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统一与矛盾问题,一直以来争论颇多。本文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统一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也应当承认科学与艺术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动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深刻区别。不加区别地将两者等同,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理论错误,同时,也是一种学术倒退。
关键词:科学(科学美) 艺术(艺术美) 审美关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肖鹰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形式,开始本来是统一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不仅分离了,而且在很长的时间表现出矛盾和对立。进入20世纪以来,又表现出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趋向。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文艺理论界)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艺术美与科学美)同一的论著出现。那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呢?本文即对此展开论述。
一科学与艺术的内在统一性
1科学与艺术同源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现代科学与艺术为了给人们描述日益奇妙的新世界,正在携起手来,寻找共同的语言,它们对世界的感受不仅是抽象的,而且是形象的、诗意的。两者是同源的。
2科学与美同构
美,用韦伯斯特辞典的说法,是“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德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使精神得到愉快和满足”。
科学美,即海森堡所指的“精确科学中的含义”,是说科技活动也是一种追求美的活动,成果也是艺术品,有美的吸引力,体现着美的诸多法则,如:
和谐。海森堡认为:“美是各部分相互之间以及整体之间的真正的协调一致。”纵观各门科学用以表现自然规律的模型和解释都是十分协调和谐的,使人感到一种顺理成章的满足。如哥白尼的“日心”模型认为太阳居中,众星环绕,哥白尼自己就认为“这种想法令人愉快”。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则是世界各种元素排列的有序典范。
生动。意指活跃、有趣、不枯燥、不晦涩。电学家法拉第曾说:“喂,难道你们不高兴知道漆黑的、肮脏的煤块,怎么变成明晃晃的光源么?”赫尔芩则说:
“大概每一个稍微惯于思索的青年人脑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这样欢乐、聪明、活泼而有生气,但是在书本上同样是这些东西,却如此枯燥难读,如此晦涩而死气沉沉呢?’难道这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我以为不然,依我之见,这应归罪于不清楚地理解和笨拙地叙述。”
这都是对科学的生动性的描述。
简明。即统一性、普适性、抽象性、完整性。切尔纳特说:“艺术有一个不可少的特征:简明,不管完成一种艺术品是多么复杂。”罗森认为爱因斯坦的科学活动,目的“在于求得简单性和美”。爱因斯坦自己也说:“一切科学的伟大目标是寻求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结在一起的思想体系,它将是有最大可能的简单性。”“人们总是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易领悟的图象。”莎士比亚则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乌申斯基也说:“人类的认识就是把许多变成一个,再把许多变成一个。”
新奇。即奇异、差别、新鲜、不落俗套。科学中的新奇不是刁钻古怪,而是令人吃惊的意外景象,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这种新奇的魅力十分巨大,像著名的凡尔纳科幻小说,就不知吸引了多少科学家去为科学献身。阿特米拉·拜特在开始他首次北极飞行时声称:“第一个完成这一壮举的并不是我,而是凡尔纳,是他给我领航。”
要概括科学美的所有特征是困难的,但上述种种,却也足以使人感到科学与美之同构,从而使人能从中焕发出新的力量。
3科技与艺术同功
其实,真和美是结合的,不应割裂和对立起来。狄拉克认为:“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爱因斯坦1901年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时认为,追求统一性是一种“壮丽的感觉”,他最后40年致力于“统一场论”,也是因为“那该是最美的了”。波尔兹曼阅读麦克斯韦有关空气动力论文时获得的喜悦,居然与聆听美妙音乐时得到的喜悦相似……
总之,科学时代创造科学美,给人以一种全新的享受。
二科学与艺术的表现差异
1科学与艺术目的不同
爱波·爱伯斯费尔塔说:
“艺术从一个新的、非常规的视角描述世界,揭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可见的关系。实际上,科学也在表现这样的新视觉。因而两个领域都在追求更深刻地洞见世界。艺术探索人的情感的深度,进而主要是表达信念和其他价值,而科学的目的是传达客观知识。这似乎是艺术与科学的基本差异。”
2科学与艺术基本出发点不同
科学与艺术的基本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了科学与艺术对客体的基本态度和方式的不同。概括地讲,科学是以数学原理为基础,以抽象简化的方式描述对自然对象的认识,数学公式是它给予自然的最终图像;艺术是以生命——情感原理为基础,以具体感性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对象的感受,艺术形象是它给予自然的主要表象。卡西尔说:“语言和科学是现实的减约;艺术是对现实的强化。语言和科学都建立在同一个抽象过程基础上,艺术却应被描述为一个具体化的持续过程。”
因此,尽管它可能包含复杂奥秘的内含,科学美仍然要表现出笛卡尔所要求的真理属性:清晰、明确;而艺术形象虽然也可能由简单、明晰的形式构成,但艺术美的情致和美妙却总包含有无限的意味,是不可测度和透彻阐释的。
三艺术与科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科学是艺术的技术基础。两者的关系,应是基础与本体的关系。基础与本体有一个结合的问题,技术基础与审美表现的结合,是艺术创作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强调艺术中的技术基础,并不等于混淆彼此的关系,或模糊彼此的差别。
