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对青年人审美水平、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青年人阅读时间减少、轻浅阅读比例提高的现状,分析了当前青年阅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讨论大学、出版社、媒体乃至全社会引导培养青年良好阅读习惯的实施路径、重点问题,对青年阅读能力培的手段做了初步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年;阅读;习惯;培养
人类的文明始于结绳记事,发展于基于文字的文化传承。当前,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成为互联网重度用户,他们借助电脑、手机、电子书等电子终端设备更多地阅读网络文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成长轨迹。阅读媒介的改变,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对于青年人阅读率底下、阅读量减少、阅读内容轻浅化等情况,却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警觉,乃至上升到教育理念、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视。目前,传统语文教育过程中,侧重对应用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却重视不足,没有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承担起责任,辩证地看待阅读习惯培养问题,为国家培养更具世界竞争力的未来。
一、阅读习惯对青年成长的重要影响
当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令人堪忧。在一所大学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文献[1]中数据显示(2013年),75%的青年人认为“阅读不仅是看书,也可以是杂志报纸等,是纸质或电子的”。
本文通过对文献数据研究,将当今青年的阅读习惯的整体发展趋势概括为“六化”,即:媒介电子化、场所休闲化、时间碎片化、目的娱乐化、内容轻浅化、 对象趋同化。其中,“媒介电子化、场所休闲化、时间碎片化”是互联网时代通信设备以及社交软件等要锁引发的信息载体、传播方式的转变,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应该采取开放的心态予以接受并做到扬长避短;“目的娱乐化、内容轻浅化、对象趋同化”是上述转变引起的不良趋势,需要研讨相应的对策对青年阅读习惯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培养。
二、引导培养阅读习惯的实施路径
(一)尊重阅读方式变化趋势,充分发挥移动阅读的优势
青年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移动应用的重度用户,他们获取阅读材料来源、阅读媒介以及阅读习惯较前人发生了重大转变,“厕上、车上、床上”的阅读习惯成为古人倡导的“厕上、马上、床上”的最新演绎。但“三上”的阅读内容、频度、信息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阅读多变成碎片时间内的休闲阅读、交际阅读。建议互联网入口媒体、指导教师尊重“碎片化”阅读的现状,引导青年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扩展阅读:一是逐步增加阅读内容与严肃主题的关联性,改造传统严肃主题阅读内容的信息构成模式,使得体系化、知识化的阅读内容也能分解到不同的“时间碎片”中学习,并能提供有效手段帮助青年读者整合碎片信息;二是通过虚拟化手段为青年创建阅读社交网络,提供青年人乐于接受、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引起他们全程参与学习的兴趣,并使用微信、微博等方式推荐扩展阅读作品,读书心得分享与评论,用更加友好、平等的方式逐步影响青年学生,增强他们的信息选择、信息甄别的能力,并使其习得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取向。
(二)兼顾青年喜好与主流文化导向,做好青年人阅读目的引导
青年人阅读的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分类:学习知识、情报研究、休闲娱乐、解决问题。每个人的阅读目的都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只要各种阅读目的在阅读总量中的比例是合理的,对青年人健康成长就是有益的。但是,当前出现的青年阅读“目的娱乐化”的情况,就是一种比例失衡的不正常现象。建议大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材料选择要进一步考虑青年人娱乐化目的阅读的需要,除经典文学作品外,对青年人喜欢的阅读体裁进行甄选,兼收并蓄,增强时代气息,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阅读需求[2];同时,必须加强严肃阅读对青年成长重要性的教育,让青年人了解以“学习、研究、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阅读能力会成为左右其人生走向的重要能力,建议在青年人中间树立他们可触及的、“普通的”读书典型,通过案例分享方式向青年介绍加强严肃主题阅读对自身成长带来的变化,通过媒体变革增强严肃主题阅读的趣味性以及知识、思维过程的可追溯性,让青年人既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明确的、可掌握的方法来逐步改善个人阅读中“休闲娱乐目的”的比例。
(三)鼓励青年开阔视野,加强青年阅读对象的多元化
青年人阅读内容“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微信、微博、门户新闻媒体几乎绑架了青年人的阅读,“流行”、“推送”的内容在不同媒体间流转,让青年人在不知不觉中迷失在他人设计的阅读空间内,甚至成为一个又一个广告圈套的猎物,逐步丧失了阅读的个性化能力。此外,未来世界必将是多元文化大融合的世界,志在走向世界的青年学生们的阅读对象也必须跳出窠臼,不能囿于一隅。建议鼓励青年开拓视野开展多元化阅读,充分发挥关注新时代社会阶层、文化、思想、表达空间的多元化,鼓励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认同、不同身份认同的青年人能立足于自身环境特点,阅读、思考有益于指导未来人生的多元化主题。
