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优良校风的功能、特征与建设原则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5400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优良校风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优良校风应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教育功能、筛选功能和辐射功能,具有崇高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正向的群体舆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廉洁高效的管理系统和德才兼备的优秀师生五个特征,优良校风建设应坚持主体性、系统性、示范性、长效性、特色性和人本化原则。
  [关键词]高校 校风 功能 特征 建设原则
  [作者简介]李家智(1971- ),男,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就业工作研究。(重庆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8-0041-02
  
  校风是一个学校师生群体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具有政治、道德规范和形象标志意义的行为倾向。校风是一个学校的软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模塑”作用。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品位和格调的高低,进而影响到学校科学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质量的优劣。建设优良校风对于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高校优良校风的功能、特征与建设原则有必要作认真的探讨。
  
  一、高校优良校风的功能
  
  高校优良校风对于一个高校,尤其是对高校师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高校在进行校风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弄清建设的目标或所起的作用,也就是优良校风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
  1.凝聚功能。好的校风能孕育出风清气顺的好环境,能唤起师生对学校的真诚认同,从而产生热爱学校、关心学校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是高校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2.激励功能。以正确价值取向为内核的优良校风具有导向作用,能激励师生在事业、学业上有更高尚的追求,有更清晰、健康的奋斗目标,从而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事业发展中。
  3.规范功能。优良校风及其产生的群体心理定式,不仅能内化为师生的个体意识,产生较强的自律作用,使师生言行符合良好规范,还能产生相应的群体舆论、群体压力,有形、无形地谴责和抵制不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校内不良现象的滋生。
  4.教育功能。优良校风具有情境教育的功能,能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受到熏陶、感染和同化。正如《墨子·所染》所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深厚底蕴、优良传统的校风能染化出高素养的学者和高素质的大学生。
  5.筛选功能。优良校风及其产生的集体心理定式,能对来自家庭、社会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筛选,从而保持自身的独立品质。比如,同样是读书无用的论调,在校风较差的学校可能会获得较大认可,但在校风较好的学校,其影响力、流行度就会小得多。
  6.辐射功能。高校是先进文化的集散地,高校师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一个高校的优良校风一旦形成,就会辐射到与之密切联系的区域和行业领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影响到社会风气。
  
  二、高校优良校风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校风特色,但优良的高校校风应具备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如风气正、教风好、学风浓,等等。笔者认为,优良的高校校风应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有崇高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一个高校校风的内核。它体现一个高校的价值标准,是该校群体意识判断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基本维度。价值取向不同,师生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方式就可能不同。因此,高校良好校风的形成首先在于该校群体意识中有崇高正确的价值取向。
  2.有健康正向的群体舆论。正确的价值取向应反映于高校师生的主流话语中。尊崇什么,反对什么,以什么为耻,以什么为荣,在高校内部的群体舆论中应有正向的判断。这种群体舆论既是群体意识的载体,也是群体压力的体现。群体舆论形成的群体压力不同于行政约束力,虽然不会强制执行,但能在心理上产生较强的感化、控制作用。因此,一个有优良校风的高校往往具有开放、兼容的舆论环境和健康、积极的主流话语。
  3.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高校有什么样的校风,就有什么样的群体风貌,师生也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学习状态。在风正劲足的高校,师生们有准则、有目标,能够以较高的尺度要求、衡量自己,从而有树德立人、勤奋立业的追求;反之,在校风涣散的高校,行为准则失范,价值尺度降低,师生缺乏必要的准则意识与正确的评判标准,就会衍生出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甚至迷茫徘徊、怨恼不满等消极情绪。
  4.有廉洁高效的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在高校内部有较强的示范力和影响力,这个系统的运行状态直接反映和影响高校校风。而校风优良的管理系统,一是要求廉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校并非一片净土,也可能滋生腐败,管理系统自身的廉洁是抓好校风建设的前提。二是要求高效,即指挥灵、职责清、消息通、效率高。指挥灵,就是学校上令下达,指挥统一;职责清,就是各部门权责明晰、不推诿扯皮;消息通,就是上情能下达、下情能上传,干部群众有坦诚交流的渠道;效率高,就是管理成本投入低、管理效能高和好。
  5.有德才兼备的优秀师生。高校校风具有情境教育的功能,能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受到熏陶、感染和同化。从现实生活来看,底蕴深厚、传统优良的校风往往能染化出高素养的学者和高素质的大学生。而另一方面,教师是一个高校的灵魂。著名教育家、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奇先生就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有真学问、真品质的学者能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而他们的思想也会积淀在该校校风中,成为其中的积极因素。
  
