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偏激的为人处世的言行和性格和他大量的离奇怪异的作品都引起诸多争议,但不能否认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富有震撼力的作品,永远闪耀着天才的灵光,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
[关键词]达利 超现实主义 个性 想象力 创造力
笔者对达利的研究在此之前并不多,近日,无意中在图书馆翻到关于达利的一本书,细细看后,发现很有意思,遂继续查找有关达利更多的报道和书籍,细细品味,颇有心得,也有了一种要写写达利的冲动,遂得此文。
品味达利其人
达利,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是西班牙在国际上最有影响也是最有争议的艺术家之一。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东北部加泰隆尼亚省的小城菲格拉斯,达利从小热爱绘画,并对生活周围异常的、新奇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
他多动好动、充满自信和幽默、喜欢我行我素、喜欢张扬、崇尚自由、敢于挑战教条与权威的性格在念大学时得到更大的延续:学院传统的教学无法传授给他渴望学习的东西,1923年,达利被圣弗南多美术学院开除了一年,这是由于任命了一位新的美术教授引起的,达利被指责为煽动学生闹事以反对这位平庸的艺术家。1926年又被圣弗南多学院永久开除。但是,达利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热情、对自己张扬性格的收敛。达利说过:“超现实主义就是我”,可见他的灵魂深处即骨子里就是超现实的。他是这么想、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总是拒绝别人加给他的任何既定逻辑和思维方式,达利的逻辑就是反逻辑,反逻辑即逻辑。在《达利谈话录》中,当他被问到:“如果你不得不烧掉你的所有绘画,而只留下一件,那该是哪一件呢?”达利回答:“一件也不烧。”可以这样说,达利是深得超现实主义的要领与精髓的,在这一点上,无人能与之匹敌,他将超现实主义运动推向了极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与其说超现实主义成全了达利,毋宁说是达利发展完善了超现实主义。
达利在生活中本身就是一个十足的超现实主义者,在家乡菲格拉斯,达利宁愿花许多时间去发展他那天然的表现癖而不愿去迎合教条与权威获取高分数。青春期的时候,他以纨绔子弟加艺术家的表征来增进想象力:奇装异服、连鬓胡子、用胶水来固定须发、手拿一支带头的手杖……他的自我推销和自我炒作可谓与生俱来,登峰造极,标新立异甚至是哗众取宠之后受到关注正是他所追求和要达到的目的。他的恶作剧总是成为报纸的花边新闻。达利说:“我习惯颠倒看报纸,我欣赏新闻,也参与”;达利曾亲率众人抬着长达25米的巨型面包在街上游行;在伦敦,他应邀去作演讲,却身穿潜水衣出现在讲台上,观众目瞪口呆,而他自己差一点被闷死;他去游泳池游泳,却牵着两只猎豹,使在场的人们吓得惊叫不止,躲闪不迭;在电视里,人们看到他扮鬼脸依次躺卧在巴黎、米兰、纽约、里斯本等市中心的闹市区;走到生命垂危之际,他还保持着他那好出风头的天性:他让电视台在其病房安装全套录像设备,他要向全世界直播他走向死亡的实况。可以说,达利是个不折不扣的疯狂的行为艺术大师。达利自己的话为此做了极为精确的注脚,他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抛出了达利式的豪言:“我与疯子的惟一不同之处在于我没疯”。可见,他是在“没疯”地表现“疯”。
耐人寻味的是,在生活上,张扬、卖弄、癫狂多变的达利,在艺术上充满激情与执着,在爱情方面他又是一个忠贞不二的挚爱妻子的经典,“他用自己的人生挑战世间的束缚,并用不懈的努力证实自己的天才;他用轻蔑和戏谑的态度面对世人装扮自己,却又以无限的深情挚爱着妻子加拉”。达利在爱情生活上却绝对是个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妻子的“忠实的爱情守护者”。尽管有人戏称,诸如毕加索这样的许多艺术家,一生都有许多女人,而达利这样的一个花花公子居然一生只有一个女人,这也是因为达利天生喜欢恶作剧的性情使然、反逻辑性格使然。关于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有多大,这也只有老天知道了。谁让这事是发生在达利身上呢?
