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u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四步法:想问、敢问、能问、会问。
  关键词:提问意识;思维能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61-1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问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习惯于那样平静地做听众,老师讲什么,他就记什么,更有甚者不听也不记,更别说让他自己提出问题来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由问获知。
  例如,在教学《最可爱的人》这一节课时,我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及幻灯片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前进在白雪茫茫的鸭绿江上的恢弘气势,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学生都比较崇拜英雄,这样的氛围更能激起他们想了解英雄的兴趣,问题就自然而然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赴朝鲜去抗击美国侵略者?”“有哪些战斗英雄呢?有哪些英勇事迹呢?”“为什么要说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呢?”
  学生们头脑中激荡起问题的浪花,就说明他们有了思维的碰撞。积极地思维,主动地学习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这样的课上起来就轻松愉快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根深蒂固了。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我们应当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还要会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没了,自信心提高了,他们便敢于提出问题,以往“师问生答”的传统提问方式也就自然成为“生问生答”的开放性提问方式了。
  例如,在教学“重庆谈判”这一节时,有学生提问:“老师,站在毛主席旁边的外国人是谁啊?”这个问题的提出似有“捣蛋”之嫌,因为这个问题教学大纲上不要求,也并非本课的重点。但我仍给以他真诚的微笑,并作出理答:“这是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迎接毛泽东去重庆进行国内和平谈判。”就这样,之后课上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参与的情绪越来越高,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全。
  虽然有时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我从未浇灭他们的热情,而是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三、指点迷津,使学生能问
  在课堂学习中,有些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解,丧失了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问,也找不到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切入点。
  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时,我让学生先阅读“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那一段材料,并叫学生要注意材料的感情色彩以及国际背景。读完材料,学生似乎有些义愤填膺:“中国既然是战胜国,为什么拒绝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为什么将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为什么和平会议成了分赃会议?”也有学生想了解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有哪些参战国呢?”针对学生们的提问,我虽然不能一一作详细解答,但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听老师分析一定比老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思考,最后老师解析效果好很多。
  其实,在历史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就应该培养学生自己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自能读书”就是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四、锻造能力,使学生会问
  布鲁姆认为,提问有六个层次。在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提问相当犀利,一针见血。有的学生则比较肤浅,甚至有的提问离题而不利于课堂的推进。因此,在教给一些方法后,使学生有了初步提问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出有深度、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齐读《七律 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同学就产生疑惑了:“红军长征还经过了哪些地方?他们吃什么、住哪里呢?”对于他们的提问,我没有马上作出解答,而是把问题进一步深化:“是啊,红军长征要经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为什么长征能取得胜利?这些都是本课所要阐述的。”同学们领悟到了更为深刻的问题,表达也更为合理,思维也向深度发展:“老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随着课文讲解的深入,学生对长征也了解更多,他们已沉浸在当时的那种艰苦历程中,有效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为什么要走这样的长征路线?为什么要召开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提问正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大纲要求的历史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阅读文字、解析图片的能力,使他们的提问更具深度与力度。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大焦点,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与问题同行,给学生创造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想问、敢问、能问、会问。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甚至学生不问问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这种现象引人思索,令人担忧。如果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那么,所发展的往往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创新精神。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探讨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意识。  关键词:质疑;提高教学活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
摘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所谓“法”,指的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兴趣;表扬;方法;互动;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55-1  一、真心表扬:“真诚而不滥”,让学生体会成功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论语》中孔子
摘要:持续了1300多年的我国古代考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舞弊与反舞弊博弈的历史,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古代考试中的主要舞弊形式、政府采取的主要反舞弊措施,为我国现代教育考试中的舞弊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考试舞弊;反舞弊;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87-1  一、古代考试中的主要舞弊形式  1.替考。 又称假手、枪替,即雇人代考
摘要:笔者以一节作文指导课为例,分别从课前、课堂上、课后三个方面阐述了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写作方法,并通过多次的对比指导修改,提升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过程反思;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67-2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表达的内容……这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教学中费时费力,但成效却不明显,甚至是“徒劳无功”。本文通过对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变问题的有效策略,力图提高当前作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39-2  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项极为
摘 要:低年级看图写话是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写,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口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培养。只要孩子想象合理,观察仔细,有创造精神,教师就要鼓励表扬,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6-058-1  一、多看,练就一双慧眼  看图写话,强调的就
摘要: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了课堂的“千家万户”,可是掩卷沉思,我们在追求流行的误导下还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本文就是从语文教学和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试图寻找到适合我们语文教学的多媒体的使用策略和手段,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沃土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局限;策略;手段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95-2  多
摘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近几年来,课堂教学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淡化“教”,凸显“学”,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学生自修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自主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主体地位;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74-1  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不同:前者追求“真
摘要:本文认为《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作品内容具备了社会的本真样态;二是该诗侧重表达工人阶级强烈的愤慨感情,与浪漫主义特别强调个体的感情抒发有截然不同的区别;三是该诗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关键词:《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现实主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9
摘要: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为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发挥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积极地参与,主动活泼地发展。  关键词:学习;主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