较为完善,沿线桥涵构造物使用状况良好,结构物无明显毁坏现象。旧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沉陷、坑槽、龟裂等病害较多。路基、路面宽度可用满足现阶段交通量增长的需求。但现有道路路面病害现象较为严重,整体状况较差,且存在病害更严重甚至断行的发展趋势。
2 大修方案
根据该路段路基路面状况,本次工程根据路面病害情况拟定以下大修方案。
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重度坑槽、重度沉陷、重度龟裂、重度块状裂缝等,处理方式为:
2.1 K170+919~K178+000(冷再生路段)
铣刨原路7cm沥青面层及18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铣刨料运至拌和厂筛分后外掺30%碎石,水泥剂量暂按5%控制。拌和好后运至现场分两层摊铺,下层控制厚度为17cm,上层控制厚度为16cm,待再生水泥稳定基层养生完毕后撒铺1cm沥青下封,铺4cmAC-16中粒式沥青混凝土、3cmAC-10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2.2 K178+000~K184+592.3
对于缝宽小于5mm的纵、横向裂缝(中、轻度裂缝),可采用先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灌入缝内,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填入干净石屑或粗砂,并用捣实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于轻度块状裂缝,采取将面层挖除,清除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并涂刷粘层沥青,再用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修补,然后进行罩面作业。对于重度块状裂缝,采取将面层、基层全部挖除,清除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用21cm4.5%水泥稳定碎石修补后,将剩下槽壁及槽底涂刷粘层沥青,再用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修补,然后进行罩面作业。对于该段龟裂的处理方法采取压浆进行处理,然后进行罩面作业。
对于轻度坑槽、轻度松散、轻度沉陷、轻度车辙等病害的处理方法是应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整补”的原则画出所需修补坑槽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开凿至坑底稳定部分。其深度不小于原坑槽的最大深度。清除槽底、槽壁的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并涂刷粘层沥青,用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修补,然后进行罩面作业。
对于由于基层强度不足引起的坑槽、松散、沉陷、车辙、波浪拥抱等病害,采取压浆处理或将基层挖除,清除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用21cm4.5%水泥稳定碎石修补后,将剩下槽壁及槽底涂刷粘层沥青,再用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修补,然后进行罩面作业。
罩面采用1cm沥青下封、3cmAC-10沥青混凝土。
3 冷再生施工要点
3.1 水泥稳定碎石的拌和
废旧路面材料经筛分实验,需加入30%碎石骨料,使其满足规范要求的颗粒组成及级配要求,然后加入5%剂量水泥,混合料搅拌均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拌和采用场拌法拌和,拌和场应严格按照生产配合比进行拌和,严格控制含水量,并根据天气情况,对含水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运到施工现场时的拌和料,含水量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拌和场要严格把原材料关,对不合格的材料严禁进场,拌和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应均匀一致,不得出现严重的粗细料分离和离析现象,对不符合要求的混合料严禁出厂,并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调整,实验人员应经常对混合料进行检测,控制好混合料各种材料的用量和级配情况。
3.2 混合料的运输
混合料运输前应把车厢清扫干净,车厢地板不得有杂物,土块粘连,拌和站下的料车应随放随挪动汽车位置,以减少粗细料分离。运料车应配备相应的防雨防尘设备,以免混合料遭到雨淋或被尘土污染。
3.3 混合料的摊铺
混合料采用装载机和平地机及人工配合摊铺。铺筑严格控制摊铺厚度及高程。混合料摊铺前,在底基层喷洒适量的水,以确保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下底面的含水量。在摊铺过程中不允许人工反复修整,人工仅修整局部,边缘和构造物接头部位缺料的部分以及表面明显不平整和局部明显离析时才需谨慎修整。
3.4 混合料的碾压
碾压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初压速度一般控制在1.5~2.0km/h之间,复压速度控制在4~6km/h之间,复压三遍后,开始检测压实度,以后每碾压一遍均要检测一下压实度,直到压实达到要求时,接着进行终压,终压速度控制在2~4km/h之间,碾压好的路面应平整、密实、无轮迹,不得有粗细料离析现象。
在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各道工序的紧密衔接,混合料出厂后6h内必须完成碾压,根据碾压设备确定碾压段长度,超过水凝时间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铺筑在路面上。应时常检查水泥的初、终凝时间,拌和场对出厂的每个车混合料,均应标明出厂的时间,以便摊铺,碾压时作为依据。
3.5 养生
碾压完成后立即进行养生,养生时间不少于7天。养生采用毡布覆盖定时洒水养生7天后,经自检、抽检水稳无侧限抗压强度符合《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2009)要求。
作者简介:马健(1968-),男(回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市豫东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公路大修工程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094-02
2013年4月初,我公司承接了S327线(K170+919~K184
592)公路大修工程勘测设计任务。路面破损数据采用多功能道路检测车采集结合人工调查并按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中3.2条规定,将沥青混凝土路面明显损坏类型、数量、特征按沥青混凝土路面损坏调查表一一记录,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类型及严重程度定义按《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相关规定分段统计,将公路划分成100m的小段,调查结果按1000m汇总评定。通过路面实测弯沉推算旧路路面结构强度,对典型病害路段进行取芯,以确定旧路结构基层实际状况。对受投资限制,根据旧路结构、病害及基层现状,本次大修采用两种处治方案。
1 旧路现状