1929年是达利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他在这年邂逅了终生支持他创作、后来成为他妻子与经纪人的加拉。达利遇到加拉时,她已是有夫之妇,但一见钟情的他们还是深深相爱了,即使以被父亲断绝父子关系驱逐出家门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加拉是一位完美的艺术家伴侣,从和达利结合的时候起,她不仅给予达利以母亲和恋人的温情,同时包容达利怪癖矛盾的性情,因此,达利也终生对她倍加赞美,他曾宣称:“加拉带给我无限的喜悦和征服世界的原动力,对我来说,她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除了画布上的创作,达利同时设计服装、宝石、舞台,参与戏剧、文学的创作和电影拍摄。造就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画家的便是他的妻子。加拉给达利疯狂的生活以秩序,还随时充当达利最忠实的模特,达利的绘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加拉的形象,加拉还作为他的经纪人和保护神为他经营事业。达利也认为他的作品中有加拉一半的功劳,因此,不知从何时起达利的作品开始署名为“达利-加拉”,没有加拉的达利,实在让人无法想象。1982年,相伴50多年的妻子加拉病逝,达利为亡妻盖了一座举世罕有的墓地:他用地下通道将加拉与自己的墓地连在一起。
品味达利其艺术
20世纪的西班牙难免让我们同时想起毕加索和米罗,当然还有本文的主人公达利,在西班牙的艺术殿堂里,正是他们共同为西班牙乃至地中海文明谱写了一段时期的华彩乐章,他们都是现代和经典的典范。而达利和他们又是决然不同的,作为一位早具天赋的艺术家,(6岁的达利就开始绘画家乡卡达盖斯港的风景;14岁时即参加菲格拉斯地方艺术家的画展,达利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天才。)达利不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创作媒体中。他的作品,历经了早期的印象派,作为过渡的超现实主义,直到最后经典时期这一变迁过程,证实了达利不愧是一位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艺术家。他一生都对新事物和新题材感兴趣,还在读大学期间,“当达利的大多数同学还沉浸在对印象派的学习和迷醉时,他已经早就熟悉并超越在前,他的关注已经转向以后印象主义和野兽派为重心。所以在校期间的达利的作品,总显得与其他同学有某种距离”,“他取各种所需只是一瞬。他观察和研究其他艺术家的方法,从中取得借鉴。但这从没有占有他超过几个星期”,“他充满了惊人的创造力以及戏剧幽默感,超现实主义主要应该归功于他的想象。”勤奋的达利几乎在所有的艺术载体上工作,他一生都在忙于绘画(油画、素描、水彩画、版画、插图等),雕塑,设计(服装、舞台、珠宝、家具、装置等),创办刊物和写作,演讲,写剧本拍电影,搞行为艺术……所有这些,我觉得最有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绘画和雕塑,下面主要谈谈其油画画和雕塑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达利着迷于19世纪一些精描细绘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而20世纪20年代初意大利“形而上画派”主将基里柯(Chirico)和卡拉(Carlo)在写实中探究形而上和超现实的画风,对达利启发颇大,使他一生拒绝接纳抽象艺术。受弗洛伊德潜意识、梦幻学说的启发,他注重超现实主义中受激情引发的灵感性创作方法,达利创造了一种荒诞的、怪异的画风,他把自己的创作过程称之为“偏执狂的批判方式”。他主张“艺术源自于幻想”,主张绘画不应受理性的任何控制,而应成为纯粹激奋状态下的产物。因此,他在作画时常常陷入疯狂的状态。而正是这种疯狂,使他激发出最不可思议的幻觉,从而形成他的创作风貌。
1927年初之前,他的作品还显露出受各种流派影响的痕迹,如《艾尔拉内的浴者》,画面记录了人们在达利家前面的艾尔拉内海滨自由游泳和在沙滩上嬉戏的场景,达利采用省略铅笔起稿而直接着色的方式,它记录了场景的气氛后将此画完成于画室,画中的着色风格显示他受到新印象派画家修拉的影响。与此画风格相似的还有《父亲的肖像》、《有着拉斐尔颈部的自画像》、《卡达盖斯的海港》等,其余如《裸体》、《吉它、柠檬和两只苏打瓶》,《立体派自画像》,《窗边》等作品都分别带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原始主义、立体主义的痕迹。