艺术不是闭锁在最初的艺术模拟生活的有限的手段范围之内,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扩大了艺术的新领域。因此历代的艺术家都在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技术在艺术中的使用与完善,并极力掌握它们,为己所用。
艺术中的技术基础,一直都在科学发展的现有基础之上。人们在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关系中最容易找到技术因素与艺术因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最容易发现在结构成形力和艺术成形力之间存在着量变。显然这一技术基础与艺术本体的关系还因为具体的艺术品种而有所区别,并表现出对这一基础的依赖程度的不同。相对于手工艺、技术设计这些被称为实用美术的品种来说,书画以及雕塑品种等对科学的依赖就要小很多。艺术中的手工艺进一步与技术的合作,形成了产业化的工场,而艺术的制造工程又成为一种特殊的技术,这时艺术对技术的依赖就无法剥离。
从技术领域进入到表现领域,是艺术家发挥自身创造的一个过程,是艺术的飞跃,是质的变化。如果不能脱离技术的羁绊,或者仍然停留在技术的层面,那么,就不能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当然,一定范围内的技术的问题,有可能成为审美评价的尺度,人们可能会用形的似与不似、色彩的准与不准等来评价一件具体的作品,但这不是最终的审美标准。
我们可以说,关于自然,科学在无限丰富的世界中追求照亮了这个世界的同一个太阳,并且给予它明确的形式(秩序),而艺术在同一个太阳中展现出无限丰富的世界,表达人类自我对这个世界的深刻感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赞成卡西尔的观点:“艺术与科学不仅有不同的目的,而且有不同的对象。”
综上所述,科学与艺术虽然有统一性,但它们在人类文明活动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不仅构成了它们在方法、观念上的深刻差异,而且也使它们在同一个自然世界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因此,虽然科学与艺术都追求“美”,但科学的“美”与艺术的“美”是有深刻差异的。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揭示科学与艺术的审美意识的深刻差异,即指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不同含义,并不是要否定科学与艺术在一定层次上的统一性和相关性,而是要明确科学与艺术的不同职能和目标,避免用一方代替另一方的偏失。
参考文献:
[1] 《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第2期。
[2] 肖鹰:《科学与美学三论》,《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3] 苏恩泽:《科学时代创造科学美》,《解放军报》,2002年第6期。
[4] 梁恳:《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的哲学思考》,《设计杂谈》,2007年第3期。
[5] 刘华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民主与科学》,2002年第3期。
[6] 黄兰波:《也谈“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美术》,1959年第6期。
[7] 李泓平:《美的追寻与发现——浅论吴冠中的艺术美散文》,《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杨粮称,男,1981—,河北省衡水市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河北省衡水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科学(科学美) 艺术(艺术美) 审美关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肖鹰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形式,开始本来是统一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不仅分离了,而且在很长的时间表现出矛盾和对立。进入20世纪以来,又表现出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趋向。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文艺理论界)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艺术美与科学美)同一的论著出现。那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呢?本文即对此展开论述。
一科学与艺术的内在统一性
1科学与艺术同源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现代科学与艺术为了给人们描述日益奇妙的新世界,正在携起手来,寻找共同的语言,它们对世界的感受不仅是抽象的,而且是形象的、诗意的。两者是同源的。
2科学与美同构
美,用韦伯斯特辞典的说法,是“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德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使精神得到愉快和满足”。
科学美,即海森堡所指的“精确科学中的含义”,是说科技活动也是一种追求美的活动,成果也是艺术品,有美的吸引力,体现着美的诸多法则,如:
和谐。海森堡认为:“美是各部分相互之间以及整体之间的真正的协调一致。”纵观各门科学用以表现自然规律的模型和解释都是十分协调和谐的,使人感到一种顺理成章的满足。如哥白尼的“日心”模型认为太阳居中,众星环绕,哥白尼自己就认为“这种想法令人愉快”。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则是世界各种元素排列的有序典范。
生动。意指活跃、有趣、不枯燥、不晦涩。电学家法拉第曾说:“喂,难道你们不高兴知道漆黑的、肮脏的煤块,怎么变成明晃晃的光源么?”赫尔芩则说:
“大概每一个稍微惯于思索的青年人脑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这样欢乐、聪明、活泼而有生气,但是在书本上同样是这些东西,却如此枯燥难读,如此晦涩而死气沉沉呢?’难道这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我以为不然,依我之见,这应归罪于不清楚地理解和笨拙地叙述。”
这都是对科学的生动性的描述。
简明。即统一性、普适性、抽象性、完整性。切尔纳特说:“艺术有一个不可少的特征:简明,不管完成一种艺术品是多么复杂。”罗森认为爱因斯坦的科学活动,目的“在于求得简单性和美”。爱因斯坦自己也说:“一切科学的伟大目标是寻求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结在一起的思想体系,它将是有最大可能的简单性。”“人们总是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易领悟的图象。”莎士比亚则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乌申斯基也说:“人类的认识就是把许多变成一个,再把许多变成一个。”