三、青年阅读习惯培养、教育的分工问题
对青年阅读习惯的引导与培养,不是凭借某个机构、某个部门单独工作就能达成的目标,它更是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社会各体系、各层面均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讲究工作方法,才能整体解决好全面培养青年人健康阅读习惯的复杂问题。
(一)政府机构要加强推进制定全民阅读的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开始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据悉《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也在起草中。建议政府机构再接再厉,加快立法进程,把全民阅读进一步推升为国家战略;建议设立读书奖励、设立读书节;建议加强图书馆设施、图书资源的公益化,从图书借阅、图书阅读、阅读环境、经验分享等环节提供便利,降低阅读的门槛,让更多青年人在良好的环境下自然地贴近阅读。 (二)高校教师要帮助青年人进一步提升阅读技巧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批注式阅读、笔记式阅读、互动式阅读、扩展式阅读、读写式阅读”[3]能力的培养,并使其能够根据阅读材料情况能自由选择、组合应用。具体来讲,传授批注阅读技巧,锻炼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让学生在批注过程中逐步锻炼自主思维能力,养成善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传授阅读笔记技巧,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精简、提炼的能力,使其习得快速掌握获取书籍主题、架构的能力;鼓励互动式阅读,鼓励青年分享阅读体会,增强青年对多元化思维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加阅读乐趣,促进友谊;传授扩展式阅读方法,对学生信息关联能力进行培养,可以对科幻小说中有关“想象力”的内容进行充分解构,对其中蕴含的一些科学原理、社会规则进行充分拓展,逐步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与文化基础的重要性,加强学生追本溯源的阅读习惯;引入读写式阅读训练,通过“仿写、补写、续写”等方式拉近青年与阅读材料的距离,并逐步梳理信息,加强青年的写作能力、创作欲望以及创新精神。
(三)图书馆要强对青年主动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引导
对青年的引导工作,除了高校教师、社会媒体,图书馆更应该承担起重要的任务。图书馆不是存放图书的仓库,而是培育智慧的温室。图书馆要培养青年人信息选择意识,培训信息检索方法,使学生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地使用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建议图书馆同互联网门户联合举办在线活动,通过社交媒体开展在线新书推荐、导读、点评,并以轻松愉快的形式举办在线读书竞赛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对阅读材料的甄选能力;也可定期举办信息检索讲座并结合信息资源检索比赛,通过比赛加强青年人参与感、荣誉感,培养他们选择、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媒体要强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
图书出版机构、电视台,尤其是网络媒体掌握着国家媒体资源,可以说掌握了国家的文化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对青年人的阅读习惯的结构构成就要肩负责任。这份责任是对社会、国家、民族、民众、网民的责任,更是对当代青年人、祖国未来的责任。建议网络门户做好公益化改造,对于某些同青年人读书、成长相关的栏目要逐步去除市场化要素,构建纯洁洁净、积极向上的网络阅读社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议图书出版机构坚守主流媒体的底线,严格执行图书发表标准,打造精品出版社的口碑、品牌;此外,建议各大电视台考虑设计推出读书主题相关的综艺节目,寓教于乐、提升综艺节目品味的同时,也能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主旋律。
四、结语
青年人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中新型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社群的最大主体,互联网时代新青年的阅读方式的转变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可否认、不可避免。对于这些转变要做到扬长避短,对于那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只要用正确方式、方法加以引导,必将帮助青年读者更顺利地成长为成熟、睿智的读者、思想者,必将为国家未来培养可以依靠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刘禹泽. 中国青年的电子阅读世界[J]. 调查报告,2013(8):10-12.
[2]李媛, 刘紫芳. 试论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的特点[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10):31-33.
[3]朱丽珍. 从青年学生的阅读倾向谈图书馆的引导功能[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1):81-84.