20年代中期崛起的超现实主义思潮仿佛是上天特意为他安排好了似的,达利如鱼得水,获得了飞速发展的环境和土壤。他积极投入到超现实主义运动中并于1930年正式成为该团体的成员。这一时期达利的梦幻艺术题材总是离不开梦幻中童年的种种记忆,和各种偏执幻想的潜意识形象。他描绘梦境并往往用怪诞离奇的表达方式来诠释他的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把某些在人的记忆中的物象软化、扭曲、变形或割裂和非理性的拼凑。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记忆的永恒》,画面以平静得可怕的风景为衬托,停留着几只如同在阳光下被溶化了的软瘫得象蜡一样的钟表,它们被挂在树枝上,落在不知名的方形体积上,搭在柔软的头形物上,令人惊疑,感觉莫名状。中间那个柔软的头产生于冥想,在家乡海滩边的克雷乌斯角,达利曾经看见过一块岩礁,形状非常象这个头。柔软的钟表达了达利与时间之间的狂热关系,以及他对时间的制约性和时间对记忆固有的重要性的理解。达利说:“时间是在空间中流动的,时间的本质是它的实体柔韧化和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达利检验人们观察时间的速度,它不仅仅是用于科学精确度上的,而是取决于人们观察它时的感受。当我们做一件愉快的工作时,时间似乎在飞,而当我们感到乏味的时候,时间是滞留的。但达利的表不能完全的把时间留住,时间流失的速度要靠我们每个人自己把握。时间变慢和它的非理性因素是达利想要告诉我们的。在《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书中,他指出:“机械从来就是我个人的仇敌;至于钟表,它们注定要消亡或根本不存在”。他又以偏执狂的批判方式就软钟解释说“坚硬或柔软,这有什么不同!只要它们能正确地指示时间就行了。”在他的超现实主义过渡时期,除了以软表为题材的《软钟》、《三角形的钟》还有许多其它梦幻题材的作品,如《米勒的晚钟》系列、《欲望的幽灵》、《燃烧中的长颈鹿》等。
三四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和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创作题材主要转入战争题材、原子物理题材和宗教题材等内容。西班牙内战、二战原子弹的使用以及宗教题材的古典主义绘画等为达利这些题材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创造资源。其中最著名的战争题材作品《西班牙内战的预感》是大家都熟悉的,画面上一个巨人的肢体被四分五裂,内脏般的东西扔得到处都是,脸上表情狰狞恐怖而又极端痛苦。这张画是为西班牙内战所作,其实也可以代表一切战争对人类的破坏。达利自己说“……在这幅画里,我画了一个畸形赘疣的巨大人体,突然在自动绞杀的谵妄中相互撕裂臂膀和大腿,……被一种自恋的和生物的灾变毁灭的疯狂肉体……那个错位的,患了麻风病一般丑陋的身躯,给我的感觉象战场上的恶毒厮杀,也象战后的遍地狼籍。”其它如《海滨和电话》、《盘上的希特勒》等战争题材的作品也是多以仪器物质为象征来制造战前的紧张政治气氛。
二战过后,达利对核武器惊人的爆发力和威慑力感到震撼,他的兴趣开始转向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创作了许多隐喻表现物体分解过程的作品:《原子丽达》、《拉斐尔风格的头暴裂了》等。同时他也研究和描绘宗教题材的作品,最著名的有油画《利加特港的圣母》、《圣约翰十字架上的基督》和雕塑作品《太空象》、《抽屉人》、《空间维纳斯》等。其中许多作品中的主角形象常常被他进行置换,如《原子丽达》是达利借用希腊神话中斯巴达王迪达雷斯的妻子来描绘自己妻子的神圣——达利把艺术大师达·芬奇和丁托列托所描绘过的艺术题材再次加以创造,他把希腊神话中的丽达与天鹅置换成了加拉与天鹅在一起的画面,他把妻子的地位抬高到了王后的地位,既凸现了他永不枯竭的创意,也反映了他对妻子的无比忠诚于极高赞誉。
达利的雕塑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他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绘画的雕塑版(以前期的一些绘画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如果绘画还没有更好的把他的创意发挥到极致的话,雕塑作品从另一个层面的美让他更痛快淋漓地去展现他过人的想象力和创作才华。
