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的味道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rgreghrtgtr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步在三坊七巷,一股古色古香的味道扑鼻而来。平坦的青石地面,仿古的城墙,精美的雕梁画栋,这里的每条小巷都有光荣的历史,每座大院都有动人的传说。如织的游客在热闹的古街穿梭往来,或流连于精湛的传统工艺,或欣赏着一幅幅裱褙精湛的书画作品。这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舞台,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十番音乐那美妙的旋律,多少行人的脚步被它勾住了,笛、管、锣、钹、鼓……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乐器,它们带着历史的风尘自豪地走来,带给我们一场音乐的盛宴。一位乐师指着一面蒙着兽皮的鼓告诉我,这鼓面是真正的巨蟒皮制作而成的,鼓面上的斑纹或深或浅。我虔诚地用手抚摸着,果然,摸上去凹凸有致,像极了蛇皮。用手轻轻一敲,“咚咚”……鼓面富有弹性,鼓声余音袅袅,直钻入你的心中。
  三坊七巷的味道怎能离开那一道道美味佳肴?“太平燕”是福州人喜爱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相传,吃了能“平安太平”。相传,早在明朝时,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得腻了,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加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爽脆,连呼“好吃”。于是,“太平燕”的做法就一代代传了下来。如此美食既享口福,又带来好运,难怪同利太平燕受到了大家的喜爱。还有“立日有”肉松、“耳聋伯”元宵……一道道福州特色小吃让游客享受到了古街的美味。
  三坊七巷的味道还藏在那一座座别具风格的院落中。到林则徐纪念馆走一走吧。走进古色古香的大门,一对对木柱上刻下了一副副绝妙隽永的对联,正厅里立着3座刻有圣旨的石碑,气势不凡。进人树德堂,映入眼帘的是林则徐的坐像,从“虎门销烟”到发配伊犁;从官任一品到因病辞归——我们了解了林则徐为国操劳的传奇一生,赞叹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浩然正气。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界处有冰心奶奶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我读到了她对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字里行间流露出冰心奶奶对故居的留恋。
  三坊七巷的味道让每一个走近她的人惊叹、陶醉。
  点评:作者从古建筑、十番音乐、特色小吃、名人故居等方面写三坊七巷的味道,寄寓了自己对三坊七巷的深厚感情。
其他文献
我家住在古韵悠悠的三坊七巷边,每当茶余饭后,我总喜欢到三坊七巷里逛逛,寻觅着文人墨客曾经走过的足迹,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房,品味一番三坊七巷的昔日风采,嚼一嚼那老福州的味道……  作家北北的《三坊七巷》一书这样描述:“南后街——一条不长的路,从北至南流泻而下,右边伸出三只手,左边摊大七只脚,像一条中轴线,将三坊与七巷优雅地携在两腋,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已经一千多年过去了,竟格局依旧,成为中国现存唯一坊
期刊
一篇优秀的习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章形式上的美,如书写美观、结构条理清晰等,也正是这一形式上美的特点,使阅卷者从整体感知上获得良好的阅读初感,为习作的评判获得高分奠定了基础。作文形式上的美是作文成功的关键点,在作文字迹的书写、句式的优美等形式方面,它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况且,这一点还需要一定的天资。而作文另一重要形式,结构的安排并不难学会,在作文众多结构模式中,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容易、
期刊
车水马龙,世俗喧嚷。林觉民故居就坐落在这样一角。路上人来人往,形色匆匆,没有人停下脚步,去窥探门内的世界,没有人哪怕只是抬头仰望那褪色大门上的匾额。  天灰灰,雨蒙蒙,我撑着伞走在三坊七巷灰瓦白墙、古色古香的小巷中,多少次都把自己错当成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漫天的愁雨落在我心中,开出朵朵水花。我就带着这样的错觉走进林觉民故居,和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你交织在一起,听你演奏纷繁的新曲,和你一起含
期刊
毛泽东,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既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的诗词共39首,1925-1949年的有30首。  毛泽东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斗争,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诗词则是对此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他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谱写进每一首诗词的字里行间,通过对反军阀斗争和大革命运动的深切关
期刊
福建师大附中麦同文学社创立于1983年,历经17载。除了拥有自己的核心社刊——《麦笛》以外,还分设多个部门:朗诵部、写作部、书法部等,现在正筹划设立话剧社。  麦园文学社每年除了办好社刊《麦笛》、组织常规活动和定期开展朗诵、演讲、征文以及书法大赛之外,还组织了许多特色活动。如,八十年代倡导主办的“纪念‘一二·九’运动”。中学生朗诵会发展成为全省范围的一项常规赛事。早年编排的课本剧以及演出也作为师大
期刊
鲜血淌进雪里,是血融化了冰,还是冰冻结了血?  一痕新月孤独地划在耶路撒冷被战火染红的夜幕上,孱孱地散着光,微弱,渺茫。不知上帝在云端是否看得清,家乡破旧的教堂正细数着的这块土地上的伤,而蜷缩在角落的孩子,双手紧握十字,祈祷着第二天醒来会有面包当早餐。  殇歌传千里,硝烟冰封所有信仰和希望。“寒风正凛冽”,无暇回味曾经短暂的春意,只希望流弹不要那么刚好地落在自己脚边。战车碾过,留下一地弹壳,正是七
期刊
我的家乡——福州,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着著名的“三山两塔”,而城内的三坊七巷,更是福州的精髓所在。我的家就住在三坊七巷中的光禄坊,有空我就经常到南后街游玩。  记得小时候,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总会去南后街走走,我总要买个花灯。买到花灯后,我便心满意足地随着人群继续朝前走。街道两旁挂满了花灯,做工精致、式样繁多,把原本就热闹非凡的南后街照得更是灯火
期刊
我喜欢三坊七巷,喜欢它独特的人文气息,喜欢它历经沧桑的深沉。  我更喜欢三坊七巷的春节,因为春节里有童年的回忆,有老福州质朴的魅力。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一吃,年味便浓浓地弥漫开来,笼罩在南后街的上空。  腊八一过,母亲就格外宽容。不必偷偷摸摸,也不必心虚害怕,我可以光明正大地拿…积压了一整年的零花钱,到老街坊买闲书看去。  那时,放鞭炮的人并不多,故而是看书的黄金时段。我爱到安民巷去
期刊
有幸在第一时间拜读了闫学的新作《我负语文——特级教师闫学的教学艺术》。闰老师从“我读语文”“我看语文”“我教语文”“我爱语文”四个视角展现了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文章内容丰富而生动,文笔精练而流畅。细细品读,我不禁被闫学老师那睿智的思想,对儿童的殷殷情感,对小学教育的拳拳之情以及对语文教学美好境界的执著追求深深感动。我以为,这部书不仅能激发我们的学习意识,更能引发我们对小学语文教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但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几乎等于语文教育的全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是以阅读为本位的,阅读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这自然不是没有道理,否则不会长时间地被语文界广为接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阅读是写作的“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他又认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我称之为“阅读独立目的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语文教师多数不会写作,对写作教学也就心存畏惧,不愿意教写作,致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