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部“叙事戏剧”代表作的情境构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桑顿·怀尔德《我们的小镇》和莎士比亚《第十二夜》被不同戏剧理论家认定为“叙事戏剧”。回归文本,重读全剧,本文认为三部作品都有独特的情境构成,其被称为“叙事戏剧”的根据,与剧本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关键词 : “叙事戏剧” 情境 别林斯基 布莱希特 斯丛狄
  一、关于“叙事戏剧”的几种典型表述
  谈到“叙事戏剧”这一概念,我们不得不提到三位戏剧理论家:别林斯基、布莱希特、斯丛狄。
  别林斯基在评价莎士比亚戏剧特点时,针对那些并不符合“行动整一”范式的剧作,使用了一个特殊的概念——叙事戏剧。他说:“许多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戏剧作品,是属于叙事戏剧之列的。例如以生活本身作为主人公的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辛白林》 《第十二夜》 (或译《称心如意》)均属之。”别林斯基还特别对《第十二夜》进行了分析:“这里没有男主人公或者女主人公,在这里,每一个人物都同样地吸引我们,甚至整部作品的外部兴趣也是集中在两对情人身上,这两对情人同样地使读者感兴趣,他们的结合构成了戏剧的结局。”a
  布莱希特在《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评论》一文中提出了“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概念,他说:“亚里士多德式戏剧是指所有符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更确切地说是在我们认为是《诗学》一文重点部分中对悲剧所下的定义的戏剧。”b针对与“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相对立的原则,布莱希特提出了“史诗剧”的主张。
  斯丛狄评价“史诗剧”是“在理论与实践上用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即叙事剧,来与‘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相对立”。c斯丛狄将“史诗剧”等同于“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又将“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等同于“叙事戏剧”。
  可见,虽然以上三位戏剧理论家都使用了“叙事戏剧”这一概念,但他们运用这个概念的所指内涵并不一致。面对这几部剧作,我们不妨回到剧本本身,看看这三部作品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部“叙事戏剧”代表作的情境构成
  (一)《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布莱希特把《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分成了十二个段落。段落之间有的是地点与时间跳跃非常大,有的段落之间紧密相连,有的段落甚至并没有標明具体时间地点,有的段落内部就存在着地点和时间的变换。段落的划分并不严格符合我们戏剧术语中“幕”与“场”的概念。那么,布莱希特为何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述大胆妈妈的故事呢?该剧从幕启到结束,时间跨越了十一年之久,被认为是“典型的非亚里士多德戏剧”。有研究者指出:“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情节上可谓‘无始无终’,它既无传统戏剧的开场,也无传统戏剧的结局”“全剧没有一个贯串于始终的戏剧事件”。d真是如此吗?任何一部剧作,都有“整体性”的要求,布莱希特没有采用“典型的亚里士多德戏剧”那种“有始有终”的情节结构,并不意味着该剧没有贯串事件。
  在该剧中,布莱希特主要塑造了七个人物形象:大胆妈妈、卡特琳、哀里夫、施伐兹卡司、厨师、随军牧师、羽菲特。按照通常的戏剧创作目的,剧本应该着重表现这些人物的关系变化以及命运发展过程。但是读完全剧不难发现,布莱希特有意在避免渲染过多的人物情感,引导读者注意人物命运背后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战争。布莱希特希望大家思考,在战争面前,大胆妈妈并无太多主动权,只能被战争裹挟前进。该剧的情境构成中,战争是环境因素,同时也是剧中一个无言、特殊的角色,与剧中其他人物组成了不同的关系。在战争刚刚开始,大胆妈妈对战争的态度是:依靠战争为生,但并不希望儿子参军;大儿子哀里夫却说“我不怕战争”,愿意当兵;小儿子没有哥哥那样的霸气,但是在抽到黑色十字时,他也向母亲表示“我自己会当心的”。在段落三至段落七中,大胆妈妈更加冷酷,她拒绝向伤员施救,只顾自己的买卖,她感谢战争给了自己生计;大儿子哀里夫得到将军赏识,飞黄腾达;小儿子在联团军中做出纳员,但因藏钱被处死;女儿卡特琳心地善良,救出了危房里的婴儿。在段落八至十一中,大胆妈妈的生意破败,靠行乞为生;为了照顾女儿,大胆妈妈在战争中依然垂死挣扎。段落十二,卡特琳死去,大胆妈妈也失去了生活的情感支撑,麻木地随着军队再次出发,成为战争的一分子。
  可以说,布莱希特划分十二个段落的依据,是剧中人物与战争关系的演变。
  (二)《我们的小镇》
  该剧最为评论者所注意的是对舞台监督的运用。但该剧的主体内容,实质是以一对年轻人从两小无猜到结婚生子的过程为轴,串联起葛罗威尔小镇的生活图景。
  爱米丽回到十二岁生日这个场面是全剧的核心场面,也是结构中心。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爱米丽为什么想要回到过去?如果这个人物的动机体现得不够充分,那么人物的行动就没有合理性。葛罗威尔小镇是一个普通的小镇,爱米丽的家庭、人生非常平凡。如此平凡普通的生活,到底有何魅力,能让爱米丽如此恋恋不舍,不顾众人的阻拦都要回到过去?对爱米丽而言,她“只知道那一段生活”“只有过那一段生活”。那段生活是她全部的记忆,体现着她生命的所有价值和意义。个体的感受只能靠个人去获得,生活的意义也只有靠个人去追寻。睡觉、起身、热水澡这样生活中司空见惯、被我们忽视的事情都对爱米丽具有了意义,更不用说恋爱、结婚、生子等这些人生大事了。