  三、高校优良校风的建设原则
  
  高校校风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直接关系到校风建设的功能能否达成,关系到高校校风建设的成效。笔者认为,高校在进行优良校风建设中应把握六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校风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在校风建设中应始终坚持主体性原则。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责任的承担。每一位师生的个体言行都是隐性的教育资源,都是校风构成的活跃因子。优良校风的尺度不能只用来要求他人、批评他人,应适用于每一个成员自己的反思:我为校风建设做了什么?我是否是优良校风的积极因子?二是主体作用的发挥。校风是一种群体风尚。广大师生员工只有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校风建设中,积极支持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和良好群体意识、群体舆论的形成,才可能推动校风的良性发展。三是主体利益的获得。优良校风是提高育人质量、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优良校风能为师生提供公平、健康、进取的发展环境。因此,优良校风的最终获益者是广大师生,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好校风是维护师生主体利益的真正体现。
  2.系统性原则。高校校风具有多类型、多结构、综合性强的特点。多类型指高校校风按不同标准划分,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构成要素,如按群体划分,有干部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等;按组织划分,有党风、团风、群众作风等;按层级划分,有部门作风、系风、班风、室风等;按内容划分,有治学精神、考风考纪、生活作风,等等。多结构指以上各种类型的风气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非常复杂的结构关联。综合性强指校风是各类型构成要素的综合反映,优良校风要求各个构成要素都能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因此,高校校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一方面在观念层面上,应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系统育人思想深入人心,让广大师生切实认识到自己在校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广泛参与到校风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应建立一个指令统一、运行有效的指挥、管理系统,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使各部门、各单位既能各司其职、又能相互配合。
  3.示范性原则。校风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教风,基础是学生学风,核心则是干部作风。干部作风对教风、学风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一个单位领导的行为、作风怎样,影响的是整个单位群众的行为和风气。”领导干部作为权威的象征,掌握着公共权力,其言行往往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和模仿的范本,这“一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领导是群体中的佼佼者、幸运者而羡慕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二是因为领导者有决定自己命运或支配自己的权力,人们处于畏惧或讨好而模仿他们,使自己有一个比较好的处境。”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上有所好,下有所效”。领导干部的作风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下面违章乱纪的事就少;领导干部提倡实事求是讲真话、脚踏实地办实事,下面埋头苦干的人就多。因此,校风建设应坚持示范性原则,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言行举止为师生员工做出良好表率。
  4.长效性原则。校风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优良校风,应避免功利心态和形式主义,而要立足长远,讲究实效,实现由虚到实、由运动式到渐进式的转变。一般而言,优良校风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规范—内化—升华”。在规范阶段,行为主体受到制度约束,不得不选择合乎规范的行为。在这一阶段,学校应从制定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着手,增强对行为主体的外在约束力。在内化阶段,行为主体已经认识到优良校风对群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维护性,从而将校风建设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觉追求。在这一阶段,良好的群体意识、群体舆论、群体行为已经形成,学校有了消解不良现象的群体压力生成机制。在升华阶段,行为主体有了更高的价值追求,有了不断超越的渴望,校风不断走向开放、兼容、大气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阶段是一个长期的人文积淀的过程,需要有优秀的师生不断开启精神风貌之先。
  5.特色性原则。高校校风建设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对体现为校风的基本规范;个性是对高校独特之风的个体要求,体现为校风的升华。由于各高校在地理区域、学校类别、历史形成、学科专业、办学特色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在校风建设中可供挖掘的资源和突出的特色就会不同。从校风建设的更高要求来说,是能够尊重自己的校情、培育出具有独特内涵的大学文化,这种独特的大学文化能孕育出具有相应气质的学者和大学生。如北京大学的学风被概括为“不怕”两个字,这种“不怕”精神就是敢当时代先锋、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怕”的独特学风使北大孕育出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和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又如美国哈佛大学,同样培养出了数不清的社会精英,这得益于它有独特的治学精神,即培养学生敢于冒险、寻求变革、勇于创新而又独立思考的精神。
  6.人本化原则。校风建设要依靠人,最终目的也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高校校风建设应坚持人本化原则,始终站在师生的立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关心师生的所思所想,满足师生的正当需求,保护和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动机。具体来说,校风建设应做到刚性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一方面从高要求、从严管理,另一方面真诚关心、热情支持。对教师而言,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应坚持各项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治上信任、工作上依靠、业务上尊重、专业上培养、生活上关心是充分调动教师育人积极性、形成良好教风的有力保证。对学生而言,应改变师生主客二元对立、将学生视为被动教育对象的传统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讲究教育效能,避免假大空、远离生活的说教,而应将对学生的教育与解决其实际困难、实际问题,关心其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兆龙.论高校校风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88(4).
  [2]张莲英.浅谈高校校风建设的几个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汪前元.党风政风与市场经济运行秩序[J].湖北大学学报,1998(1).
其他文献
构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高校艺术教育新体系既有助于保持和发展中医文化的先进性,又体现了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而构建中医药文化与艺术教育相渗透的高校艺术
本文着重介绍外圆磨床砂轮架主轴抱轴现象、砂轮架超温现象的分析、解决方法与修复措施;以及在磨削加工过程中,对于表面上出现螺旋纹、棱形现象的分析与处理办法.
屏幕是手机的核心部件之一,生产屏幕的时候会考虑屏幕的软硬度,屏幕的硬度太大则会容易碎裂,太软则容易刮花屏幕.同时也需要考虑是否阻隔WiFi蓝牙信号的问题.这些因素和考量
着重讲述在有线电视双向设计中,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计算的优势,通过自己用Excel制作的带有特定公式的表格,配合AutoCAD软件,在合理确定电缆分配网结构的同时,兼顾下行和回传两
“十一五”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扩张。但办学资源配置滞后、师资配备薄弱、投入保障不力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充满了隐忧。为了促进中职教育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