[4]吴明华,侯平,赵平. 在多种阅读形式中体验和升华[J]. 人民教育, 2013(Z2):44-45.
关键词:青年;阅读;习惯;培养
人类的文明始于结绳记事,发展于基于文字的文化传承。当前,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成为互联网重度用户,他们借助电脑、手机、电子书等电子终端设备更多地阅读网络文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成长轨迹。阅读媒介的改变,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对于青年人阅读率底下、阅读量减少、阅读内容轻浅化等情况,却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警觉,乃至上升到教育理念、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视。目前,传统语文教育过程中,侧重对应用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却重视不足,没有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承担起责任,辩证地看待阅读习惯培养问题,为国家培养更具世界竞争力的未来。
一、阅读习惯对青年成长的重要影响
当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令人堪忧。在一所大学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文献[1]中数据显示(2013年),75%的青年人认为“阅读不仅是看书,也可以是杂志报纸等,是纸质或电子的”。
本文通过对文献数据研究,将当今青年的阅读习惯的整体发展趋势概括为“六化”,即:媒介电子化、场所休闲化、时间碎片化、目的娱乐化、内容轻浅化、 对象趋同化。其中,“媒介电子化、场所休闲化、时间碎片化”是互联网时代通信设备以及社交软件等要锁引发的信息载体、传播方式的转变,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应该采取开放的心态予以接受并做到扬长避短;“目的娱乐化、内容轻浅化、对象趋同化”是上述转变引起的不良趋势,需要研讨相应的对策对青年阅读习惯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培养。
二、引导培养阅读习惯的实施路径
(一)尊重阅读方式变化趋势,充分发挥移动阅读的优势
青年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移动应用的重度用户,他们获取阅读材料来源、阅读媒介以及阅读习惯较前人发生了重大转变,“厕上、车上、床上”的阅读习惯成为古人倡导的“厕上、马上、床上”的最新演绎。但“三上”的阅读内容、频度、信息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阅读多变成碎片时间内的休闲阅读、交际阅读。建议互联网入口媒体、指导教师尊重“碎片化”阅读的现状,引导青年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扩展阅读:一是逐步增加阅读内容与严肃主题的关联性,改造传统严肃主题阅读内容的信息构成模式,使得体系化、知识化的阅读内容也能分解到不同的“时间碎片”中学习,并能提供有效手段帮助青年读者整合碎片信息;二是通过虚拟化手段为青年创建阅读社交网络,提供青年人乐于接受、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引起他们全程参与学习的兴趣,并使用微信、微博等方式推荐扩展阅读作品,读书心得分享与评论,用更加友好、平等的方式逐步影响青年学生,增强他们的信息选择、信息甄别的能力,并使其习得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取向。
(二)兼顾青年喜好与主流文化导向,做好青年人阅读目的引导
青年人阅读的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分类:学习知识、情报研究、休闲娱乐、解决问题。每个人的阅读目的都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只要各种阅读目的在阅读总量中的比例是合理的,对青年人健康成长就是有益的。但是,当前出现的青年阅读“目的娱乐化”的情况,就是一种比例失衡的不正常现象。建议大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材料选择要进一步考虑青年人娱乐化目的阅读的需要,除经典文学作品外,对青年人喜欢的阅读体裁进行甄选,兼收并蓄,增强时代气息,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阅读需求[2];同时,必须加强严肃阅读对青年成长重要性的教育,让青年人了解以“学习、研究、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阅读能力会成为左右其人生走向的重要能力,建议在青年人中间树立他们可触及的、“普通的”读书典型,通过案例分享方式向青年介绍加强严肃主题阅读对自身成长带来的变化,通过媒体变革增强严肃主题阅读的趣味性以及知识、思维过程的可追溯性,让青年人既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明确的、可掌握的方法来逐步改善个人阅读中“休闲娱乐目的”的比例。
(三)鼓励青年开阔视野,加强青年阅读对象的多元化
青年人阅读内容“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微信、微博、门户新闻媒体几乎绑架了青年人的阅读,“流行”、“推送”的内容在不同媒体间流转,让青年人在不知不觉中迷失在他人设计的阅读空间内,甚至成为一个又一个广告圈套的猎物,逐步丧失了阅读的个性化能力。此外,未来世界必将是多元文化大融合的世界,志在走向世界的青年学生们的阅读对象也必须跳出窠臼,不能囿于一隅。建议鼓励青年开拓视野开展多元化阅读,充分发挥关注新时代社会阶层、文化、思想、表达空间的多元化,鼓励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认同、不同身份认同的青年人能立足于自身环境特点,阅读、思考有益于指导未来人生的多元化主题。
