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胶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是做教师养成的职业习惯,比较重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因此我经常跟老师沟通,以便对孩子的情况了然于心。每天接孩子时,跟老师交流几分钟已成为习惯,尽管是随意的交流,我也会提前打个腹稿,把自己欲问的先想一遍。交流中,从老师短促、迅捷,又看似随意的回答中,迅速抓住要点,有时还要剖析老师话语中的潜台词,因为有些老师比较含蓄和委婉。
  也是这个职业习惯,使我对老师的意见往往有所保留。试想,老师也是人,从一方面看,她们有职业素养和眼光,要相信她们对孩子的评判;换一方面看,老师的能力、素质、眼光也是因人而异,同时也会因孩子而异,她们的评论又带着个人的特点。
  老师有老师的见解,家长也有自己的看法,怎么办?是完全听老师的,把这些意见反馈到孩子的教育中,还是保留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育儿观念?怎么处理这种跟老师的不一致?
  我的做法是:双面胶。对老师的教育见解有不一样的看法时,我就扮演起双面胶的角色,两面做好。不是做好人,而是采取最合适的办法,让老师感到我是个懂事理、好合作的家长,同时又在孩子这边坚持自己认为更合适的育儿理念。
  譬如,儿子特别爱搞笑。他的这个性格,有时候就不会中规中矩,老师让他正儿八经地说点什么时,他也许嘻嘻哈哈地乱说一通,老师的反应有时是一笑而过,有时也会轻叹一声:唉,这么喜欢搞笑,明年上学了怎么办啊。
  针对一件事情,老师之间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儿子应该有所控制,该严肃的时候要严肃,不能过分,言下之意这算是“缺点”:有的老师则认为无伤大雅,孩子天真活泼,颇有幽默感,只要注意场合,这是一种阳光、积极的状态,是优点。
  我认为,儿子这种性格,在他这个年龄和幼儿园这种环境,是关系不大的。他这种自娱自乐、开心常在的状态,让我感到欣慰。在我的眼皮底下,他的搞笑分得很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什么场景可以自由自在,但爸爸妈妈在忙、在做事、他自己写字等时候,就要刹车。
  我对老师就因人而异。持同意观点的,我就说我会好好维护他这个优点,但也会适当控制:建议管教的,我就说会好好引导他,是应该控制一下,但需要时间。原则就是,尊重老师的看法,让老师感受到家长的积极合作,又话中留有余地,让老师知道我对她的看法并不百分之百赞同,但会采用她的建议。这样,让老师感到受尊重和重视,心情舒适,这也算是一种尊师礼仪。
  在孩子这边,我坚持自己的看法。我会负责任地去分析、吸收各路意见,综合形成一个相对最好的方法,应用到孩子身上。对于老师有偏颇的看法,我会保护孩子的感受,让偏见远离孩子:对于孩子的不足,我积极引导,让孩子健康成长。
  这样看来,家长这块双面胶,是贴在老师跟孩子中间,两面都粘得牢牢的,如此一来,多方的力量就融合在一起,和和谐谐共同向前。
其他文献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国外一家知名婚姻情感研究机构对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论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财富等等,而是一个好的婚姻。”  这个理念和中国人很不同。我想,中国的父母只要有些可能,最想的恐怕还是能给孩子留点财富。拼搏一辈子,折腾来折腾去,骨子里说到底还是希望给孩子留点啥,留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钱财物件什么的。  今天中午吃饭时,我家工人还唠叨说,现在买不到真的棉花了,问我家司
我的儿子考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后,家里的亲戚、朋友踏平了门槛,祝贺的电话把我的手机都打爆了。倒是儿子镇定自若,开学前他坚持自己收拾行囊,自己去北京。看他有条不紊地收拾行李的身影,我知道那个曾经被父母牵在身边的小屁孩长大了,要独自飞翔了。  也好,我抽出时间应付家里亲友的道贺。我削好水果、捧上茶水,谁知他们不买账,非要我说说到底有什么法宝,把儿子培养得如此出色?还说,如果我不说,就是私心重,
该文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治疗,分析患者出院后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的符合率。方法:选择200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