纵观达利的许多著名作品,我们会发现,达利绘画的技法高超,有很深的写实功底,(我想这应该得益于他的勤奋和对古典主义及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偏爱和坚持。这种写实功力和他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合使得他的艺术作品达到了如此完美的境地!)达利作品的细节是很吸引人的。正如我国艺术评论家止庵提到:“他是在用一丝不苟的现实笔法来描绘非现实(比如梦的荒诞),这是关键所在。他的作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保守的可接受传统绘画技巧,时尚的可从中看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影子,浪漫的因欣赏到丰富奇特的想象而满足。总之,群众可以不接受它的内容,却可以接受他的方法,即建立在古典绘画手法基础之上,又超过一切传统的、完美的、完善的技巧。”
以上是本人就达利的一些人生趣事和在艺术方面的部分成就的一些看法,对大名鼎鼎的达利来说,这区区几千字是不足以概括他的神奇一生的。赞誉和肯定他的人也许远不如诋毁否定他的人多,不能否认,在我们这个一贯讲求精于管理、纪律严明,讲究大局观和儒雅谦逊的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国度,达利以上种种超乎常理的举动和许多传统的中国人的观念做法是格格不入的,是遭人嫌弃和制止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在教育领域,不少人就是以这种思想和行为作为反面教材来展开教育的。所以达利的这种种做法和观点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做人上都是值得商榷的。然而,如果从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培养创新意识,从鼓励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达利的这种敢于怀疑、否定教条和权威、敢于自我肯定和自我表现的精神又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所崇尚和肯定的。当然,我们也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达利,既不应该全盘否定达利,也不能因为达利是个有成就有影响的名人就对他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趋之若鹜,而应该用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有选择的学习达利的优点。比如学习他充满自信、敢于大胆表现自己和敢于怀疑教条和权威的精神;学习他勤奋钻研各种艺术派别和理论、尝试各种表现风格、充满激情而又踏实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作风。我们今天的许多年轻人缺少的也正是他这种精神和态度。
总之,达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偏激的为人处世的言行和性格以及他大量的离奇怪异的作品都引起诸多争议,他的一生伴随着两种人性的交织,一方面,在绘画创作上他采用了最严谨的古典主义技法,一生不停地创作、探索与他作品思虑周密的构图和精雕细凿的画面刻画,充分说明了达利是一个勤奋的艺术家,也是一个创作态度非常严肃的艺术家;而在生活的另一方面,他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极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块醒目的招牌。他充满矛盾的性格和在生活或在艺术上的种种令人瞠目的举动迎来的既有人们的谩骂讥讽,也有惊叹恭维,还有冷眼静观。这一切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往日的浮云,只有他一生创作的不朽艺术,永远闪耀着天才的灵光,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无尽的回味。
注释:
①、②刘燕编著《达利画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③、④《达利谈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参考文献:
