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沙漠干热环境中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发生继发性损伤时,肺组织病理改变与肺组织一氧化氮(NO)浓度、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量的变化。
方法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动物实验科"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中,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常温组)和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干热组),每组又分别设对照组、休克后0、0.5、1、1.5、2、3 h组7个亚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做处理,干热组预热60 min,麻醉、固定,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右颈动、静脉和右股动脉插管,稳定10 min后,利用2500 g铁轮于30 cm高度击中SD大鼠左下肢股骨中上段造成粉碎性骨折,致伤后简易包扎伤口,经右股动脉放血使MAP维持在(35±5)mmHg (1 mmHg= 0.133 kPa),继续监测60 min后进行复苏。成功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后,依据分组相应时间点,打开胸腔,留取肺灌洗液、肺组织,常温组除预热外其余操作相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和一步法检测肺组织NO质量摩尔浓度,荧光定量PCR检测iNOS mRNA表达量的变化。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指标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病理观察可见干热组各时间点肺病理损伤较常温组病理损伤、蛋白渗出严重且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较高。两组肺组织匀浆NO质量摩尔浓度总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72,P<0.05),干热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77,P<0.01),同一时间点干热组数值均大于常温组数值,干热组在2 h达到最大值(3.35±0.23)μmol/g较常温组峰值出现早。两组iNOS mRNA表达量总体比较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19,P<0.01),干热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34,P< 0.01),同一时间点干热组数值均大于常温组,干热组1.5 h时峰值出现,常温组则在2 h时开始增加。两组肺组织匀浆NO质量摩尔浓度与iNOS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r=0.680、r=0.376),iNOS mRNA表达量与肺损伤病理学评分呈正相关(r=0.846、r=0.899)。
结论在沙漠干热环境中创伤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肺损伤时,肺脏损伤较常温环境下严重、较早,NO、iNOS在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肺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