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增义:幸福生活蜜中来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zh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时节,走进安源区的温盘村,只见整齐的房屋,干净的水泥路,交相辉映的果树和花朵,醒目的宣传标语,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这些幸福的笑脸里面就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朱增义。
  今年63岁的朱增义是省级贫困村温盘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障,他的妻子也是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开办了一家养蜂场和一个集生猪、鱼、家禽于一体的种植基地,年收入可达10万余元,还带动了十几名残疾人开展种养事业创业致富。
  身残志坚谋创业,自学养蜂术
  上个世纪90年代,家境贫寒的朱增义一家靠务农勉强维持生计,当时他儿子才出生,妻子又是肢体残疾,看着嗷嗷待哺的儿子和刚刚组建的小家庭,朱增义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家贫穷的命运。通过观察,老朱发现自家门前漫山遍野的野花,一个靠山吃山养蜜蜂的想法就这样萌生了出来。
  说干就干!老朱掏出了自己全部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点钱,东拼西凑了500余元买来了10个蜂箱以及一批蜜蜂,在家门口办起了蜜蜂养殖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自己的蜜蜂冬季莫名少了一大半,甚至到了后来,剩下的蜜蜂开始成群的死亡,看着一箱箱没有蜜蜂居住的空箱,初次创业的老朱很是受挫,致富不成反而欠了一身债。他思来想去找失败原因,觉得还是自己缺乏养殖技术,对蜜蜂不了解,观察不到位。技术不行就去学,不服输的老朱总结着失败的经验,积极联系养蜂专家,沉下心来学习养蜂技术。每天,老朱总会花很长时间待在蜂场,细心观察着蜂群的习性。通过学习和观察,老朱很快找了自家蜜蜂离奇失踪和死亡的原因,原来是冬季蜂箱的保温不到位,他立刻改进自己的养殖方法,自己培养蜂王,慢慢的蜂场蜜蜂从10箱养到了50箱,家里的债务也在逐步减少,老朱两夫妻更加确定了勤劳致富的目标。
  政策帮扶及时雨,勤奋酿甜蜜
  2014年扶贫工作队进驻温盘村后,帮扶干部邹燚了解到朱增义有扩大养蜂规模的想法,帮助他申请到了5万元金融贷款,并请来养蜂专家线上线下同时传授养蜂经验和销售技巧。技术和资金的双重支持犹如及时雨让老朱干劲更强了。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老朱的销售渠道也从刚开始跋山涉水到市集上叫卖,发展到有特色包装和二维码,线上开始联系客户。老朱顺应着流行趋势销售着产品,蜂蜜开始供不应求,养蜂规模也从50多箱发展到了200余箱。
  为给蜂创造更好的采蜜条件,每逢春夏,老朱都会和同村的几个养蜂人一起带着蜂箱行走在深山里头,平均每年需独自在外待4个月左右,好的时候就租住在村民家,条件不具备的时候,田间山头也得住。“山里的蚊子咬一口又痛又痒,最怕还是遇见毒蛇,不过放蜂20多年了还是有一些经验的,而且山里的老乡都很热情,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正是这种能吃苦、肯钻研的精神,老朱成了温盘村公认的养蜂达人,他的蜂场每年可产蜂蜜3000余斤,由于蜜蜂均采用原生态养殖,采蜜后不作任何加工,属于纯天然绿色食品,正好符合当下的消费需求,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蜂蜜一度卖到脱销,一年可给家中带来10万余元的收入。
  致富不忘带乡亲,拓业报党恩
  除了养殖蜜蜂,勤劳的老朱和妻子徐春云还在自家屋办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基地,老朱出去放蜂,妻子就在家里打理着鸡鸭猪鱼,夫妇两精心喂养的原生态“土货”在萍城积累了一大波回头客。2016年,老朱销售蜂蜜加上家里的鸡、鸭、猪、鱼,家庭收入一年就超过了4万元,成功脱贫。通过这几年不断扩宽销路,老朱家里的存款不断增加,还建起了一栋两层的新房。
  自己日子越来越好了,朱增义忘不了村里人。他主动邀请有兴趣的村民成立养蜂队伍,带领村民致富。“现在,我们跟着老朱养蜜蜂,一年可以净赚3万元,挺好的。”同朱增义一起养蜂的黄社林自豪地說,“我们的蜂蜜都是纯天然的,口碑很好,加上扶贫干部和电商平台的帮忙,我们的蜂蜜现在已经销到全国各地去了。”村里每月召开贫困户座谈会,尽管腿脚不便老朱也会积极前往,会上他常踊跃发言,用自己一路靠着养殖成功脱贫的故事激励着贫困户们努力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
