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模块式教学的不足,阐述改革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及在实践中取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块式教学;高职生;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4-0133-02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提倡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模块式教学就是其中一种。
模块式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其目的是使人尽快地通过培训掌握一种职业技能。从狭义上讲,是一种模块组合形式的工作规范,即职业技能模块组合;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培训方法或培训系统,模块的每一个学习单元都包括一项特定技能的详细的工作步骤。模块式教学强调“做”,而不强调“知”,类似于师傅带徒弟,主要适用于短期的、为掌握某项特定技能进行的职前培训,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培训领域。
未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技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只有那些具备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并获得自身发展。
目前,职业院校招生形势严峻,生源素质较差,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若仍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院首先实施了模块式教学,发现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学生的厌学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模块式教学只强调“做”而不强调“知”,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陷。一是学生难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考试,特别是电工专业,我院98级学生参加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合格率几乎为零,99级学生也只有少数人及格;二是如何克服“师徒式”教学中学生“知”之不足的缺陷,怎样让学生既能学到学习方法,又能培养学习能力,这成为一个难题。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了、懂了,才能运用,才能发展,才有创新的可能,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因此,在运用模块式教学方法时,必须注意取长补短,取其“做”之长,补其“不知”之短。在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时,要找到合理的方式方法强调“知”,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准的提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
几年来,通过课堂教学与初级、中级、高级维修电工培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从“已知”到“未知”——引导理论学习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进行每一门专业技能训练之前,学生已具备学习该知识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引导他们学习新的、未知的东西。首先,要从已知理论引出新的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如《电机及拖动》课程历来是学生认为难学、教师认为难教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为了不给学生造成理论太深、专业技能太难的印象,在讲电机原理之前,我反复提示、复习《电工基础》课程中相关的定律和公式(如电磁感应定律、电磁力定律等),借用相关的现象(如电磁铁线圈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电机的工作原理——电机就是通过电磁感应工作的。在以前的实验中,发电机的转子只有一个线圈,而实际中只有一个线圈的发电机是没有用处的,因此才有了复杂的电机结构,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觉得不太难,因而愿意学习。其次,要用形象的事物解释抽象的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如在讲授铁磁体磁化理论时,学生难以理解磁化曲线、磁滞等概念,我就用打比方的形式,把一块铁磁体看成是由很多杂乱排列的、磁性强弱不一的小磁针组成的,当外磁场靠近该铁磁体时,小磁针受到外磁场的吸引而转向(小磁针的N极对准外磁场的S极),外磁场靠得越近,转向的小磁针越多,最后,当小磁针基本定向后,再加大外磁场就几乎没有需要转向的小磁针了,即铁磁体的磁性不会再增强了,这就是磁饱和。这样,可以把磁化曲线从导磁的起始段到线性段到饱和段解释得清清楚楚,将磁饱和理论用一种感性、形象的方式描述出来,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掌握新知识。再次,要从已知现象引出理论。电气设备由于自身的应用特点,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在教学中要注意引用、比较,找出其理论依据,从而有比较、有鉴别地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交直流电机、同步电机、变压器、频敏变阻器、接触器铁芯等带铁芯的电气设备,其铁芯结构不一样,有的用或厚或薄的硅钢片叠成,有的用厚钢板叠成,从中可以引出磁滞和涡流损耗的分析、计算等知识,如变压器电机为了减少发热,必须减少磁滞和涡流损耗,所以要用很薄的硅钢片叠成;而频敏变阻器因为要利用磁滞和涡流损耗控制频率变化时电阻值的变化,所以其铁芯很厚,要用厚钢板叠成。
从“惑”到“解惑”——加深理论学习知识传授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地呈螺旋式上升。面对学生的“惑”,教师要学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要进行恰当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如在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各种启动方法时,可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为什么直接启动时启动电流大?启动电流大有什么危害?如何加以解决?继而引出三相笼型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方法和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减少启动电路、增加启动转矩的各种启动方法,并对各种启动方法进行比较,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分解讲授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从“惑”到“解惑”,既可以培养学生遇事善观察、多动手、勤思考的科研品质,又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都想获得成功,因而实验小组之间竞争激烈,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在引导解惑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不要太难,不要过于隐蔽;二是不要包办代替,生怕学生学不会,而是要多引导、多鼓励。
