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校长教学领导的研究在国外早已起步,在我国近年才得到重视。国内的研究范围相对而言较狭窄,实证研究较少,所提出的指导策略比较抽象及零散,难以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国外关于校长教学领导的实证研究近年来有较多成果,如八步骤临床监管程序,校长教学管理等级量表等。可借鉴利用以进行本土化的校长教学领导行为实证研究,有效地指导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
关键词:教学领导;策略借鉴;八步骤临床监管程序;校长教学管理等级量表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13-02
一、教学领导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领导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对有效学校的研究,他们认为校长强有力的教学领导对于提高学校效能和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接下来的20多年,相续有关于教学领导的文章发表,教学领导逐渐成为学校领导研究热点。在最初出现教学领导力这个概念时,实践者们及学术界中都引起了的惊恐。实际上,教育领导力的研究者们及学校行政人员们最初拒绝了教学领导的想法是因为认为它只是变革型领导、可信任型领导、质量型领导、创新型领导和情境领导等领导设计师类型的长长名单的最新词条,或认为它是一个他们没有时间去做或是明显是老师的管辖范围的想法或活动。在后来的研究中,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教学领导并不存在,因如没有关于它的较权威的行为特征列单;(二)教学领导是存在且必要的。[2]在最近流行的责任与标准风潮中,教学领导力成为了校长职前及专业发展的前沿与中心(Leithwood,2001,etc),与校长教学领导相关的研究逐步发展。后期,大批关于教学领导的实证研究出现,如校长教学领导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及校长教学领导与学生成绩的相关分析等。
二、国内校长教学领导研究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校长教学领导的研究,也于近年逐步得到深入关注。陈如平博士提出,可以通过确立校长的教学领导理念、转变校长的领导角色和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来实施推进校长的教学领导。[3]李森教授对教学领导的内涵、功能及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从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教学领导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教学领导的内涵,认为教学领导有着协统、促进、支持的功能,并进一步提出了改进教学领导行为的策略。[1]同时,他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行为更加值得重视。[4]张来春校长也从教学领导与传统教学管理的区别研究中分析教学的领导的内涵,并对教学领导的主要任务及其认识误区进行了研究。[5]今年,他又与柴胜福一同对我国中学校长教学领导现状进行了调查讨论,并对实施教学领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6]李森教授的学生赵毅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我国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理念做了较为概括的分析并从目标领导、主体领导、内容领导、教研领导、方法领导、环境领导、过程领导、评价领导等八个角度来分析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策略。
在上海市金山区举行了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学领导力建设”为主题的2007长三角高中名校长论坛中,众多学者共同探讨了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有效地体现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但从总体上来看,国内的这些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上来分析校长的教学领导,如从校长教学领导的内涵、功能、任务上来研究,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的策略,而较少进行实证性研究。在内涵的研究上,国内众研究者都是从分析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教学领导与教学管理、教学领导与教育督导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分析教学领导的内涵,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所得的研究结果自然有些单薄,不能为广大受众提供一个对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比较全面、体系化的理解平台。而对于策略方面的研究则多为比较抽象的策略方法,并不能具体地为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起到很好地指导作用。
三、我国校长的教学领导现状
所谓教学领导,是指领导者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系统,通过引导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管理课程与教学、视导评鉴教学等手段,激励和协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等领导行为,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动态过程。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学习气氛(Robert J. O’Donnell and George P. White, 2005)。校长积极的教学领导行为能够激励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习的学习成效,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经张来春校长与柴胜福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校长教学领导的实际运作中,校长的教学领导具体作为相当地广泛而多元,如:巡教与观课;查看教师作业批改情况,了解学生考试成绩;树立教师榜样,提出较高期望;私下与教师讨论有关教学的问题;提供外出研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进修、研究;提供较佳的物质环境与设备;接受教师建议,善用教师专长,保护教学时间,等等。但调查也显示,校长的间接教学领导执行较好,而直接执行较差。与教师教学间接相关的工作,如提供支持的教学环境、处理不胜任教师的人事问题等,校长做得比较好;而与教师教学直接相关的工作,如视导与评价教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等,相对而言校长的表现明显较差。再者,这些具体作为都带有“单向式”、“传统式”、“阶层式”的特点。校长在执行教学领导任务时,阐述以及与教师的沟通不多,教师不一定了解校长的意图;以巡视教学区或“重点式”进入教室观课为主;以一校之长、最高行政权威的身份巡视教学。此外,调查还发现,目前校长实施教学领导所遭遇的主要困难首先是办学经费短缺,其次是缺少时间,再次是缺乏上级支持、缺乏学校教师配合、缺乏教学领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6]
