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营造:突破城市主题文化与多元文化生态环境的“悖论”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与其多元文化生态的维护之间的“两难”选择,构成了我国当下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政策和城市规划的难题.一方面,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塑造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形象,避免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同质化陷阱”;但另一方面,通过特定政策和文化规划强力介入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又导致了城市文化生态的单一化和线条化.在城市地理空间和政策资源限定的条件下,城市规划和文化政策必须超越传统的功能城市理论,借鉴文化生态学和“空间生产”理论,重建城市文化战略和城市规划的文化空间理论框架,并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统筹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生态多样性保护的平衡,并以文化空间规划和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连接“历史之城”“当代之城”和“未来之城”三种城市文化形态,通过理论创新和规划思路创新,建构城市转型升级和内生发展的文化力量.
其他文献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所作出的主动选择,是“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对新发展阶段的变化,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超越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传统认识,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基本遵循.政府和市场在动态调整中形成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格局,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这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中,政府通过在市场体制引导、营商环境塑造和主体活力激发上"有为",推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