三、青年阅读习惯培养、教育的分工问题
对青年阅读习惯的引导与培养,不是凭借某个机构、某个部门单独工作就能达成的目标,它更是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社会各体系、各层面均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讲究工作方法,才能整体解决好全面培养青年人健康阅读习惯的复杂问题。
(一)政府机构要加强推进制定全民阅读的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开始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据悉《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也在起草中。建议政府机构再接再厉,加快立法进程,把全民阅读进一步推升为国家战略;建议设立读书奖励、设立读书节;建议加强图书馆设施、图书资源的公益化,从图书借阅、图书阅读、阅读环境、经验分享等环节提供便利,降低阅读的门槛,让更多青年人在良好的环境下自然地贴近阅读。 (二)高校教师要帮助青年人进一步提升阅读技巧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批注式阅读、笔记式阅读、互动式阅读、扩展式阅读、读写式阅读”[3]能力的培养,并使其能够根据阅读材料情况能自由选择、组合应用。具体来讲,传授批注阅读技巧,锻炼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让学生在批注过程中逐步锻炼自主思维能力,养成善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传授阅读笔记技巧,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精简、提炼的能力,使其习得快速掌握获取书籍主题、架构的能力;鼓励互动式阅读,鼓励青年分享阅读体会,增强青年对多元化思维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加阅读乐趣,促进友谊;传授扩展式阅读方法,对学生信息关联能力进行培养,可以对科幻小说中有关“想象力”的内容进行充分解构,对其中蕴含的一些科学原理、社会规则进行充分拓展,逐步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与文化基础的重要性,加强学生追本溯源的阅读习惯;引入读写式阅读训练,通过“仿写、补写、续写”等方式拉近青年与阅读材料的距离,并逐步梳理信息,加强青年的写作能力、创作欲望以及创新精神。
(三)图书馆要强对青年主动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引导
对青年的引导工作,除了高校教师、社会媒体,图书馆更应该承担起重要的任务。图书馆不是存放图书的仓库,而是培育智慧的温室。图书馆要培养青年人信息选择意识,培训信息检索方法,使学生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地使用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建议图书馆同互联网门户联合举办在线活动,通过社交媒体开展在线新书推荐、导读、点评,并以轻松愉快的形式举办在线读书竞赛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对阅读材料的甄选能力;也可定期举办信息检索讲座并结合信息资源检索比赛,通过比赛加强青年人参与感、荣誉感,培养他们选择、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媒体要强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
图书出版机构、电视台,尤其是网络媒体掌握着国家媒体资源,可以说掌握了国家的文化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对青年人的阅读习惯的结构构成就要肩负责任。这份责任是对社会、国家、民族、民众、网民的责任,更是对当代青年人、祖国未来的责任。建议网络门户做好公益化改造,对于某些同青年人读书、成长相关的栏目要逐步去除市场化要素,构建纯洁洁净、积极向上的网络阅读社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议图书出版机构坚守主流媒体的底线,严格执行图书发表标准,打造精品出版社的口碑、品牌;此外,建议各大电视台考虑设计推出读书主题相关的综艺节目,寓教于乐、提升综艺节目品味的同时,也能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主旋律。
四、结语
青年人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中新型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社群的最大主体,互联网时代新青年的阅读方式的转变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可否认、不可避免。对于这些转变要做到扬长避短,对于那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只要用正确方式、方法加以引导,必将帮助青年读者更顺利地成长为成熟、睿智的读者、思想者,必将为国家未来培养可以依靠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刘禹泽. 中国青年的电子阅读世界[J]. 调查报告,2013(8):10-12.
[2]李媛, 刘紫芳. 试论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的特点[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10):31-33.
[3]朱丽珍. 从青年学生的阅读倾向谈图书馆的引导功能[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1):81-84.
[4]吴明华,侯平,赵平. 在多种阅读形式中体验和升华[J]. 人民教育, 2013(Z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