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学生“玩”学具,随意拼拼摆摆;有些学生我行我素,自己摆自己的学具,对教师讲解充耳不闻;有些学生抢别人的学具……操作效果不是很理想。那么,提升操作效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王梓坤院士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中指出: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有文明就必须有数学,缺乏数学不可能有科学的文明,数学与文明同生并存以至千古。数学将是社会变化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数学;教学;求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76-01
一、异质分组,构建操作群体
动手操作,常常是建立在分组的基础上。有些教师让学生操作学具时,总是随意地同桌两个同学或前后桌4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共同完成操作任务。其实不然,而是我们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异质”分组,帮助学生构建操作共同体。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组,然后各取一组中的一个成员组成一个操作小组。这样组合的操作小组,各有所长,各有所能,优势互补,才会形成一个默契的、合作的学习群体,以免因“临时凑组”带来的“乱”和互相不适应的弊端。同时要注意一段时间以后,又要适当调整流动小组成员,从而扩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层面,激活学生的合作源泉。
在实施中,数学通过广泛的学习,收集整理资料、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写出了令人深思的文章,甚至是有很多新名词、新事物、新观念,让我们老师深感知识上的不足和涉及范围不广,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这样激发教师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提升自己,向科研型方向转化。
二、有所取合,精选操作内容
大家知道,动手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思维水平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和其他教学策略一样,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应对象,要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弄清哪些内容需要动手,哪些内容需要操作,哪些内容不宜动手操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合理、灵活地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如教学“同学们排队做操,吴明前面有4个同学,后面有6个同学。吴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时,让学生摆学具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摆的过程中自然会感悟到本题的难点——4加6再加1的道理。
相信人人都有才,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不是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成绩上都是姣姣者,有的同学甚至数学分数很低,但他(她)在数学作文中表现的独到超过了高分同学。每个人都有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数学作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精心指导,提升操作效率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学具操作过程中,常常有困惑之处,或不知操作目的、或不懂操作要领、或在操作过程中看不清实质,理不清头绪,找不到操作目的。作为教师,应审时度势,精心诱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操作效果。1.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给学生操作以明确要求,学生操作才有方向,动手才有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学生操作的盲目性。2.操作要作适当的点拨。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学具操作,只要将操作任务交给他们就可以了,实际上教师应深入各学习小组,了解操作情况,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点拨引导。3.操作要有外化的过程。让学生将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不仅能把学生在操作中所摄取的信息上升为抽象,达到内化,还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进行碰撞,思想进行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共进的教学高效。如教学“左右”时,可在学生按要求摆好铅笔、文具盒、橡皮擦、尺子、小刀后,问学生:从所摆的学具中,你发现了什么?迫使学生从“手动”转向“嘴动”。这样教学,从动手到动口,手脑并用,学生在一次次观察和思考中,激活了较为深层的思维。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兼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四、强化训练。规范操作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刚刚入学的小朋友,尚未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他们很容易这里摸一摸,那里动一动,作为教师,应花大力气给学生专门训练,让学生形成较好的操作习惯。首先要训练学生正确摆放学具。操作前,应把学具摆放在桌子的一边,左边的同学放在左上角,右边的同学放在右上角;操作时,需要什么学具拿什么学具,不要把要用的、不要用的全部倒出来;操作后,要把学具归位,摆放整齐,整理到学具盒中。其次训练学生灵活使用学具。在教师讲解时,学生要暂停操作学具,认真听讲,及时补充,不要只顾得自己摆学具,“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操作学具时,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操作,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长处,提高操作的作用;再者要注意正确引导。低年级学生,毕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要抓住火候,相机诱导。学生自个儿玩学具时,可投以专注的目光,暗示他注意听课。也可让他来回答问题,终止他的“好玩”;还可正面引导,灵活使用教学语言:“噢,全班同学都坐得很好!很注意听课!”、“某某同学坐得特别端正,老师真喜欢他那专心的样子。”、“先停下来,等一下再摆好吗?”……这样持之以恒,长久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当然,提升学生学具操作的实效是多层面、多方法的,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弊端,采用不同的策略,因势利导,灵活驾驭,真正发挥学具操作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求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76-01