[1]达利等著,杨志麟等译《达利谈话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达利等著,杨志麟等译《达利谈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达利自传》[西]萨尔瓦多·达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4]《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27日版。
[5]《光明日报》2000年6月21日版。
[6]《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7日、19日版。
[关键词]达利 超现实主义 个性 想象力 创造力
笔者对达利的研究在此之前并不多,近日,无意中在图书馆翻到关于达利的一本书,细细看后,发现很有意思,遂继续查找有关达利更多的报道和书籍,细细品味,颇有心得,也有了一种要写写达利的冲动,遂得此文。
品味达利其人
达利,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是西班牙在国际上最有影响也是最有争议的艺术家之一。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东北部加泰隆尼亚省的小城菲格拉斯,达利从小热爱绘画,并对生活周围异常的、新奇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
他多动好动、充满自信和幽默、喜欢我行我素、喜欢张扬、崇尚自由、敢于挑战教条与权威的性格在念大学时得到更大的延续:学院传统的教学无法传授给他渴望学习的东西,1923年,达利被圣弗南多美术学院开除了一年,这是由于任命了一位新的美术教授引起的,达利被指责为煽动学生闹事以反对这位平庸的艺术家。1926年又被圣弗南多学院永久开除。但是,达利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热情、对自己张扬性格的收敛。达利说过:“超现实主义就是我”,可见他的灵魂深处即骨子里就是超现实的。他是这么想、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总是拒绝别人加给他的任何既定逻辑和思维方式,达利的逻辑就是反逻辑,反逻辑即逻辑。在《达利谈话录》中,当他被问到:“如果你不得不烧掉你的所有绘画,而只留下一件,那该是哪一件呢?”达利回答:“一件也不烧。”可以这样说,达利是深得超现实主义的要领与精髓的,在这一点上,无人能与之匹敌,他将超现实主义运动推向了极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与其说超现实主义成全了达利,毋宁说是达利发展完善了超现实主义。
达利在生活中本身就是一个十足的超现实主义者,在家乡菲格拉斯,达利宁愿花许多时间去发展他那天然的表现癖而不愿去迎合教条与权威获取高分数。青春期的时候,他以纨绔子弟加艺术家的表征来增进想象力:奇装异服、连鬓胡子、用胶水来固定须发、手拿一支带头的手杖……他的自我推销和自我炒作可谓与生俱来,登峰造极,标新立异甚至是哗众取宠之后受到关注正是他所追求和要达到的目的。他的恶作剧总是成为报纸的花边新闻。达利说:“我习惯颠倒看报纸,我欣赏新闻,也参与”;达利曾亲率众人抬着长达25米的巨型面包在街上游行;在伦敦,他应邀去作演讲,却身穿潜水衣出现在讲台上,观众目瞪口呆,而他自己差一点被闷死;他去游泳池游泳,却牵着两只猎豹,使在场的人们吓得惊叫不止,躲闪不迭;在电视里,人们看到他扮鬼脸依次躺卧在巴黎、米兰、纽约、里斯本等市中心的闹市区;走到生命垂危之际,他还保持着他那好出风头的天性:他让电视台在其病房安装全套录像设备,他要向全世界直播他走向死亡的实况。可以说,达利是个不折不扣的疯狂的行为艺术大师。达利自己的话为此做了极为精确的注脚,他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抛出了达利式的豪言:“我与疯子的惟一不同之处在于我没疯”。可见,他是在“没疯”地表现“疯”。
耐人寻味的是,在生活上,张扬、卖弄、癫狂多变的达利,在艺术上充满激情与执着,在爱情方面他又是一个忠贞不二的挚爱妻子的经典,“他用自己的人生挑战世间的束缚,并用不懈的努力证实自己的天才;他用轻蔑和戏谑的态度面对世人装扮自己,却又以无限的深情挚爱着妻子加拉”。达利在爱情生活上却绝对是个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妻子的“忠实的爱情守护者”。尽管有人戏称,诸如毕加索这样的许多艺术家,一生都有许多女人,而达利这样的一个花花公子居然一生只有一个女人,这也是因为达利天生喜欢恶作剧的性情使然、反逻辑性格使然。关于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有多大,这也只有老天知道了。谁让这事是发生在达利身上呢?
