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儿童”电影创作方法论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人知晓》《何以为家》两部影片都属于“叙述儿童”类儿童电影,以儿童的生存困境为其叙述焦点,却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勾画出两种可供参考的“叙述儿童”类电影创作的文本蓝图.在世界电影史上,孤儿电影跨越电影类型成为一个叙事母题,对孤儿电影的传承和借鉴,使得这两部影片超出社会新闻或田野调查报告,成为震撼人心的艺术品.将两部电影放置在一起比较、分析其创作方法,可以为今后此类儿童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其他文献
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四川大学图书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专区“学习书屋”为示范,立足“大资源”,构建“大平台”,取得“大成效”,走出了一条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新路子.
作为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共振波”,新世纪以来的乡村电影描绘出了丰富多元的乡村空间图谱.在不同的话语背景指导下,乡村空间依次被描述为封闭的传统乡土、想象的乌托邦和现代性的废墟,较之以往影视作品中单一刻板的乡村形象,似乎形成了对乡村空间差异化和多样化的表达.但是这种空间书写更多来自外部世界的“他者凝视”和“转述代言”,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乡村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客观表达,失去了对乡村空间真实、细致的描绘,使得乡村成为一个被架空的符号.
我国主流电影如何平衡政治性和商业性、标准化和艺术化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更适应新时代下历史和时代号召、符合电影市场规律和人民大众需求的高质量“新主流电影”至关重要.电影工业美学作为强调工业意识理性精神和美学艺术品格二者相平衡的电影理论,在“新主流电影”的发展演进中体现得亦尤为明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近期新主流电影的演进,结合时代诉求下的类型化探索,分析讨论如何从“讲好中国故事”向“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迈开新路.
神话作为人类社会建立之初最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从无到有”创世神话所揭示出的“一元生二元”哲学内涵,成为科幻电影讨论人机关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在西方神话背景下,人类因禁果获得了自由意志,由此产生了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两组二元对照关系,即性别对照和善恶对照.科幻电影则以此为哲学基础,在未来语境下对人类社会再次解构,从而展开了极具寓言意义的存在性反思,并对现实社会发展以警醒.
农业动画是以农村文化生活为主要创作内容的动画呈现形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农业动画能发挥传播新农村生活品位与农业知识的作用.我国农业动画主要存在三种形态:农业种植类科普动画、农场儿童探险类动画、养殖业IP打造的动画等,针对当前我国种植科普与养殖玄幻嫁接的农业动画发展现状,提出构建诸神动画叙事,推动文化记忆与当下生活的重新链接,构建民俗文化叙事,推动农村地域文化形塑,构建农业IP叙事,推动农业IP与其他文旅IP跨界融合等探索途径.
当代国产谍战电影居于一种较为复杂的接受语境中,谍战片的娱乐化、商业化转向,以及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外国谍战电影对观众的接受习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创作中,电影人在迎合观众对谍战片的认知和期待的同时,又尽可能挑战其期待视野,给观众的情感认知和情节判断带来震撼,并通过高超的悬疑设置等技巧,提高观众的参与度.而在未来,国产谍战片还有必要进一步扩充题材内容,以及与观众的双向互动,从而拥有更理想的接受前景.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逐渐摆脱萌芽阶段,开始向成熟阶段迈进,近年来一部又一部的佳作便是例证.但中国动画电影在大范围的创作中仍然没有摆脱野蛮生长的状态,虽然有了“类型化”倾向,但仍没有形成系统的“类型化”创作意识与模式.所以,本文建立起中国动画电影“再类型化”理论,并通过分析其必要性、合理性与可行性确证它能够起到指导中国动画电影创作,指导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作用.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对传统大众媒体形成了强烈冲击.电影文本在影院和新媒体平台的接力传播过程,引发了观看方式、交互性以及话语权的转移.本文以2021年暑期档国内票房前三甲电影在B站衍生的趣缘群体混剪视频为例,通过分析网络时代电影文本跨媒介传播过程中由趣味引导和驱动的内容再生产,梳理权力在新旧媒介之间,传受主体之间博弈、依附、合谋与扩散,探讨“作者”身份之争背后的伦理困境.
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本质就在传播民族文化、精神信仰,以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固基家国认同的目标.然而近年来少数民族电影在叙事上由于现代化取向不明、文化间性理念引领共情传播不足、过分强调猎奇的差异化,所以创作繁而不荣、多而不精,电影节展“高美誉”,而市场却“低赞誉”.在此实然困境之上,少数民族电影应当活化情感叙事,建构“共同体美学”、寻求“他者范式”,更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表述内容,将文化产品传播转变为文化传播,注重传播场域、方式、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六代与新生代导演用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对身处的“小城镇”进行描绘,以“边缘者”抑或是“底层”的姿态进行身份叙事,创作了一系列生动而又典型的“边缘人群”艺术形象.以社群意识关照90年代以来中国小城镇电影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以下三个面向:以地缘空间生产作为城镇社群生活特质的再现;以身份认同作为城镇社群情感结构的展现;以共同体作为特定处境之下的社群意识形态建构.并以此为感知中国底层社会发展的历史氛围与在地经验提供了观察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