从“懂”到“用”——创新理论学习常言道:熟能生巧。人们对于已经了解掌握了的东西,总是能运用自如。如果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新想法就会孕育出新事物,运用于教学中,则表现为新知识、新理论的开发与创新。如学习电机绕组嵌线时,由于电机嵌线的方式多种多样,工艺复杂,对于初学者,几百、上千根导线,几十个接线头,确实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为了使学生学有兴趣,一方面,我自己动手,对三相绕组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演示整个嵌线过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拆卸旧电机时,必须做好详细记录,对照理论进行分析,然后自己动手,并进行顺口溜式的总结,如三相绕组之间的位置是按147、258、369的关系排列的,然后再引出双速电机、多速电机的接线方法,讲授三相异步电机变极调速的理论等。这样的学习,可以使知识系统化,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深度,做到适可而止,以够用为原则。
结合实际自编教材现在的高职教材五花八门,但适用的很少。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自己组织、开发教材。在处理自编教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教材要有实用性,内容应以教学大纲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专业理论要结合当前生产实际,而且应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教材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的发展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相应地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材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职院校重在职业技能培养,教材要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的一生是知识、观念、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从培养人的角度看,发展智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通过课改,不仅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笔者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普遍认为收获较大,学起来比较轻松,相对于单一的模块式教学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参加维修电工中级工职业资格鉴定的合格率在95%以上,参加高级电工职业资格鉴定的合格率也大有提高。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能够适应工厂的生产实际,在工作岗位上很少有茫然失措的感觉,工人师傅对他们的评价是动手能力强、技术长进快。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许晓峰.电机拖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小平(1964—),女,湖南临湘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机及控制。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块式教学;高职生;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4-0133-02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提倡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模块式教学就是其中一种。
模块式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其目的是使人尽快地通过培训掌握一种职业技能。从狭义上讲,是一种模块组合形式的工作规范,即职业技能模块组合;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培训方法或培训系统,模块的每一个学习单元都包括一项特定技能的详细的工作步骤。模块式教学强调“做”,而不强调“知”,类似于师傅带徒弟,主要适用于短期的、为掌握某项特定技能进行的职前培训,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培训领域。
未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技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只有那些具备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并获得自身发展。
目前,职业院校招生形势严峻,生源素质较差,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若仍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院首先实施了模块式教学,发现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学生的厌学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模块式教学只强调“做”而不强调“知”,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陷。一是学生难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考试,特别是电工专业,我院98级学生参加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合格率几乎为零,99级学生也只有少数人及格;二是如何克服“师徒式”教学中学生“知”之不足的缺陷,怎样让学生既能学到学习方法,又能培养学习能力,这成为一个难题。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了、懂了,才能运用,才能发展,才有创新的可能,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因此,在运用模块式教学方法时,必须注意取长补短,取其“做”之长,补其“不知”之短。在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时,要找到合理的方式方法强调“知”,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准的提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
