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x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与教师角色的定位,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自主探索兴趣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促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动机。特别是抽象概念的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加以引导自然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由学生往盛满水的容器里放小石头,这时老师适时提问:“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把他们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容器中的水溢出,小石头占据了水的位置。”还有的学生说:“小石头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位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我并不急于总结,而是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说得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并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占空间”“挤位置”等,再适当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这种以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使学生尝到自主控索新知识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主观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去探索下一个新的知识点。
  二、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树立主动学习的信心
  自主探索是指学习新的知识时,从自身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经验出发,借助一系列外部行为予以内化,经过自身思维碰撞、认知冲突、直到豁然开朗的顿悟等心理活动。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该予以简单肯定或否定,而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让所有的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三角形面积公式,应用它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但是我认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把准备的三种(锐角、钝角、直角)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成以前所学过的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新知识,更尝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为今后的自主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和不解,思维处于“愤悱”状态中,急需知道为什么,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只有在一次次的释疑中,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才能让学生敢于去尝试下一次的精彩提问。
  最后,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数学新课标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自主探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无论是对生活情景的感悟、数学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还是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等等,都存在个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承认学生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无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解题方法,我都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如教学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发现他们有的用摘录条件和问题解答;有的用线段来解答;有的用线段图来解答;有的从条件入手列出符合问题的算式,从而得到解题的方法;有的根据学过的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还有的凭借经验猜测出答案,再根据答案找出相应的解题步骤。对于学生的种种解法,我都一一肯定并加以表扬。
  三、教给自主探索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主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首先,教学生学会观察。数学学习必须重视观察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按顺序观察并把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同时通过比较增强观察效果。其次,教学生学会操作。现代教育主张“要让学生动手估做科学”。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从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再次,教学生学会看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关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式,抓住重要词和句,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如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引导学生抓住“小数”“末尾”这两个关键词,以免造成“小数点后面”的混淆,导致错误。最后,教学生学会思考。数学教学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让学生边看边想,边听边想,逐步学会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空,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尝试性学习,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构建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精神。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内容抽象,形式枯燥,逻辑推理严谨,因此很多中学生感到乏味、厌倦。如果学生能以极高的热情,较大的兴趣来探究、体会数学的魅力,以极其慎重的态度去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作者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谈谈自己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
不少中学生常常发出感叹:老师讲的我都懂,就是遇见稍难一点的题不知从何下手。问题在哪里?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这是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也是苦苦寻求答案的问题.其实主要的问题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差,实际上是数学学习能力差。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谈谈看法。  一、深入理解基础知识  数学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少,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数学能力. 有的学生轻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连一些基
摘 要: 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劣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强弱。教师应根据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打破沉闷枯燥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收到最理想的效果。教师可采用激趣法、情境法、联想法、迁移法、演示法、谈话法等提问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提问,能够及时疏导学生的疑惑,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
摘 要: 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一门课程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服务于专业为目的开展教学,教师要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实施跨专业学习与教育;合理补充和加强与专业课相关的应用性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开展应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的平台。因此提高中学生作业的有效性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精选物理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  所谓精选物理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物理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
摘 要: 在崇尚个性张扬、尊重独特体验的今天,在数学课堂上,同样会遇到各种动态生成,数学教师应如何解决呢?作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五点策略:一要反对回避,勇于直面;二要跳出教案,贴近生活;三要充分预设,善于生成;四要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五要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文章举了典型的教学实例,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应对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行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此外,单纯地用√和×来评价学生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作者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