  “我们家能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的政策好。我一定要把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竭尽所能地带领和帮助更多的人增收致富,更好地回报社会。”朱增义刚贴完蜂蜜的标签,看着一群群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里翻飞,他眼神坚毅而有神,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责任编辑:邵猷芬
其他文献
一丁钢是中国青年报社原国内部的老主任。我在中国青年报工作20多年,诸多的人和事定格我的记忆。丁钢就是其中的一位。就职中国青年报社,特别是做报社机动记者那段时间,我与丁钢主任交集甚多。老丁一家除小儿子外都是新闻人,他和夫人郭梅尼、女儿郭蓝燕三人都担任过中国青年报社记者部的主任,被中国新闻界传为佳话。老丁调入中国青年报社编辑部之前,在东北、江浙、上海等地做过地方记者,穿行滇藏边界,翻越唐古拉山,报道中印自卫反击战。
上次科学课上,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悬念———下一节科学课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是什么实验呢?我们一直兴奋地猜测着。终于上科学课了,只见老师端出来两个大玻璃杯,又拿出了两个鸡蛋和一罐盐。哈哈!这难道是要给我们做早饭吗?
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伴随着2020年全球疫情的发展,加剧就业难的问题,必须着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民办院校的特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研究中,有关大学生创业引导机制、创业观念转变、激励机制、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服务模式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难题。
“大海,我们来啦!”当听到海猫说要去海底寻宝时,我和小虎便按捺不住兴奋之情,要一同前去。我们一行三人准备好抗压潜水服、罗盘、水肺、防水手电筒等物品,搭乘海猫的“探险号”潜水器出发了。
在铜鼓县城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个子矮小、开着三轮车的中年男子,扯着嗓子叫卖:“卖香米哦,义田香米,两块五角钱一斤!”他就是铜鼓县温泉镇义田村的“香米王”邱光淼。今年42岁的邱光淼,一生是命途多舛的,他出生时就比别人矮小,成年之后身高也只有1米51,3岁时母亲过世,16岁时父亲过世,18岁时跟他一起生活的三哥过世。时至今日,邱光淼依旧是孤身一人。因小时候家庭经济困难,邱光淼小学只读了两、三年书,既无文化,也没能学到一门挣钱的技能,生活一直过得很拮据。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张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你们了解这种动物吗?文君:老师,我看到课本里有一个图表,里面提供了很多关于大熊猫的信息。张老师:是的,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我们介绍一下大熊猫。除了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大家还可以通过查找、搜集资料的方式,充分了解大熊猫的特点,补充其他内容。
紧扣“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立足于“大思政”教育资源视角,积极探索和尝试育人新路径、新方法、新载体,推进新时代“四有新人”培育工作。具体有效路径是:开展实证调研,避免教学“目中无人”;抓好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队伍建设,着力“素质提升”工程;促进要素协同,打造“特色课堂”品牌。
期刊
在广信区上泸镇苎圳村,艾喜红一边到村民家中回收加工好的小商品,一边带领着几位村民在金银花苗地里仔细地查看越冬苗情。看着一笔笔小商品加工订单和一株株长势喜人的金银花,艾喜红更加坚定了新一年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和信心。在扶贫干部和村民的眼里,艾喜红是女强人,是踏实能干、渴望发展、敢闯新路的“致富带头人”。
准确掌握师范院校礼仪教育教学课程思政特征,深入挖掘礼仪课程教育的“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礼仪课程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坚持礼仪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率先肩负和履行礼仪课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