一、异质分组,构建操作群体
动手操作,常常是建立在分组的基础上。有些教师让学生操作学具时,总是随意地同桌两个同学或前后桌4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共同完成操作任务。其实不然,而是我们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异质”分组,帮助学生构建操作共同体。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组,然后各取一组中的一个成员组成一个操作小组。这样组合的操作小组,各有所长,各有所能,优势互补,才会形成一个默契的、合作的学习群体,以免因“临时凑组”带来的“乱”和互相不适应的弊端。同时要注意一段时间以后,又要适当调整流动小组成员,从而扩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层面,激活学生的合作源泉。
在实施中,数学通过广泛的学习,收集整理资料、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写出了令人深思的文章,甚至是有很多新名词、新事物、新观念,让我们老师深感知识上的不足和涉及范围不广,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这样激发教师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提升自己,向科研型方向转化。
二、有所取合,精选操作内容
大家知道,动手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思维水平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和其他教学策略一样,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应对象,要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弄清哪些内容需要动手,哪些内容需要操作,哪些内容不宜动手操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合理、灵活地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如教学“同学们排队做操,吴明前面有4个同学,后面有6个同学。吴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时,让学生摆学具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摆的过程中自然会感悟到本题的难点——4加6再加1的道理。
相信人人都有才,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不是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成绩上都是姣姣者,有的同学甚至数学分数很低,但他(她)在数学作文中表现的独到超过了高分同学。每个人都有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数学作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精心指导,提升操作效率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学具操作过程中,常常有困惑之处,或不知操作目的、或不懂操作要领、或在操作过程中看不清实质,理不清头绪,找不到操作目的。作为教师,应审时度势,精心诱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操作效果。1.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给学生操作以明确要求,学生操作才有方向,动手才有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学生操作的盲目性。2.操作要作适当的点拨。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学具操作,只要将操作任务交给他们就可以了,实际上教师应深入各学习小组,了解操作情况,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点拨引导。3.操作要有外化的过程。让学生将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不仅能把学生在操作中所摄取的信息上升为抽象,达到内化,还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进行碰撞,思想进行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共进的教学高效。如教学“左右”时,可在学生按要求摆好铅笔、文具盒、橡皮擦、尺子、小刀后,问学生:从所摆的学具中,你发现了什么?迫使学生从“手动”转向“嘴动”。这样教学,从动手到动口,手脑并用,学生在一次次观察和思考中,激活了较为深层的思维。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兼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四、强化训练。规范操作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刚刚入学的小朋友,尚未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他们很容易这里摸一摸,那里动一动,作为教师,应花大力气给学生专门训练,让学生形成较好的操作习惯。首先要训练学生正确摆放学具。操作前,应把学具摆放在桌子的一边,左边的同学放在左上角,右边的同学放在右上角;操作时,需要什么学具拿什么学具,不要把要用的、不要用的全部倒出来;操作后,要把学具归位,摆放整齐,整理到学具盒中。其次训练学生灵活使用学具。在教师讲解时,学生要暂停操作学具,认真听讲,及时补充,不要只顾得自己摆学具,“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操作学具时,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操作,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长处,提高操作的作用;再者要注意正确引导。低年级学生,毕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要抓住火候,相机诱导。学生自个儿玩学具时,可投以专注的目光,暗示他注意听课。也可让他来回答问题,终止他的“好玩”;还可正面引导,灵活使用教学语言:“噢,全班同学都坐得很好!很注意听课!”、“某某同学坐得特别端正,老师真喜欢他那专心的样子。”、“先停下来,等一下再摆好吗?”……这样持之以恒,长久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当然,提升学生学具操作的实效是多层面、多方法的,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弊端,采用不同的策略,因势利导,灵活驾驭,真正发挥学具操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