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中“勉励”可否译为“磨砺”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再次拜读了选自苏教版必修五的《报任安书》,在为太史公不屈的斗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折服的同时,也因其中的一句翻译而感到困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在课文的右边对此句话的翻译是这样的:“书上记载说‘刑法不能用于士大夫。’这是说作为士人不可不磨砺他的气节。”此处把“勉励”翻译成“磨砺”似乎不是太妥当。
  “磨砺”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炼。它的近义词应该是磨炼,它所包含的语义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或较困难的条件下得到锻炼。比如,艰苦的生活可以磨砺人的意志。如果此处翻译成“磨砺”,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似乎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理解:对于士人,既然应该要磨砺他的气节才能让其保持高尚的节操,那就应该让他们在困苦中得到历练,如此说来让他们受些牢狱之灾似乎也未尝不可,对他们施刑倒是可以让他们的气节得到磨砺。
  事实上“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就已经说明士人是不可使其受挫的。古人为什么不能把刑法施加于大夫身上,这是与士人的气节密切相关的。一个枉法的士大夫是否应受到法律追究根本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不能在大堂之上动用肉刑,这种轻蔑、野蛮的方式是对其人格的一种侮辱,是对其自尊心的一种伤害。而这种侮辱比取其性命更加残忍。士大夫既然是作为读过书明事理的“人上人”,犯轻罪则应自请处罚,不待有司来绳牵索绑;犯重罪则闻命自裁,不待君主令人动刀动斧。所以“刑不上大夫”是对士人气节的一种考验。孔子在回答弟子冉有的提问时,明确否定了士大夫的犯罪可以加刑。他说:“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即对于君子大夫,应依靠礼义廉耻来约束。对于犯罪者,不应动刀斧,使用刑罚时,对“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而《明清史讲义》,也有“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之说。所以“刑不上大夫”是对士大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士人不能轻易用刑的原因是因为士人他那特有的廉耻之心,会让他们在没有受刑前就自我了断。不对他们用刑是为了鼓励士人的廉耻心。由此看来古人是极不赞成对士人施以刑法的。
  同时,从该段内容来看,太史公也深知用刑给士人带来的后果,并知他对触犯了刑法的士大夫的态度,即士人在犯错后,在受辱之前就应该自裁。正如太史公所说的,就算猛虎一旦落进陷阱或笼子里,也要摇尾乞食,失去其百兽之王的霸气。对于士人来说就算画地为牢,那也是决不敢进入,就算削木为吏,也同样不敢回答。看来这种威势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绳索,去束缚士人的行为,让他们不敢轻易地触犯刑法,否则一旦被捕就会受尽凌辱,而一个人犯法后如果不能早在法律制裁之前自尽,等到身受刑法之后才想到为气节而死这就太晚了。此处太史公分明带有一种控诉之情来抒发自己的不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 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一段简直气断声吞。四个不辱排山倒海,四个受辱惊心动魄。一个“最下腐刑极矣”血泪之声,隐约可闻。既然古代有“刑不上大夫”,而他作为太史官,却遭受了最为惨痛的腐刑,万劫不复,奇耻大辱,愤恨难当。所以太史公也决计不赞成对士人用刑的。
  总而言之,“勉励”翻译成“磨砺”极易让人产生误会,毕竟两者间语义相差较大,而“磨砺”的语义在此处与上下文语境也不吻合。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己之见,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
  (作者单位:衢州市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引言    新课标以来,新教材在选文上与时俱进,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比旧教材好,新课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可非议,如今课堂教学、练习题的设计及试题都比以前进步了。然而,作为传统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历者,这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击者与实践者,我有话要说: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在攻占传统的语文教学阵地,在走向胜利的同时,也被来自自身的猛烈炮火所伤;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或者说,现行初
户外活动结束了,我领着孩子们回教室。几个调皮鬼像往常一样嬉笑着跑在我的前面。他们一进教室就把门给关上了。隔着玻璃窗,我看见孩子们兴奋地在教室里跳着、笑着、喊着:“老师
《童趣》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是作者于中晚年写的自传体小说(沈复生于1763年,本书成书于1808年)。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的好文章,此文已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但教材对第二段第一句“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中的“私”并未注解。在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有的教辅资料将“私”解释为“我”,如《跟我学》(七
在第一节课上课铃响后,来宾高中高一(22)班数学老师林洁萍发现,该班教室的最后一排多了几位大“同学”,他们专注地看着老师,手里拿着笔和笔记本。林老师认出,这几位大“同学”有些是本教研组的老师,其中有一位却是来宾市教育局局长侯代忠。  林洁萍是刚大学毕业就走上讲台的新教师,看到上课时教室后面坐着“局长学生”,她特别激动:“局长进课堂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尤其是局长本来就是数学特级教师,是教育专家,
"许老师,赶快到男生公寓楼!"接到电话,我放下碗筷,急匆匆地赶到男生公寓楼。刚到大门口,就看到很多学生在围观着,值周领导和宿舍管理员正训斥着几个学生,我挤进人群,一看,他又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此环节中我有意安排了两名同学翻译句子。每组有8名学生,我所选择的两名学生一位是在本组中学习较好的学生,一位是在本组中学习中等的学生。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自学环节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并检测学习效果而设计的。学生在自学翻译某段之时,往往借助于课下注释,这样的学习只达到了疏通的作用,要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就应让学生共同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期刊
语文有遣词造句的字词美,有布局谋篇的结构美,有表情达意的意境美,还有构思成文表达主旨的想象美。语文的想象美一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陶渊明想象出桃花源这个淳朴和谐的"绝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入选初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真挚浓郁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