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实验手段培养学生能力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a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从无形变成有形,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就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易犯常见的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溶液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使学生一片欣喜,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二、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演示实验,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直观性,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地观察。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能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有序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四、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与碱、常见的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然后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五、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又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学生用已学过的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因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总之,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
  六、做课外实验,培养探究、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探究蜡烛的成分里含有哪些元素。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所学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学以致用打好基础。
  以上所述,只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他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地增进学生对初学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效果,更好地理解化学的本质,初步形成探究化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拉萨市第六中学)
其他文献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
那些无处不在的灯泡,正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钨丝灯泡、荧光灯和霓虹灯都开始让位给发光晶片.发光晶片比各式灯泡寿命更长,耗电更少,且可适合嵌入设计师的任何形状设计中.
历史又翻开新的篇章,2006年1月1日成为“十五”与“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分水岭”。回首5年来的足迹,北京地区广大科技工作者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正所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5年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出来,高温超导电缆和非晶纳米晶材料的技术和生产能力都步入了世界前三名的行列。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大唐电信开发的TD-SCDMA标
历史悠久的四川久大盐业集团,作为我国井矿盐龙头企业在盐业体制改革中首当其冲,打造一支高效核心员工队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深入分析久大盐业核心员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要求,落实《“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
英国科学家图灵预测:某些重复的自然斑图可能是由两种特定物质(分子、细胞等)相互反应或作用产生的。通过一个被他称为“反应-扩散”的过程.这两种组分将会自发地自组织成斑纹、
在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流动沙地对种植的梭梭幼苗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措施(凋落物防护、固沙剂防护、防沙网防护和裸沙地,其中裸沙地作为对照),研究不同防护措施对梭梭幼苗生长状况
富士苹果适期采收是保障果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本试验探讨了富士在冀南太行山区的适宜采收期。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 1 998年在涉县龙岗果园进行 ,1 986年定植 ,1 2年生 ,品
立足当代社会促进文化研究──对“文化热”的反思张风雷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我国的学术思想界兴起了一股文化研究、文化反思、文化论争的热潮。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