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炎患者治疗前后各层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用海德堡Ⅲ代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病变时期角膜内皮炎患者各层细胞的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炎患者治疗前后各层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用海德堡Ⅲ代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病变时期角膜内皮炎患者各层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观察病变区前弹力层平面的朗格罕细胞(LCs)的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患者LCs密度差异.结果 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共观察角膜内皮炎患者48例,年龄14~70岁,男性32例(32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初发至23年,此次发病时间:4~180 d.48例角膜内皮炎患者中,弥漫型9例,盘状39例.临床表现特点:(1)角膜上皮水肿,部分患者上皮出现大泡.(2)基质弥漫或局限水肿,部分患者基质浸润.(3)病灶区角膜内皮粗糙,羊脂状角膜后沉积物(KP)形成.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特点:(1)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肿胀,细胞间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2)基底细胞层可见树突状朗格罕细胞聚集,临床症状消退后,朗格罕细胞密度下降,但仍高于对侧眼.(3)患眼上皮下神经纤维丛密度明显下降甚至消失,神经纤维变细.(4)角膜基质细胞肿胀,活化、病情迁延患者基质内可见多量炎症细胞的浸润.(6)内皮细胞肿胀,失去多边形结构,边界不清,细胞间隙增宽,内皮细胞间可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KP,并可突破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出现内皮细胞缺损区.部分患者基底细胞肿胀,LCs密度为(143±37)个/nn2,对侧眼角膜中央LCs密度为(32±14)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64,P=0.014).结论 角膜内皮炎时角膜各层组织均可发生改变.病情迁延患者,表现为内皮炎和基质炎同时存在的混合类型.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下降甚至消失,前弹力层朗格罕细胞活化,密度增高,是角膜内皮炎的特征性改变.KP对内皮细胞间连接的破坏可能是加重角膜水肿的原因之一.早期、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以常山县规模栽培的秀珍菇为育种亲本,采用连续组织分离方法,经系统的自然筛选,育成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秀珍菇新菌株青秀2号。新菌株子实体在15℃~35℃环境中正常生长,平均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毒性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其对毒物毒性规律的认知、毒性剂量、毒性反应以及毒理学研究与创新都体现着自然辩证法思想,因此,自然辩证法对毒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然而计算机在运行时,发出的电磁波不利于人体健康.如何防止和降低计算机的电磁辐射是计算机用户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的 探讨调节饮食磷水平对肾性骨病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24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CRF组)、高磷饮食组(CRF-HP组)、低磷饮食组(CRF-LP组)、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各6只.
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对治江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长江委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启动并完成了长流规修编工作.论述了修编和实施长流规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修编长流规的科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与重心动摇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2010年1-9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71例作为实验组;治疗前眩
目前对既有房屋加层改造的方案决策还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本文在分析影响加层方案选择的诸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辅助决策模型,为方案决策提供参考.
目的 综合评价健康教育对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相关知、信、行的干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收集2005-2010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健
目的 探讨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 LRIG1)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EGFP-N1、PEGFP-LRIG1 质粒分别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蛋白4(MRP4)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照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慢病毒感染RNA干扰技术(RNAi)稳定下调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中MRP4的表达.将HCT116细胞分为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