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最近听过几节公开课,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个共性现象心生疑惑:三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时用到黑板,接着便将这一方朴实厚重的黑板置之一边,不予理睬。他们在课堂上灵活自如地操纵鼠标和键盘,将课文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乐此不疲。看到这一幕,感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生命力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如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黑板的利用价值,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本真的语文课堂吗?
王松泉先生曾说过:“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现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得宠的今天,老师们别忘了擦亮语文课堂的眼睛,在一方黑板上,尽显板书设计的魅力。
一、巧用板书浓缩教材内容
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合理、巧妙的板书设计既是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体现,也是对教材内容巧妙的提炼浓缩,还能帮助学生通过板书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設计并确定板书内容、格式,力求通过板书体现教材的思路,使学生轻松有得。我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每个自然段后,引导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相继板书:什么样?海底声音;动物活动;植物差异;海底矿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27个字就是对课文内容的全部浓缩,学生做到了心中有“全局”。继而,我又引导学生看板书,寻求发现,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整篇课文就是按照总—分—总的构段方法来布局整篇文章的。这样,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接下来便能深入细致地学好课文。
二、善用板书指导生字书写
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少了学生400到600个汉字的书写量,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生字书写质量。可是,现在孩子们的作业中错别字连篇,字的书写大小不一,不成章体的现象司空见惯。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与老师们平时在课堂上不能亲自范写有关,因为,现如今生字的学习也被老师们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只是将生字词有序地排列在课件屏幕上,一读而过,顶多说说每个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哪几笔,至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用笔方法、笔画变化却不去亲临示范。对于每课的生字,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方小小的黑板,用心指导生字书写,大到书写内容的排列布局,小到笔画运笔、笔锋特点都要作精心细致的指导,真正使黑板在生字学习上发挥作用。
三、活用板书描绘生动画面
合理巧妙的板书具有直观性,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在教《蒲公英》这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花托”“绒球”“降落伞”的含义,没有就词释词,而是运用板画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我是这样边叙述故事,边板画的:
“小朋友们,你们看,秋天到了,蒲公英的花瓣落了,花托(在长长的花柄顶端画上膨大的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在花托上画毛绒绒的球状物)。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画),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这些可爱的小降落伞们也就是蒲公英的种子。”
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情境之下,不用对这些词语作过多繁琐的解释,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方法便能“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这些生词,这种方法更适合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
四、师生共书,演绎精彩课堂
随着新课改精神的贯彻,师生互动的理念应该逐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板书中得到凸现。因而,我们的板书可以由教师一人所书,转向师生合作,共同设计。
例如,我在教《赶海》一课时,围绕“趣”展开教学,在学生充分读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探讨出赶海的“趣事”真多:捉螃蟹、摸海星、捞海鱼……学生所悟到的这些由学生自己板书到黑板上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
板书是一种启发,是一种潜移默化,它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中不知不觉受到陶冶,由浅入深理解课文,提高素养。我们教师要尊重文本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真琢磨,好好设计,和学生一起在这方灵动的黑板上奏出华彩乐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212200)
王松泉先生曾说过:“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现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得宠的今天,老师们别忘了擦亮语文课堂的眼睛,在一方黑板上,尽显板书设计的魅力。
一、巧用板书浓缩教材内容
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合理、巧妙的板书设计既是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体现,也是对教材内容巧妙的提炼浓缩,还能帮助学生通过板书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設计并确定板书内容、格式,力求通过板书体现教材的思路,使学生轻松有得。我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每个自然段后,引导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相继板书:什么样?海底声音;动物活动;植物差异;海底矿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27个字就是对课文内容的全部浓缩,学生做到了心中有“全局”。继而,我又引导学生看板书,寻求发现,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整篇课文就是按照总—分—总的构段方法来布局整篇文章的。这样,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接下来便能深入细致地学好课文。
二、善用板书指导生字书写
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少了学生400到600个汉字的书写量,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生字书写质量。可是,现在孩子们的作业中错别字连篇,字的书写大小不一,不成章体的现象司空见惯。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与老师们平时在课堂上不能亲自范写有关,因为,现如今生字的学习也被老师们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只是将生字词有序地排列在课件屏幕上,一读而过,顶多说说每个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哪几笔,至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用笔方法、笔画变化却不去亲临示范。对于每课的生字,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方小小的黑板,用心指导生字书写,大到书写内容的排列布局,小到笔画运笔、笔锋特点都要作精心细致的指导,真正使黑板在生字学习上发挥作用。
三、活用板书描绘生动画面
合理巧妙的板书具有直观性,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在教《蒲公英》这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花托”“绒球”“降落伞”的含义,没有就词释词,而是运用板画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我是这样边叙述故事,边板画的:
“小朋友们,你们看,秋天到了,蒲公英的花瓣落了,花托(在长长的花柄顶端画上膨大的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在花托上画毛绒绒的球状物)。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画),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这些可爱的小降落伞们也就是蒲公英的种子。”
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情境之下,不用对这些词语作过多繁琐的解释,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方法便能“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这些生词,这种方法更适合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
四、师生共书,演绎精彩课堂
随着新课改精神的贯彻,师生互动的理念应该逐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板书中得到凸现。因而,我们的板书可以由教师一人所书,转向师生合作,共同设计。
例如,我在教《赶海》一课时,围绕“趣”展开教学,在学生充分读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探讨出赶海的“趣事”真多:捉螃蟹、摸海星、捞海鱼……学生所悟到的这些由学生自己板书到黑板上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
板书是一种启发,是一种潜移默化,它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中不知不觉受到陶冶,由浅入深理解课文,提高素养。我们教师要尊重文本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真琢磨,好好设计,和学生一起在这方灵动的黑板上奏出华彩乐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