几年来,通过课堂教学与初级、中级、高级维修电工培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从“已知”到“未知”——引导理论学习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进行每一门专业技能训练之前,学生已具备学习该知识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引导他们学习新的、未知的东西。首先,要从已知理论引出新的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如《电机及拖动》课程历来是学生认为难学、教师认为难教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为了不给学生造成理论太深、专业技能太难的印象,在讲电机原理之前,我反复提示、复习《电工基础》课程中相关的定律和公式(如电磁感应定律、电磁力定律等),借用相关的现象(如电磁铁线圈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电机的工作原理——电机就是通过电磁感应工作的。在以前的实验中,发电机的转子只有一个线圈,而实际中只有一个线圈的发电机是没有用处的,因此才有了复杂的电机结构,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觉得不太难,因而愿意学习。其次,要用形象的事物解释抽象的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如在讲授铁磁体磁化理论时,学生难以理解磁化曲线、磁滞等概念,我就用打比方的形式,把一块铁磁体看成是由很多杂乱排列的、磁性强弱不一的小磁针组成的,当外磁场靠近该铁磁体时,小磁针受到外磁场的吸引而转向(小磁针的N极对准外磁场的S极),外磁场靠得越近,转向的小磁针越多,最后,当小磁针基本定向后,再加大外磁场就几乎没有需要转向的小磁针了,即铁磁体的磁性不会再增强了,这就是磁饱和。这样,可以把磁化曲线从导磁的起始段到线性段到饱和段解释得清清楚楚,将磁饱和理论用一种感性、形象的方式描述出来,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掌握新知识。再次,要从已知现象引出理论。电气设备由于自身的应用特点,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在教学中要注意引用、比较,找出其理论依据,从而有比较、有鉴别地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交直流电机、同步电机、变压器、频敏变阻器、接触器铁芯等带铁芯的电气设备,其铁芯结构不一样,有的用或厚或薄的硅钢片叠成,有的用厚钢板叠成,从中可以引出磁滞和涡流损耗的分析、计算等知识,如变压器电机为了减少发热,必须减少磁滞和涡流损耗,所以要用很薄的硅钢片叠成;而频敏变阻器因为要利用磁滞和涡流损耗控制频率变化时电阻值的变化,所以其铁芯很厚,要用厚钢板叠成。
从“惑”到“解惑”——加深理论学习知识传授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地呈螺旋式上升。面对学生的“惑”,教师要学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要进行恰当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如在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各种启动方法时,可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为什么直接启动时启动电流大?启动电流大有什么危害?如何加以解决?继而引出三相笼型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方法和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减少启动电路、增加启动转矩的各种启动方法,并对各种启动方法进行比较,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分解讲授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从“惑”到“解惑”,既可以培养学生遇事善观察、多动手、勤思考的科研品质,又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都想获得成功,因而实验小组之间竞争激烈,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在引导解惑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不要太难,不要过于隐蔽;二是不要包办代替,生怕学生学不会,而是要多引导、多鼓励。
从“懂”到“用”——创新理论学习常言道:熟能生巧。人们对于已经了解掌握了的东西,总是能运用自如。如果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新想法就会孕育出新事物,运用于教学中,则表现为新知识、新理论的开发与创新。如学习电机绕组嵌线时,由于电机嵌线的方式多种多样,工艺复杂,对于初学者,几百、上千根导线,几十个接线头,确实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为了使学生学有兴趣,一方面,我自己动手,对三相绕组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演示整个嵌线过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拆卸旧电机时,必须做好详细记录,对照理论进行分析,然后自己动手,并进行顺口溜式的总结,如三相绕组之间的位置是按147、258、369的关系排列的,然后再引出双速电机、多速电机的接线方法,讲授三相异步电机变极调速的理论等。这样的学习,可以使知识系统化,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深度,做到适可而止,以够用为原则。
结合实际自编教材现在的高职教材五花八门,但适用的很少。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自己组织、开发教材。在处理自编教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教材要有实用性,内容应以教学大纲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专业理论要结合当前生产实际,而且应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教材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的发展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相应地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材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职院校重在职业技能培养,教材要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的一生是知识、观念、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从培养人的角度看,发展智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通过课改,不仅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笔者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普遍认为收获较大,学起来比较轻松,相对于单一的模块式教学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参加维修电工中级工职业资格鉴定的合格率在95%以上,参加高级电工职业资格鉴定的合格率也大有提高。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能够适应工厂的生产实际,在工作岗位上很少有茫然失措的感觉,工人师傅对他们的评价是动手能力强、技术长进快。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许晓峰.电机拖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小平(1964—),女,湖南临湘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机及控制。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