新奇。即奇异、差别、新鲜、不落俗套。科学中的新奇不是刁钻古怪,而是令人吃惊的意外景象,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这种新奇的魅力十分巨大,像著名的凡尔纳科幻小说,就不知吸引了多少科学家去为科学献身。阿特米拉·拜特在开始他首次北极飞行时声称:“第一个完成这一壮举的并不是我,而是凡尔纳,是他给我领航。”
要概括科学美的所有特征是困难的,但上述种种,却也足以使人感到科学与美之同构,从而使人能从中焕发出新的力量。
3科技与艺术同功
其实,真和美是结合的,不应割裂和对立起来。狄拉克认为:“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爱因斯坦1901年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时认为,追求统一性是一种“壮丽的感觉”,他最后40年致力于“统一场论”,也是因为“那该是最美的了”。波尔兹曼阅读麦克斯韦有关空气动力论文时获得的喜悦,居然与聆听美妙音乐时得到的喜悦相似……
总之,科学时代创造科学美,给人以一种全新的享受。
二科学与艺术的表现差异
1科学与艺术目的不同
爱波·爱伯斯费尔塔说:
“艺术从一个新的、非常规的视角描述世界,揭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可见的关系。实际上,科学也在表现这样的新视觉。因而两个领域都在追求更深刻地洞见世界。艺术探索人的情感的深度,进而主要是表达信念和其他价值,而科学的目的是传达客观知识。这似乎是艺术与科学的基本差异。”
2科学与艺术基本出发点不同
科学与艺术的基本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了科学与艺术对客体的基本态度和方式的不同。概括地讲,科学是以数学原理为基础,以抽象简化的方式描述对自然对象的认识,数学公式是它给予自然的最终图像;艺术是以生命——情感原理为基础,以具体感性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对象的感受,艺术形象是它给予自然的主要表象。卡西尔说:“语言和科学是现实的减约;艺术是对现实的强化。语言和科学都建立在同一个抽象过程基础上,艺术却应被描述为一个具体化的持续过程。”
因此,尽管它可能包含复杂奥秘的内含,科学美仍然要表现出笛卡尔所要求的真理属性:清晰、明确;而艺术形象虽然也可能由简单、明晰的形式构成,但艺术美的情致和美妙却总包含有无限的意味,是不可测度和透彻阐释的。
三艺术与科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科学是艺术的技术基础。两者的关系,应是基础与本体的关系。基础与本体有一个结合的问题,技术基础与审美表现的结合,是艺术创作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强调艺术中的技术基础,并不等于混淆彼此的关系,或模糊彼此的差别。
艺术不是闭锁在最初的艺术模拟生活的有限的手段范围之内,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扩大了艺术的新领域。因此历代的艺术家都在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技术在艺术中的使用与完善,并极力掌握它们,为己所用。
艺术中的技术基础,一直都在科学发展的现有基础之上。人们在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关系中最容易找到技术因素与艺术因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最容易发现在结构成形力和艺术成形力之间存在着量变。显然这一技术基础与艺术本体的关系还因为具体的艺术品种而有所区别,并表现出对这一基础的依赖程度的不同。相对于手工艺、技术设计这些被称为实用美术的品种来说,书画以及雕塑品种等对科学的依赖就要小很多。艺术中的手工艺进一步与技术的合作,形成了产业化的工场,而艺术的制造工程又成为一种特殊的技术,这时艺术对技术的依赖就无法剥离。
从技术领域进入到表现领域,是艺术家发挥自身创造的一个过程,是艺术的飞跃,是质的变化。如果不能脱离技术的羁绊,或者仍然停留在技术的层面,那么,就不能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当然,一定范围内的技术的问题,有可能成为审美评价的尺度,人们可能会用形的似与不似、色彩的准与不准等来评价一件具体的作品,但这不是最终的审美标准。
我们可以说,关于自然,科学在无限丰富的世界中追求照亮了这个世界的同一个太阳,并且给予它明确的形式(秩序),而艺术在同一个太阳中展现出无限丰富的世界,表达人类自我对这个世界的深刻感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赞成卡西尔的观点:“艺术与科学不仅有不同的目的,而且有不同的对象。”
综上所述,科学与艺术虽然有统一性,但它们在人类文明活动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不仅构成了它们在方法、观念上的深刻差异,而且也使它们在同一个自然世界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因此,虽然科学与艺术都追求“美”,但科学的“美”与艺术的“美”是有深刻差异的。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揭示科学与艺术的审美意识的深刻差异,即指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不同含义,并不是要否定科学与艺术在一定层次上的统一性和相关性,而是要明确科学与艺术的不同职能和目标,避免用一方代替另一方的偏失。
参考文献:
[1] 《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第2期。
[2] 肖鹰:《科学与美学三论》,《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3] 苏恩泽:《科学时代创造科学美》,《解放军报》,2002年第6期。
[4] 梁恳:《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的哲学思考》,《设计杂谈》,2007年第3期。
[5] 刘华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民主与科学》,2002年第3期。
[6] 黄兰波:《也谈“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美术》,1959年第6期。
[7] 李泓平:《美的追寻与发现——浅论吴冠中的艺术美散文》,《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杨粮称,男,1981—,河北省衡水市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河北省衡水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