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接榫?统贯圆合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TI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过渡”“衔接”指的是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合理连接与转换,它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使议论文连接紧凑、前后统贯圆合甚至严丝合缝的必要手段。
  【技法指津】
  “过渡”“衔接”如同“黏合剂”和“纽带”,具有搭桥接榫、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能将上下段落、前后层次有机地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一、该“过渡”处则“过渡”
  就议论文而言,哪些地方需要过渡呢?一是层次的开合处——文章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时,一般就需要过渡。比如杂文《纯朴的嗜血者》,开篇总说“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在分论了李逵的“纯朴”和“嗜血”之后,文章由分到合,运用的过渡句是“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二是文意的转换处——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这相邻段落、层次之间也需要过渡。比如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文中的“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就是三个自然而合理的过渡句。
  对于考场议论文来说,为了使文章如行云流水般通畅,没有斧凿痕迹,还需特别关注如下两处的衔接问题:
  1.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过渡。面对考查频率居高不下的材料作文题,写作时一定要根据材料提炼论点,不能凭空想象、无中生有或生拉硬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材料与观点之间安排过渡语句,使二者水乳交融。常用的表述方式有:“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由此观之,我们……”“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示例】
  作家在创作时需要关注两点:一是自己的内心,二是读者的心声。坚守自己的内心,作品才独具特色;顾及读者的心声,作品才更具生命。因此在创作时,作家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创作的基础;而倾听读者的呼声,才能让自己的想法变得更加完美,更有灵魂。(2019年浙江一考生《让“读者”成为自我生活的锦上“花”》)
  “坚守自己的内心,作品才独具特色;顾及读者的心声,作品才更具生命”这句话承接材料、点透原因,然后据此亮明观点,起到了巧妙过渡的作用。
  2.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一般要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进行论证,这就是论述。按照结构要求,由论点展开论述,二者之间应有合理的过渡——如果缺乏必要的过渡,就会出现观点与材料分离、逻辑不够严密等情况。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可以使用“由此,自然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令人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来过渡,以便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合理转换。
  【示例】
  我演讲的主题是“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悠悠古训自数百年前回响至今;看,每时每刻,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用脚踏实地的劳动与辛勤汗水描绘中华民族的复兴蓝图。“劳动”二字,于己、于家、于国,皆有其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意义。对同学们来说,勤劳需自手边起,劳动方可兴家园。(2019年安徽一考生《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作者在提出论点(即演讲主题)之后,用“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悠悠古训自数百年前回响至今;看,每時每刻,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用脚踏实地的劳动与辛勤汗水描绘中华民族的复兴蓝图”引出下文的论述,看似简单的过渡语,使上下文实现了无缝链接。
  二、过渡的主要方法
  过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用段落过渡;②用句子过渡;③用词语过渡。
  前两种好理解,这里只谈第三种。有一篇题为“在机会面前”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生活中许多机会的得到,是与胆识分不开的”,此文三个分论点是“胆识可以说是一种机敏”“同时,胆识也是一种创造力”“另外,胆识还是一种创造性”,过渡词“同时……也……”“另外……还……”将主体部分串联起来,前后文浑然一体,小词语起到了大作用。此外,吴晗先生的名篇《谈骨气》也是如此过渡的:①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②另有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③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
