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不断加大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做为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区,承担自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的双重压力。而城市水源污染和过度开采不仅关乎国计民生,也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战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本文就城市水源保护进行了论述,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水源地的保护策略。
[关键字]城市水源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91.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76-2
0 引言
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即是水,我们的生活及生产都离不开它。而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中,对有限水资源开发过度及水资源污染,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有效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重视饮用水安全,使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我国水源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极为短缺,城市缺水问题尤其突出,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经济的飞速发展,面临缺水的城市范围正不断扩大。统计显示,在我国660余个城市当中,供水不足的有400余个,严重缺水的110余个。因缺水导致的工业产值每年减少2000多亿,我国正处在工业化时代,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水污染,严重影响了环境及经济的发展。以1998年为例,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总排放量接近600亿吨,其中,城市生活污水为31%,69%为工业废水,很多城市水域被严重污染,造成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50亿元。虽经污水处理,仍有大部分没有达标直接排入当地水域,致使我国60%的河段遭受污染。水资源污染及匮乏的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城市地表水源遭受污染和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致使地下水开采的强度和规模逐年增大。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并逐年加深。超采地下水导致的地裂和地面沉降频繁发生,致使路基毁坏、地面塌陷、房屋倒塌,下降的后的地下水位使地表水大量渗入地下,而污染物也随着流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我国城市的自来水供水现状是,无论居民饮用还是工业及市政用水,自来水公司都以饮用水标准水质来出水,这样做不仅加大了自来水的处理成本,也造成了极大浪费。在水源污染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加工处理饮用水的成本和难度也会越来越高。
2 完善水源保护管理措施
2.1 规划水源地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
按不同区域的水系河流的自然分布布局,以及地貌地质和地理条件、水源地的规模、地下水开采现状、用水户分布情况、取排水等,将各区域的水环境按照不同等级划分保护区,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对水源保护区内的企业实行监管,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仍不符合标准的,停产或转产。对水源保护区外的企业,排水也须达标,并建立水量及水质检测站,制定有效的措施对策,以防治水源发生突发事故。
2.2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在工业企业改扩建或新建企业施工过程中,往往发生新的污染及其他的公害。因此,环境保护法提出三同时原则,即企业污水及节水治理设施,须同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投产同步进行,故称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的实施,对加强节水及污水治理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城市水源的保护,除行使行政及技术、经济政策外,还应以法律法规严格水源地保护。各地应以依据《水法》、《污染水综合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根据水源区域不同特点,制定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水情的规定,完善水环境的行政管理。
3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我国一直饱受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水污染和过度开采更加剧了供需矛盾,同时,地面沉降、塌陷及海水入侵等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提示迫切实行科学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势在必行。
3.1 规划城市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协调供需,保障供需水基本平衡,是规划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凭借科技技术合理对水资源进行开发,是保证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水资源要依据当地水环境的条件,及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不同水平,制定供水水源切实可行的保护及开发方案,在工程布局上,依据地质条件、水文环境、投资及运营管理诸多方面,对地下和地表水的产生及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用及开发规划,为水源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3.2 统一调配,优先配置
本着良性循环、充分利用经济及技术,按照合理可行的原则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对地表水优先开发,分质供水。在地下及地表水开发利用、客水引调、污水废水处理回收等方面,发挥不同水源的功能,适时调配,优势互补,以期获得以少量水资源的投入,实现优质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
3.3 严格限制水资源过度开采
城市饮用水保障的一部分来自天然河流,大量兴建的城市建设,对河道径流的拦截造成河流水量急剧减少,甚至断流,使有限水资源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取水用户集中,管理部门对各取水户的开采方案、时间和布局以及开采能力上都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规划,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导致不同程度灾害的发生。由此,加强水资源开采管理,禁止超采区域打新井,限制大强度水井开采,制定并实施取水许可制,保障有限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3.4 分质供水
供水部门应按照取水户用水特点,实行分质供水,降低水处理成本,合理调配和利用水源,使如再生水和天然水就可直接用于城市卫生、绿化、基建等非饮用水项目。
3.5 科学回灌地下水
科学地对地下水进行回灌,可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使地下水位抬高,有效控制地面沉降,还可起到空调用水的储能作用,达到节电节煤、过滤及改善水质的作用。
各地可根据不同地域特征进行地下水回灌,如沿海地区地下水在回灌过程中,可形成回灌水的压力帷幕,有效阻挡海水入侵。平原地区通过开挖渗水井、渗水塘等,利用地表透水性强的沙砾层进行地下水回灌。河流和地表水等处,可通过凿井抽取地下水,加大地下与地表水的水头差,让地表水向地下渗透。在山区的河谷地带修建蓄水塘坝,利用雨水资源和径流拦截,修建渗漏工程来补充地下水。平川区范围广阔,有大面积的沉积层做为蓄水体,在春灌期间使用浅层的地下水进行灌溉,让地下水位降低,以至在汛期时最大限度对雨水及上游来水进行拦蓄,对涵养水源和增强供水能力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4 结论
面对矛盾日益突出的城市水资源供需问题,本文通过科学论证,从持续发展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城市水源保护策略,以有效行使技术及经济、行政手段、法律法规等措施, 有效治理水源污染和增加蓄水量,以合理可行的手段保持水资源达到供需平衡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保刚.水源地保护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应急的研究与实施进展[J].水资源保护,2008,24(1):87-91.