  剧作前两幕,都是在为爱米丽构建人物关系、生活环境。所有由微小的生活细节构成的场面及其中蕴含的人物关系、“我们的小镇”总情况,一并凝练成为爱米丽回到十二岁生日那一天的贯穿内容,共同构成了爱米丽回到十二岁生日这一行动的情境。在这个场面中,爱米丽具有双重身份:死后的爱米丽和十二岁的爱米丽。她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切换,经历了微妙多变的心理过程。死后的爱米丽回到人世,体现的是一个死人对“过去”和“现在”的态度。十二岁的爱米丽,不曾注意过妈妈的样子;死后的爱米丽此刻才发现妈妈和爸爸,都曾那么年轻过。无情的岁月,让他们变得衰老。葛罗威尔角、妈妈和爸爸、滴答不停的钟、妈妈的向日葵、食物和咖啡、新烫的衣服和热水澡、睡觉和起身,这些尘世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都是唯一的,不会重复,不会再有,也只对死后的爱米丽才具有绝对的价值,活着的人永远都不会了解。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1年,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凭借小说《恶棍来访》一举斩获普利策文学奖,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伊根通过极具实验性的手法呈现了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四十年跨越间,人们在时间流逝中遭遇的青春消逝、梦想幻灭与自我崩溃。本文试在后现代主义小说理论基础之上,再加以借鉴伊哈布·哈桑在不确定性特征的理论贡献,分析《恶棍来访》主题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揭示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混乱与无序,另
摘 要:苏轼和毛泽东分别属于不同的时代,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前者终生起伏跌宕,仕途坎坷;后者经历了一番曲折后终成一代领袖,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局面。但是两人的作品都以豪放见长,而且他们拥有者共同的情怀。笔者从其诗词作品的角度出发,对两者兼济天下的胸襟、激荡豪迈的气概和超然洒脱的情怀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苏轼 毛泽东 情怀  生活时间相隔八百多年的苏轼和毛泽东,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
摘 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被视作“至情的化身”,前二十出作者着力表现了杜丽娘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探究杜丽娘的自我醒悟过程,不仅有助于窥探她“情之所起”的缘由,亦可以此为镜,直面晚明时代女性话语权的丧失及其所带来的身心痛苦。  关键词:杜丽娘 “失语” 自我意识  一、引言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牡丹亭》以杜丽娘和柳梦
摘 要:连横出身于儒商之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良好教育,养成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他先后六次回到中国大陆,终其一生,报国光复之心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感天动地。他特别注意对子女的家风传承,形成子孙后代的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连横 家风传承 家国情怀  连横(1878—1936),祖籍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原名允斌,后改为横,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出身于福建台湾府台湾县宁南坊马兵营的儒
摘 要: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中日两国著名的作家,他们在两国民众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鲁迅翻译了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他对夏目漱石更是赞赏有加。夏目漱石从小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阅读过大量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在探讨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学遗产当代价值的同时,也以鲁迅和夏目漱石为媒介进一步促进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鲁迅 夏目漱石 对话 文化交流  作为中
摘 要:黄宗羲生当明清易代之际,从早年的御史公子,到中年的反清义士,再到晚年的儒林名流,其一生角色之变换堪称精彩。也许困苦对豪杰来说堪称砥石,不治经史、诗酒秦淮的少年郎太冲,成了锋镝丛下弦歌自若、避难深山不废治学的真名士梨洲。海息烟沉,复明梦醒,走出深山的黄宗羲勤心学术,三十年中,于史,理三百年学术之学脉,记十数载义士之悲歌;于文,倡古文于时文之喧嚷,求独得于日常之真性。  关键词:黄宗羲 生平
摘 要: 吴宓留美期间接受了白璧德的国际人文主义思想,但吊诡的是,他又是实践新派浪漫情爱最为坚决的一人。然则,在爱情上极为“新派”的吴宓何以选择白璧德的国际人文主义思想?本文将从吴宓留美前的教育背景、文化思考等因素出发,探讨吴宓走向白璧德的思想基础,并重回吴宓接受梅光迪邀请的历史现场,分析吴宓走向白璧德的契机,以期全面追溯吴宓走向白璧德国际人文主义的动因。  关键词:吴宓 白璧德 国际人文主义  
摘 要: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其著作《千面英雄》 中谈到故事形式千变万化,但主题亘古不变。基于此,他在分析大量东西方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英雄故事的核心叙事结构,即启程—启蒙—归来。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对神话故事的再创作,现代性的英雄冒险是其叙事主题。本文以《哪吒之魔童降世》 中英雄叙事为研究对象,以坎贝尔所归纳出的英雄叙事结构为分析方法,分析归纳《哪吒之魔童降世》 的英雄叙事模式及其价值
摘 要:本文通过对架子花脸大师袁世海先生艺术生涯及《袁世海自述》一书编辑过程的回顾,论述了个人回忆录这种个人信史小历史对于家国大历史存在的意义,揭示出时代与政治环境对人命运的影響,每个人无不带有时代的印记。  关键词:架子花脸 袁世海 个人信史  2017年春晚,我无意中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杨赤,我兴奋地告诉家人,杨赤是京剧名家,是我所编辑图书《袁世海自述》序言的撰写者,是袁世海先生的徒弟。没想
摘 要: 《老马》是江苏著名作家孔锐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叙事视角的转变、空间转移以及叙事手法的切换,呈现了老马的一系列离奇而又真切的经历,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但同时也产生了文本断层的问题,值得作者反思与改进。  关键词:《老马》 叙事视角 文本结构 空间转移  每一部经典作品只有具备“独门绝技”才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孔锐的长篇小说《老马》无疑拥有这种“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