本项目位于商丘市睢县境内,路线起点位于睢县西环与S327交叉处(K170+919),路线向西经辛屯村、三里屯、赵堂、前吴、金屯村,在K180+036.1处跨惠济河,经陶屯、榆厢乡,在K183+638.7处跨周塔河,经陈文楼、谢王庄,路线止于商开交界处(K184+592),路线全长13.673km。该项目大致呈东西走向,平原微丘区地形。
原路公路等级为干线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
K170+919~K180+550、K182+325~K184+592.3:路面宽度9m,路基宽度15m,路面结构为3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8cm水泥稳定碎石+18cm石灰稳定土;K180+550~K182+325:路面宽度12m,路基宽度18m,现路面结构为3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8cm水泥稳定碎石+18cm水泥稳定碎石+18cm石灰稳定土。
原路路基状况较好,无明显沉陷及构造性毁坏。道路附属设施齐全,土路肩及绿化平台保持完好,交通安全设施较为完善,沿线桥涵构造物使用状况良好,结构物无明显毁坏现象。旧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沉陷、坑槽、龟裂等病害较多。路基、路面宽度可用满足现阶段交通量增长的需求。但现有道路路面病害现象较为严重,整体状况较差,且存在病害更严重甚至断行的发展趋势。
2 大修方案
根据该路段路基路面状况,本次工程根据路面病害情况拟定以下大修方案。
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重度坑槽、重度沉陷、重度龟裂、重度块状裂缝等,处理方式为:
2.1 K170+919~K178+000(冷再生路段)
铣刨原路7cm沥青面层及18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铣刨料运至拌和厂筛分后外掺30%碎石,水泥剂量暂按5%控制。拌和好后运至现场分两层摊铺,下层控制厚度为17cm,上层控制厚度为16cm,待再生水泥稳定基层养生完毕后撒铺1cm沥青下封,铺4cmAC-16中粒式沥青混凝土、3cmAC-10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2.2 K178+000~K184+592.3
对于缝宽小于5mm的纵、横向裂缝(中、轻度裂缝),可采用先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灌入缝内,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填入干净石屑或粗砂,并用捣实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于轻度块状裂缝,采取将面层挖除,清除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并涂刷粘层沥青,再用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修补,然后进行罩面作业。对于重度块状裂缝,采取将面层、基层全部挖除,清除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用21cm4.5%水泥稳定碎石修补后,将剩下槽壁及槽底涂刷粘层沥青,再用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修补,然后进行罩面作业。对于该段龟裂的处理方法采取压浆进行处理,然后进行罩面作业。
对于轻度坑槽、轻度松散、轻度沉陷、轻度车辙等病害的处理方法是应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整补”的原则画出所需修补坑槽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开凿至坑底稳定部分。其深度不小于原坑槽的最大深度。清除槽底、槽壁的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并涂刷粘层沥青,用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修补,然后进行罩面作业。
对于由于基层强度不足引起的坑槽、松散、沉陷、车辙、波浪拥抱等病害,采取压浆处理或将基层挖除,清除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用21cm4.5%水泥稳定碎石修补后,将剩下槽壁及槽底涂刷粘层沥青,再用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修补,然后进行罩面作业。
罩面采用1cm沥青下封、3cmAC-10沥青混凝土。
3 冷再生施工要点
3.1 水泥稳定碎石的拌和
废旧路面材料经筛分实验,需加入30%碎石骨料,使其满足规范要求的颗粒组成及级配要求,然后加入5%剂量水泥,混合料搅拌均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拌和采用场拌法拌和,拌和场应严格按照生产配合比进行拌和,严格控制含水量,并根据天气情况,对含水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运到施工现场时的拌和料,含水量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拌和场要严格把原材料关,对不合格的材料严禁进场,拌和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应均匀一致,不得出现严重的粗细料分离和离析现象,对不符合要求的混合料严禁出厂,并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调整,实验人员应经常对混合料进行检测,控制好混合料各种材料的用量和级配情况。
3.2 混合料的运输
混合料运输前应把车厢清扫干净,车厢地板不得有杂物,土块粘连,拌和站下的料车应随放随挪动汽车位置,以减少粗细料分离。运料车应配备相应的防雨防尘设备,以免混合料遭到雨淋或被尘土污染。
3.3 混合料的摊铺
混合料采用装载机和平地机及人工配合摊铺。铺筑严格控制摊铺厚度及高程。混合料摊铺前,在底基层喷洒适量的水,以确保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下底面的含水量。在摊铺过程中不允许人工反复修整,人工仅修整局部,边缘和构造物接头部位缺料的部分以及表面明显不平整和局部明显离析时才需谨慎修整。
3.4 混合料的碾压
碾压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初压速度一般控制在1.5~2.0km/h之间,复压速度控制在4~6km/h之间,复压三遍后,开始检测压实度,以后每碾压一遍均要检测一下压实度,直到压实达到要求时,接着进行终压,终压速度控制在2~4km/h之间,碾压好的路面应平整、密实、无轮迹,不得有粗细料离析现象。
在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各道工序的紧密衔接,混合料出厂后6h内必须完成碾压,根据碾压设备确定碾压段长度,超过水凝时间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铺筑在路面上。应时常检查水泥的初、终凝时间,拌和场对出厂的每个车混合料,均应标明出厂的时间,以便摊铺,碾压时作为依据。
3.5 养生
碾压完成后立即进行养生,养生时间不少于7天。养生采用毡布覆盖定时洒水养生7天后,经自检、抽检水稳无侧限抗压强度符合《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2009)要求。
作者简介:马健(1968-),男(回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市豫东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