[2]郭淑芬.欠发达Ⅸ域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关键字]城市水源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91.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76-2
0 引言
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即是水,我们的生活及生产都离不开它。而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中,对有限水资源开发过度及水资源污染,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有效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重视饮用水安全,使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我国水源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极为短缺,城市缺水问题尤其突出,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经济的飞速发展,面临缺水的城市范围正不断扩大。统计显示,在我国660余个城市当中,供水不足的有400余个,严重缺水的110余个。因缺水导致的工业产值每年减少2000多亿,我国正处在工业化时代,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水污染,严重影响了环境及经济的发展。以1998年为例,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总排放量接近600亿吨,其中,城市生活污水为31%,69%为工业废水,很多城市水域被严重污染,造成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50亿元。虽经污水处理,仍有大部分没有达标直接排入当地水域,致使我国60%的河段遭受污染。水资源污染及匮乏的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城市地表水源遭受污染和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致使地下水开采的强度和规模逐年增大。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并逐年加深。超采地下水导致的地裂和地面沉降频繁发生,致使路基毁坏、地面塌陷、房屋倒塌,下降的后的地下水位使地表水大量渗入地下,而污染物也随着流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我国城市的自来水供水现状是,无论居民饮用还是工业及市政用水,自来水公司都以饮用水标准水质来出水,这样做不仅加大了自来水的处理成本,也造成了极大浪费。在水源污染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加工处理饮用水的成本和难度也会越来越高。
2 完善水源保护管理措施
2.1 规划水源地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
按不同区域的水系河流的自然分布布局,以及地貌地质和地理条件、水源地的规模、地下水开采现状、用水户分布情况、取排水等,将各区域的水环境按照不同等级划分保护区,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对水源保护区内的企业实行监管,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仍不符合标准的,停产或转产。对水源保护区外的企业,排水也须达标,并建立水量及水质检测站,制定有效的措施对策,以防治水源发生突发事故。
2.2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在工业企业改扩建或新建企业施工过程中,往往发生新的污染及其他的公害。因此,环境保护法提出三同时原则,即企业污水及节水治理设施,须同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投产同步进行,故称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的实施,对加强节水及污水治理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城市水源的保护,除行使行政及技术、经济政策外,还应以法律法规严格水源地保护。各地应以依据《水法》、《污染水综合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根据水源区域不同特点,制定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水情的规定,完善水环境的行政管理。
3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我国一直饱受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水污染和过度开采更加剧了供需矛盾,同时,地面沉降、塌陷及海水入侵等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提示迫切实行科学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势在必行。
3.1 规划城市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协调供需,保障供需水基本平衡,是规划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凭借科技技术合理对水资源进行开发,是保证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水资源要依据当地水环境的条件,及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不同水平,制定供水水源切实可行的保护及开发方案,在工程布局上,依据地质条件、水文环境、投资及运营管理诸多方面,对地下和地表水的产生及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用及开发规划,为水源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3.2 统一调配,优先配置
本着良性循环、充分利用经济及技术,按照合理可行的原则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对地表水优先开发,分质供水。在地下及地表水开发利用、客水引调、污水废水处理回收等方面,发挥不同水源的功能,适时调配,优势互补,以期获得以少量水资源的投入,实现优质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
3.3 严格限制水资源过度开采
城市饮用水保障的一部分来自天然河流,大量兴建的城市建设,对河道径流的拦截造成河流水量急剧减少,甚至断流,使有限水资源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取水用户集中,管理部门对各取水户的开采方案、时间和布局以及开采能力上都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规划,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导致不同程度灾害的发生。由此,加强水资源开采管理,禁止超采区域打新井,限制大强度水井开采,制定并实施取水许可制,保障有限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3.4 分质供水
供水部门应按照取水户用水特点,实行分质供水,降低水处理成本,合理调配和利用水源,使如再生水和天然水就可直接用于城市卫生、绿化、基建等非饮用水项目。
3.5 科学回灌地下水
科学地对地下水进行回灌,可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使地下水位抬高,有效控制地面沉降,还可起到空调用水的储能作用,达到节电节煤、过滤及改善水质的作用。
各地可根据不同地域特征进行地下水回灌,如沿海地区地下水在回灌过程中,可形成回灌水的压力帷幕,有效阻挡海水入侵。平原地区通过开挖渗水井、渗水塘等,利用地表透水性强的沙砾层进行地下水回灌。河流和地表水等处,可通过凿井抽取地下水,加大地下与地表水的水头差,让地表水向地下渗透。在山区的河谷地带修建蓄水塘坝,利用雨水资源和径流拦截,修建渗漏工程来补充地下水。平川区范围广阔,有大面积的沉积层做为蓄水体,在春灌期间使用浅层的地下水进行灌溉,让地下水位降低,以至在汛期时最大限度对雨水及上游来水进行拦蓄,对涵养水源和增强供水能力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4 结论
面对矛盾日益突出的城市水资源供需问题,本文通过科学论证,从持续发展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城市水源保护策略,以有效行使技术及经济、行政手段、法律法规等措施, 有效治理水源污染和增加蓄水量,以合理可行的手段保持水资源达到供需平衡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保刚.水源地保护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应急的研究与实施进展[J].水资源保护,2008,24(1):87-91.
[2]郭淑芬.欠发达Ⅸ域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