其他文献
我见到沈石溪了,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和著名动物小说家沈石溪这位大人物见面,所以我和同学们一样,十分激动。  原来沈石溪伯伯要亲自莅临我们许慎小学现场签名售书,可以和沈石溪伯伯面对面,实在太棒了!看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买书,我也不甘落后,迫不及待地买了几本书,有《狼王梦》《最后一头战象》……期待着沈石溪伯伯面对面给我签上名。  期待以久的沈石溪伯伯终于到来了, 只见他大约有四十多岁,又瘦又高,脸上有
我有个不可告人的秘密,每次一想起来,总会不由自主地提醒自己:做事一定要认真细致,懂得应变!  那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我们班级里却萦绕着一股喜悦气氛,因为我们要去学校多功能厅参加公开课了!老师在课前正在督促我们作准备。打开书包,我准备开始朗读练习,可从书包里抽出最外面的语文书却发现,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数学”两个大字。我揉了揉眼睛,“数学”两个字还是顽固地“长”在那里。天啊,这是怎么了?我把书包翻了
星期六的早晨,我和妈妈去早市买菜,路过楼下小花园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小鸽子竟然呆在角落里。它弱小的身体不停地颤抖着,眼睛有气无力地睁着。它肯定是受伤了,在我和妈妈的面前,它显得那么恐惧、无助。我想:它的爸爸妈妈找不到它,一定急坏了。  我和妈妈把它抱进了屋里,妈妈急忙喂它喝水,我也赶紧拿了些玉米来喂它。我轻轻地抚摸着它的背,低声地说:“小鸽子,不要哭,我要让你和我一样幸福。”经过我和妈妈的一番照顾
“轰隆隆、轰隆隆”一声声春雷把我从午睡的梦中惊醒。我睁开惺忪的双眼,啊!眼前黑乎乎的一片,天空阴沉得厉害。我连忙开灯,披上衣服,来到窗前。  春日回暖,路边的树木刚刚有了丝丝绿意,街边的草坪也见零星小草探出了小脑袋,看来第一场春雨要来了。不一会儿,开始有零星的雨点落下了,打在窗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春雨的美好,万物复苏,整个世界又要充满绿色了!  随着雨滴的增加,它们汇聚在一起,落在树叶上发出“噔噔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亦是孩子的港湾。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向很重视家风,在春节团拜会上,他对家风问题做了最集中的论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成功都离不开
今年刚开春,婆婆去集市上买了六只小鸡娃来养。不知什么原因,这六只小鸡一来到我家就显得特别活泼,每天跑个不停,似乎从来不知道累。也因为爱玩儿,就算晚上了,也总是迟迟不肯进窝,让我们这些“家长”跟着操心。  这不是吗,天都快黑了,这几只小鸡还迟迟不肯“回家”,而且其中的一只小公鸡竟然带头钻出篱笆,带着小弟小妹们逃到邻居家的菜园子里去了。得赶快把这几个犯错的家伙“捉拿归案”,否则邻居家的小菜苗、小瓜苗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我在学了《〈论语〉十则》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每当看到这句话,我的思绪就会回到几年前的那个夜晚。  凉风习习,皓月当空,我与伙伴们坐在湖边,边吃着香甜的烤地瓜边讨论最爱看的电视连续剧和无聊的八卦。清风徐来,湖面荡起阵阵涟漪,我们的笑声随着风儿飘向四方。  小Y是我当时最要好的伙伴,只见她狼吞虎咽,几下就将烤地瓜全部塞入口中,然后她随手将纸袋扔进了湖中。我紧随其后
又是一年开学季,依然桃李香满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漫长的暑假过去了,迎来了新的学期,也迎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也是我学子生涯的一个小小的驿站。因为我已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了,心中难免有些激动和期盼。我起了个大早,刷牙洗脸吃了早餐,然后背上新书包,迎着清晨的阳光,兴高采烈地朝新的校园走去。  一路上,我的思绪又飘回到读小学的那段时光,逝去的一幕幕仿佛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不断重演。转眼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的辩题是,给三年2班的小学生们送礼物,是送他们喜欢的,还是送我们自己喜欢的。我方的观点是,礼物应当“送其所好”,三年2班的小学生们喜欢什么,我们就送什么。  在人际交往中,为什么要彼此互赠礼物?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取悦对方,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我们给三年2班的小学生们送礼物,目的同样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把自己喜欢的礼物送给他们,而不顾及他
蓝田山石门精舍  王 维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山前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见觌。  这首诗宛如一篇山水游记,写景冲淡精致,叙事简练传神,抒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