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冬换季,由于气温、湿度降低,皮肤极易脱水导致皮炎,出现干燥、脱屑及瘙痒,尤其小腿、前臂、背部、腰腹部最为常见。这种瘙痒到了夜间睡眠、洗浴后或皮肤遇温差后会加剧,甚至奇痒难忍,常常反复搔抓,直到皮破血流有痛感为止,继而形成抓痕、血痂、湿疹和苔藓变等其他皮肤损害,缠绵难愈,令人身心疲惫,痛苦万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该病的发生,有以下几点建议:
1、生活起居:
洗浴方面:
控制洗浴频率,建议45岁以上每周1次,60岁以上1~2周一次,年轻人每周2~3次。
控制洗浴时间:建议每次洗浴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控制水温:建议水温稍低,约36~38摄氏度左右,可根据体质适当调节以不感冒为度。
洁肤用品:选用浴液或温和的香皂,避免使用碱性过高的香皂;
洗浴过程中防止过度摩擦、挠抓以免损伤皮肤,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浴后护理:待皮肤表面水分尚未完全干燥即刻全身涂抹润肤品,如各种润肤露、润肤乳液。
衣着方面:贴身内衣宜选柔软纯棉制品,避免化学纤维、毛制品。衣着松紧度适中,尤其是棉袜、棉裤、腰带等处,这是引起局部皮肤瘙痒的主要原因之一。
2、饮食宜忌:
避免辛辣、香燥饮食,如火锅、卤制品、葱蒜等,忌酒、咖啡,少食肉类、鱼类、巧克力等。
宜清淡,如:绿叶蔬菜、瓜果、豆制品、牛奶等。
3、生活护理:
每次洗手后外搽护手霜或维E霜防止手部皮肤失水皲裂;
避免采用考炉、石英管等不均匀取暖方式,这会加重皮肤水分脱失,加重瘙痒,甚至可引起网状青斑。
注意手足的干燥和保暖,可穿戴宽松暖和的手套和鞋袜。
室内可酌情使用加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