面对上述困难,校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保证教学领导行为的有效实施呢?国外在这一方面早有比较深刻细致的实证研究。
四、国外校长教学领导策略借鉴
(一)八步骤临床监管程序的借鉴 Cogan’s(1987)在反思了各周期临床管理阶段报告后设计编制了八个步骤的临床监管程序,将校长的教学领导过程分为八个阶段。1、建立教师与监管者的关系;2、与教师一起制定计划;3、设计观察策略;4、观察说明;5、分析教学过程;6、设计会议策略;7、举行会议;8、重新规划。在每一个阶段中,如何做与成果从何体现出来这两个问题都是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这一个过程中,校长并不是简单地检查教师的工作进展并提供建议,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循环地与教师合作的过程。在所有的阶段中,校长与教师一起规划、呈一体化地分析并提炼教学各环节的工作所得出的经验及教训。
Connie L. Fulmer在其2006年对校长教学领导的一个实验研究教学领导工作试点中就运用了以上所述的Congan’s(1987)的八步骤临床监管程序。实验中,教学领导者的教学领导工作取得了成功,顺利地成为了教学领导者。研究结果发现,研究中的很多地区及学校普遍对过去和现在的监管/评估程序有着消极的认识与理解,必须去深入地研究查找这种消极认识与理解的原因,以能减少或是消除这种消极的认识与理解。但是他们同时也发现,想要积极地除去这种对评估的消极文化,仅改变文化是不够的。教师们需要去真正地投入到针对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实践中去,而不是将评判活动集中在教学行为上。其次,教学领导角色对学校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希望校长能够协助他们改进教学,因此,作为教学领导型的校长需要获得更多的关于教学的知识以及学习着去支持教师的工作,而校长所采取的不同工具、策略和教学干预将会影响教师的想法及行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面对不同的对象教学领导者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领导策略。[2]
(二)校长教学管理等级量表的借鉴
Robert J. O’Donnell和George P. White(2005)在其研究中,通过参考P. Hallinger(1987)所制定的校长教学管理等级量表,将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分为保护教学时间、保持高能见度、向教师提供激励、促进专业发展、激励学生学习、构建学校目标、传达学校目标七个维度。其研究主要从以下各具体操作进行。
1、保护教学时间。即校长要在教学领导过程中限制教学的中断,保护教学时间的完整;向迟到及旷课的学生做思想工作;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技巧及理念;限制将教学时间用于辅助课程的及课程以外的活动等。
2、保持高能见度。即校长要常与师生做非正式谈话;在教室中与师生讨论学校问题;参加辅助课程和课外活动;当教师迟到或不方便时可以补位,以保证课堂;教导学生或向班级提供直接指导。
3、向教师提供激励。即校长要以专业成长机会和专业认可为报酬来奖励教师特别的努力;私下里称赞教师的努力;公开认可教师的优秀表现;用分享积极的值得记忆的东西并将其记入个人档案的方法来强化教师的优异表现。
4、促进专业发展。即校长要支持教师使用从在职活动中所学的教学技巧;参加或领导以教学为基础的在职活动;发展与学校传统学究目标一致的专业发展活动;确保将教师进行分享从在职活动中所得到信息的时间包括在全校的教学议程之内;让所有专业员工参加最重要的在职活动。
5、激励学生学习。即校长坚持在集会上或公告给予那些有学习成就或被评为良好公民的学生以荣誉;与那些有显著进步或有优秀学习成就的学生会面;为这些学生提供正式奖励,包括在校长时事通讯中记载,并与其家长沟通;支持教师在课堂上认可或奖励学生的良好表现或贡献。
6、在构建学校目标上,校长要坚持每年都发展集中于学校范围的一系列目标;而在目标发展期间,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来获得员工的投入;在发展学习目标时坚持以学生成绩为参照;保证教师能够轻易地理解目标;发展那些集中于教师对学生进步的责任的目标。
7、在构建学校目标后,传达学校目标。校长要多在全体会议上与员工谈论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效地将学校使命传达给所有团体成员;当与教师一起做有关课程决策时要参照学校的教育目标;当在集会上或班级讨论中与学生会面时要不时言及学校的教育目标;通过在全校展示学校的教育目标来强调学习进步。
这一研究设计中的操作性较强,可以对改进校长教学领导行为提供很好的指导。关于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研究,笔者认为,国内的研究者可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学习其研究方法及优势,以对校长的教学领导研究做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森,张涛.教学领导的内涵、功能及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85-90.
[2]Connie L.Fulmer.Becoming Instructional Leaders:Lessons Learned from Instruction Leadership Work Samples[J].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Volume 18,Fall 2006:109-172.
[3]陈如平.校长教学领导:提高学校效能和促进学校变革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30-32.
[4]赵鑫,李森.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J].网络科技时代,2007,(15):14-17.
