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营改增”

来源 :财会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16年5月1日起,国务院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并确保营改增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本文以建筑业营改增为例,将从建筑业“营改增”的必要性,带来的影响以及实施难点三个方面讨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减轻税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稳定有序运行。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业
  一、建筑业“营改增”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解除企业双重征税,完善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减少行业的内部税收不公平
  建筑工程项目所用的原材料及其他商品的购买价格中就已经包含了增值税,这些原材料和物资不能够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但最后又必须缴纳营业税,所以有双重征税现象的严重发生。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由征收营业税转变为征收增值税,增值税的进项销项抵扣链条得以完善,建筑行业的重复征税,税负不公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
  (二)有利于规范和完善建材市场,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协调,整合
  建筑业市场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市场,建筑业抵扣项目虽然多,但是很分散,中间的抵扣链条容易断裂,导致税收管理成本高。由于抵扣困难,为保证利润,建筑企业在挑选供应商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价格低者,而不考虑材料的质量。营改增后,由于实施增值税发票抵扣制度,企业购进的材料,固定资产等可以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大型、质优的供应商便不再会处于劣势地位,使得建材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规范了建材供应市场。同时,通过增值税发票和增值税的抵扣制度,将上下游企业连接成为一个具有完善抵扣、信用链条的整体,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协调稳定发展。
  (三)有利于企业抓住发展机遇期,推动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
  “营改增后,建筑业营业税和增值税两税并存的局面将成为历史,企业不要把这次的营改增当作普通的税制改革,而是作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契机,结合市场状况和企业实际,制定新的发展战略。营改增后,企业所购买的固定资产等机械设备都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基于此契机,企业可以加大高科技机械设备的投入,抛弃传统建筑企业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战略,转向资本密集型发展战略,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对税负、利润的影响
  营改增后,建筑业税率为11%,比原有营业税税率增加8%,税负增加。并且,在现实中,建筑企业的材料采购存在就地取材,个体供料的情况,无法提供合规的增值税发票,企业部分进项税额无法抵扣,使得实际抵扣的进项税额小于理论上应抵扣的进项税额,多缴纳增值税,使企业实际利润下降。还有,某些供应企业(如混凝土)税负较营改增前提高,为保证自身利润,可能将税负后转到下游的建筑企业,导致利润下降。
  (二)对企业资产,现金流状况的影响
  首先,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而增值税是价外税,营改增前,建筑企业购置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固定资产等时,按照买价加营业税金入账,营改增后,购入资产只能按买价入账,而应交税费则计入负债类科目,这就使得企业的资产总额下降而负债总额上升。其次,营改增前,建筑企业实行先预缴税款,在工程完工后向当地税务机关清算预缴税款和实际应缴税款的差额,多退少补,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企业在工程完工后,工程款仍然被拖欠,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需要垫付未收回的工程款,还要垫付代下游企业扣缴的税金,给企业的现金流带来沉重的压力。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可在工程完工时计缴税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现金流压力。
  三、建筑业“营改增”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一)企业无法取得有效的增值税发票加以抵扣(即无法确认进项税额)
  这是我国建筑业“营改增”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果无法取得有效的可抵扣的发票,“营改增”就没有了改革的意义,也就无法达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由于我国的建筑业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竞争并没有形成很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个人承包的现象十分普遍,偏远地区的发票取得更是困难,建筑施工企业的上游企业不能提供可以抵扣的增值税发票诸如砖、瓦、灰、沙、石头这些建筑施工用的基本材料等。这就是在推行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难题。
  (二)纳税地点易引发冲突和分歧
  营业税和增值税关于纳税地点的问题有一个较大的分歧,营业税规定建筑企业的纳税地点以其项目所在地来确定,而增值税的纳税地点则是以企业的注册地来纳税。但建筑业是一个很复杂的企业,通常项目遍布全国,如果按照注册地来纳税的话,会带来诸多的麻烦与不便,政府的税收收入格局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推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要协调好各方面出现的问题,不然极易造成行业混乱。
  四、观点总结
  在我看来,虽然建筑业营改增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会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沙土,泥石等原材料难以取得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抵扣链条中断,使得企业的短期税负可能上升。但从长远来看,建筑业实行营改增,避免了在流通环节和增值环节的重复征税,有利于降低建筑企业的税负负担,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建筑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次,企业需要认识到营改增的重要意义,对各个采购环节加以监控,完善发票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人员更应该密切关注营改增的动态,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和会计核算,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和高效。董事会层面应自上而下加以重视,抓住发展机遇,整合经营资源,提高经营绩效,创新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杜海社.浅议“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3(24).
  [2]陈思聪.试述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J].法治与经济(下旬),2013(1).
  [3]王德荣.浅析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的影响与措施[J].企业研究,2013(1).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其他文献
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银行在业务宣传或产品促销等活动中会购买一些物品赠送给客户。但是,银行是营业税纳税人,不是增值税纳税人。请问是否要对赠送礼品缴纳增值税?(北京市 陈成)  ★在线专家: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
会计  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  7月7日至8日,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会议邀请国内外150余所大学的300余位会计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经济形势下会计与财务研究”展开讨论,共商会计改革大计。上海财经大学孙铮教授、美国会计学会会长Gregory Waymire教授等八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大会设立20个分会场,主要围绕会计准则、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内部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以何种组织形式进行经营,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有合伙企业和公司这两种企业组织形式可供选择,那么这两种企业组织形式到底有何差异,在企业的具体经营中又会对企业产生何种影响?在此,我们从税收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两种企业组织形式分别会对企业的税负产生什么影响,如何进行筹划,才能使其税负最小化,实现节税目的。  公司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作为企业的两种组织形式,这二者不仅在法律地位上不同,
夏成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成本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精品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负责人。夏成才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从教,先后在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历任会计系副主任、会计学院副院长、学校教务部部长等职务。兼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会计学会理事、湖北省会计专业技术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首先阐述了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其次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探析了《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会计综合实训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中的必修实践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如何提升《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采用仿真模拟的会计实训方法来提高学
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教学管理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会计教指委主任委员、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强调指出,全面推动我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应当着重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把质量提升作为发展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二是把建立与完善培养体系作为发展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三是把实务导向作为发展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方向;四是把改革创新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化,APP作为最近萌生的移动应用,逐渐成为各互联网大亨盈利的“新宠”。微博开放平台,QQ音乐平台,淘宝开放平台等,都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但是同时,这些APP背后的开发运营商,也面临着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诸多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由对前人的文献综述开篇,介绍前人关于电子商务等互联网行业内控风险方面的观点及研究。后运用规范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以掌阅(IReader)为例,将理论与实
一、引言  财务报表是根据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变化情况并以会计机理构造为依托而生成的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有关会计主体财务状况以及给定期间内财务运作情况的信息,每张报表所提供的特定信息可能对一个或多个利益群体都是有价值的。笔者经过三十多年的会计实践与深入研究发现:传统会计机理存在严重缺陷,针对性提出了“商品价值系统会计理论”,实为抛砖引玉,期待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针对传统会计机
兼并重组    “做大做强”是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命题,兼并重组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目前,中央企业已经从国资委成立初期的196户减少到目前的136户,按照国资委的规划,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减少到80~100家国内行业领先的企业,其中30~50户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财会学习》:兼并重组是企业集团化的捷径,但如何实现1 1>2一直是实务界与理论界长期探讨的重大课题,我们从财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要求,财政部制定并印发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规定适用于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企业发行的优先股、永续债、认股权、可转换公司债券等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规定对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进行区分,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同时包含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时,应先确定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再从复合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中扣除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权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