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步在三坊七巷,一股古色古香的味道扑鼻而来。平坦的青石地面,仿古的城墙,精美的雕梁画栋,这里的每条小巷都有光荣的历史,每座大院都有动人的传说。如织的游客在热闹的古街穿梭往来,或流连于精湛的传统工艺,或欣赏着一幅幅裱褙精湛的书画作品。这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舞台,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十番音乐那美妙的旋律,多少行人的脚步被它勾住了,笛、管、锣、钹、鼓……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乐器,它们带着历史的风尘自豪地走来,带给我们一场音乐的盛宴。一位乐师指着一面蒙着兽皮的鼓告诉我,这鼓面是真正的巨蟒皮制作而成的,鼓面上的斑纹或深或浅。我虔诚地用手抚摸着,果然,摸上去凹凸有致,像极了蛇皮。用手轻轻一敲,“咚咚”……鼓面富有弹性,鼓声余音袅袅,直钻入你的心中。
三坊七巷的味道怎能离开那一道道美味佳肴?“太平燕”是福州人喜爱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相传,吃了能“平安太平”。相传,早在明朝时,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得腻了,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加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爽脆,连呼“好吃”。于是,“太平燕”的做法就一代代传了下来。如此美食既享口福,又带来好运,难怪同利太平燕受到了大家的喜爱。还有“立日有”肉松、“耳聋伯”元宵……一道道福州特色小吃让游客享受到了古街的美味。
三坊七巷的味道还藏在那一座座别具风格的院落中。到林则徐纪念馆走一走吧。走进古色古香的大门,一对对木柱上刻下了一副副绝妙隽永的对联,正厅里立着3座刻有圣旨的石碑,气势不凡。进人树德堂,映入眼帘的是林则徐的坐像,从“虎门销烟”到发配伊犁;从官任一品到因病辞归——我们了解了林则徐为国操劳的传奇一生,赞叹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浩然正气。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界处有冰心奶奶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我读到了她对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字里行间流露出冰心奶奶对故居的留恋。
三坊七巷的味道让每一个走近她的人惊叹、陶醉。
点评:作者从古建筑、十番音乐、特色小吃、名人故居等方面写三坊七巷的味道,寄寓了自己对三坊七巷的深厚感情。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十番音乐那美妙的旋律,多少行人的脚步被它勾住了,笛、管、锣、钹、鼓……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乐器,它们带着历史的风尘自豪地走来,带给我们一场音乐的盛宴。一位乐师指着一面蒙着兽皮的鼓告诉我,这鼓面是真正的巨蟒皮制作而成的,鼓面上的斑纹或深或浅。我虔诚地用手抚摸着,果然,摸上去凹凸有致,像极了蛇皮。用手轻轻一敲,“咚咚”……鼓面富有弹性,鼓声余音袅袅,直钻入你的心中。
三坊七巷的味道怎能离开那一道道美味佳肴?“太平燕”是福州人喜爱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相传,吃了能“平安太平”。相传,早在明朝时,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得腻了,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加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爽脆,连呼“好吃”。于是,“太平燕”的做法就一代代传了下来。如此美食既享口福,又带来好运,难怪同利太平燕受到了大家的喜爱。还有“立日有”肉松、“耳聋伯”元宵……一道道福州特色小吃让游客享受到了古街的美味。
三坊七巷的味道还藏在那一座座别具风格的院落中。到林则徐纪念馆走一走吧。走进古色古香的大门,一对对木柱上刻下了一副副绝妙隽永的对联,正厅里立着3座刻有圣旨的石碑,气势不凡。进人树德堂,映入眼帘的是林则徐的坐像,从“虎门销烟”到发配伊犁;从官任一品到因病辞归——我们了解了林则徐为国操劳的传奇一生,赞叹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浩然正气。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界处有冰心奶奶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我读到了她对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字里行间流露出冰心奶奶对故居的留恋。
三坊七巷的味道让每一个走近她的人惊叹、陶醉。
点评:作者从古建筑、十番音乐、特色小吃、名人故居等方面写三坊七巷的味道,寄寓了自己对三坊七巷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