[5]张来春.从传统教学管理向教学领导转型[J].中小学管理,2005,(2):34-35.
[6]柴胜福,张来春.中学校长教学领导现状的讨论与分析[J].今日教育,2008,(2):37-38.
关键词:教学领导;策略借鉴;八步骤临床监管程序;校长教学管理等级量表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13-02
一、教学领导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领导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对有效学校的研究,他们认为校长强有力的教学领导对于提高学校效能和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接下来的20多年,相续有关于教学领导的文章发表,教学领导逐渐成为学校领导研究热点。在最初出现教学领导力这个概念时,实践者们及学术界中都引起了的惊恐。实际上,教育领导力的研究者们及学校行政人员们最初拒绝了教学领导的想法是因为认为它只是变革型领导、可信任型领导、质量型领导、创新型领导和情境领导等领导设计师类型的长长名单的最新词条,或认为它是一个他们没有时间去做或是明显是老师的管辖范围的想法或活动。在后来的研究中,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教学领导并不存在,因如没有关于它的较权威的行为特征列单;(二)教学领导是存在且必要的。[2]在最近流行的责任与标准风潮中,教学领导力成为了校长职前及专业发展的前沿与中心(Leithwood,2001,etc),与校长教学领导相关的研究逐步发展。后期,大批关于教学领导的实证研究出现,如校长教学领导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及校长教学领导与学生成绩的相关分析等。
二、国内校长教学领导研究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校长教学领导的研究,也于近年逐步得到深入关注。陈如平博士提出,可以通过确立校长的教学领导理念、转变校长的领导角色和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来实施推进校长的教学领导。[3]李森教授对教学领导的内涵、功能及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从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教学领导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教学领导的内涵,认为教学领导有着协统、促进、支持的功能,并进一步提出了改进教学领导行为的策略。[1]同时,他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行为更加值得重视。[4]张来春校长也从教学领导与传统教学管理的区别研究中分析教学的领导的内涵,并对教学领导的主要任务及其认识误区进行了研究。[5]今年,他又与柴胜福一同对我国中学校长教学领导现状进行了调查讨论,并对实施教学领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6]李森教授的学生赵毅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我国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理念做了较为概括的分析并从目标领导、主体领导、内容领导、教研领导、方法领导、环境领导、过程领导、评价领导等八个角度来分析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策略。
在上海市金山区举行了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学领导力建设”为主题的2007长三角高中名校长论坛中,众多学者共同探讨了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有效地体现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但从总体上来看,国内的这些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上来分析校长的教学领导,如从校长教学领导的内涵、功能、任务上来研究,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的策略,而较少进行实证性研究。在内涵的研究上,国内众研究者都是从分析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教学领导与教学管理、教学领导与教育督导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分析教学领导的内涵,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所得的研究结果自然有些单薄,不能为广大受众提供一个对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比较全面、体系化的理解平台。而对于策略方面的研究则多为比较抽象的策略方法,并不能具体地为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起到很好地指导作用。
三、我国校长的教学领导现状
所谓教学领导,是指领导者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系统,通过引导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管理课程与教学、视导评鉴教学等手段,激励和协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等领导行为,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动态过程。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学习气氛(Robert J. O’Donnell and George P. White, 2005)。校长积极的教学领导行为能够激励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习的学习成效,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经张来春校长与柴胜福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校长教学领导的实际运作中,校长的教学领导具体作为相当地广泛而多元,如:巡教与观课;查看教师作业批改情况,了解学生考试成绩;树立教师榜样,提出较高期望;私下与教师讨论有关教学的问题;提供外出研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进修、研究;提供较佳的物质环境与设备;接受教师建议,善用教师专长,保护教学时间,等等。但调查也显示,校长的间接教学领导执行较好,而直接执行较差。与教师教学间接相关的工作,如提供支持的教学环境、处理不胜任教师的人事问题等,校长做得比较好;而与教师教学直接相关的工作,如视导与评价教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等,相对而言校长的表现明显较差。再者,这些具体作为都带有“单向式”、“传统式”、“阶层式”的特点。校长在执行教学领导任务时,阐述以及与教师的沟通不多,教师不一定了解校长的意图;以巡视教学区或“重点式”进入教室观课为主;以一校之长、最高行政权威的身份巡视教学。此外,调查还发现,目前校长实施教学领导所遭遇的主要困难首先是办学经费短缺,其次是缺少时间,再次是缺乏上级支持、缺乏学校教师配合、缺乏教学领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6]
面对上述困难,校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保证教学领导行为的有效实施呢?国外在这一方面早有比较深刻细致的实证研究。
四、国外校长教学领导策略借鉴
(一)八步骤临床监管程序的借鉴 Cogan’s(1987)在反思了各周期临床管理阶段报告后设计编制了八个步骤的临床监管程序,将校长的教学领导过程分为八个阶段。1、建立教师与监管者的关系;2、与教师一起制定计划;3、设计观察策略;4、观察说明;5、分析教学过程;6、设计会议策略;7、举行会议;8、重新规划。在每一个阶段中,如何做与成果从何体现出来这两个问题都是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这一个过程中,校长并不是简单地检查教师的工作进展并提供建议,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循环地与教师合作的过程。在所有的阶段中,校长与教师一起规划、呈一体化地分析并提炼教学各环节的工作所得出的经验及教训。
Connie L. Fulmer在其2006年对校长教学领导的一个实验研究教学领导工作试点中就运用了以上所述的Congan’s(1987)的八步骤临床监管程序。实验中,教学领导者的教学领导工作取得了成功,顺利地成为了教学领导者。研究结果发现,研究中的很多地区及学校普遍对过去和现在的监管/评估程序有着消极的认识与理解,必须去深入地研究查找这种消极认识与理解的原因,以能减少或是消除这种消极的认识与理解。但是他们同时也发现,想要积极地除去这种对评估的消极文化,仅改变文化是不够的。教师们需要去真正地投入到针对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实践中去,而不是将评判活动集中在教学行为上。其次,教学领导角色对学校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希望校长能够协助他们改进教学,因此,作为教学领导型的校长需要获得更多的关于教学的知识以及学习着去支持教师的工作,而校长所采取的不同工具、策略和教学干预将会影响教师的想法及行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面对不同的对象教学领导者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领导策略。[2]
(二)校长教学管理等级量表的借鉴
Robert J. O’Donnell和George P. White(2005)在其研究中,通过参考P. Hallinger(1987)所制定的校长教学管理等级量表,将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分为保护教学时间、保持高能见度、向教师提供激励、促进专业发展、激励学生学习、构建学校目标、传达学校目标七个维度。其研究主要从以下各具体操作进行。
1、保护教学时间。即校长要在教学领导过程中限制教学的中断,保护教学时间的完整;向迟到及旷课的学生做思想工作;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技巧及理念;限制将教学时间用于辅助课程的及课程以外的活动等。
2、保持高能见度。即校长要常与师生做非正式谈话;在教室中与师生讨论学校问题;参加辅助课程和课外活动;当教师迟到或不方便时可以补位,以保证课堂;教导学生或向班级提供直接指导。
3、向教师提供激励。即校长要以专业成长机会和专业认可为报酬来奖励教师特别的努力;私下里称赞教师的努力;公开认可教师的优秀表现;用分享积极的值得记忆的东西并将其记入个人档案的方法来强化教师的优异表现。
4、促进专业发展。即校长要支持教师使用从在职活动中所学的教学技巧;参加或领导以教学为基础的在职活动;发展与学校传统学究目标一致的专业发展活动;确保将教师进行分享从在职活动中所得到信息的时间包括在全校的教学议程之内;让所有专业员工参加最重要的在职活动。
5、激励学生学习。即校长坚持在集会上或公告给予那些有学习成就或被评为良好公民的学生以荣誉;与那些有显著进步或有优秀学习成就的学生会面;为这些学生提供正式奖励,包括在校长时事通讯中记载,并与其家长沟通;支持教师在课堂上认可或奖励学生的良好表现或贡献。
6、在构建学校目标上,校长要坚持每年都发展集中于学校范围的一系列目标;而在目标发展期间,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来获得员工的投入;在发展学习目标时坚持以学生成绩为参照;保证教师能够轻易地理解目标;发展那些集中于教师对学生进步的责任的目标。
7、在构建学校目标后,传达学校目标。校长要多在全体会议上与员工谈论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效地将学校使命传达给所有团体成员;当与教师一起做有关课程决策时要参照学校的教育目标;当在集会上或班级讨论中与学生会面时要不时言及学校的教育目标;通过在全校展示学校的教育目标来强调学习进步。
这一研究设计中的操作性较强,可以对改进校长教学领导行为提供很好的指导。关于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研究,笔者认为,国内的研究者可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学习其研究方法及优势,以对校长的教学领导研究做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森,张涛.教学领导的内涵、功能及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85-90.
[2]Connie L.Fulmer.Becoming Instructional Leaders:Lessons Learned from Instruction Leadership Work Samples[J].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Volume 18,Fall 2006:109-172.
[3]陈如平.校长教学领导:提高学校效能和促进学校变革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30-32.
[4]赵鑫,李森.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J].网络科技时代,2007,(15):14-17.
[5]张来春.从传统教学管理向教学领导转型[J].中小学管理,2005,(2):34-35.
[6]柴胜福,张来春.中学校长教学领导现状的讨论与分析[J].今日教育,2008,(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