1929年是达利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他在这年邂逅了终生支持他创作、后来成为他妻子与经纪人的加拉。达利遇到加拉时,她已是有夫之妇,但一见钟情的他们还是深深相爱了,即使以被父亲断绝父子关系驱逐出家门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加拉是一位完美的艺术家伴侣,从和达利结合的时候起,她不仅给予达利以母亲和恋人的温情,同时包容达利怪癖矛盾的性情,因此,达利也终生对她倍加赞美,他曾宣称:“加拉带给我无限的喜悦和征服世界的原动力,对我来说,她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除了画布上的创作,达利同时设计服装、宝石、舞台,参与戏剧、文学的创作和电影拍摄。造就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画家的便是他的妻子。加拉给达利疯狂的生活以秩序,还随时充当达利最忠实的模特,达利的绘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加拉的形象,加拉还作为他的经纪人和保护神为他经营事业。达利也认为他的作品中有加拉一半的功劳,因此,不知从何时起达利的作品开始署名为“达利-加拉”,没有加拉的达利,实在让人无法想象。1982年,相伴50多年的妻子加拉病逝,达利为亡妻盖了一座举世罕有的墓地:他用地下通道将加拉与自己的墓地连在一起。
品味达利其艺术
20世纪的西班牙难免让我们同时想起毕加索和米罗,当然还有本文的主人公达利,在西班牙的艺术殿堂里,正是他们共同为西班牙乃至地中海文明谱写了一段时期的华彩乐章,他们都是现代和经典的典范。而达利和他们又是决然不同的,作为一位早具天赋的艺术家,(6岁的达利就开始绘画家乡卡达盖斯港的风景;14岁时即参加菲格拉斯地方艺术家的画展,达利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天才。)达利不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创作媒体中。他的作品,历经了早期的印象派,作为过渡的超现实主义,直到最后经典时期这一变迁过程,证实了达利不愧是一位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艺术家。他一生都对新事物和新题材感兴趣,还在读大学期间,“当达利的大多数同学还沉浸在对印象派的学习和迷醉时,他已经早就熟悉并超越在前,他的关注已经转向以后印象主义和野兽派为重心。所以在校期间的达利的作品,总显得与其他同学有某种距离”,“他取各种所需只是一瞬。他观察和研究其他艺术家的方法,从中取得借鉴。但这从没有占有他超过几个星期”,“他充满了惊人的创造力以及戏剧幽默感,超现实主义主要应该归功于他的想象。”勤奋的达利几乎在所有的艺术载体上工作,他一生都在忙于绘画(油画、素描、水彩画、版画、插图等),雕塑,设计(服装、舞台、珠宝、家具、装置等),创办刊物和写作,演讲,写剧本拍电影,搞行为艺术……所有这些,我觉得最有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绘画和雕塑,下面主要谈谈其油画画和雕塑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达利着迷于19世纪一些精描细绘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而20世纪20年代初意大利“形而上画派”主将基里柯(Chirico)和卡拉(Carlo)在写实中探究形而上和超现实的画风,对达利启发颇大,使他一生拒绝接纳抽象艺术。受弗洛伊德潜意识、梦幻学说的启发,他注重超现实主义中受激情引发的灵感性创作方法,达利创造了一种荒诞的、怪异的画风,他把自己的创作过程称之为“偏执狂的批判方式”。他主张“艺术源自于幻想”,主张绘画不应受理性的任何控制,而应成为纯粹激奋状态下的产物。因此,他在作画时常常陷入疯狂的状态。而正是这种疯狂,使他激发出最不可思议的幻觉,从而形成他的创作风貌。
1927年初之前,他的作品还显露出受各种流派影响的痕迹,如《艾尔拉内的浴者》,画面记录了人们在达利家前面的艾尔拉内海滨自由游泳和在沙滩上嬉戏的场景,达利采用省略铅笔起稿而直接着色的方式,它记录了场景的气氛后将此画完成于画室,画中的着色风格显示他受到新印象派画家修拉的影响。与此画风格相似的还有《父亲的肖像》、《有着拉斐尔颈部的自画像》、《卡达盖斯的海港》等,其余如《裸体》、《吉它、柠檬和两只苏打瓶》,《立体派自画像》,《窗边》等作品都分别带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原始主义、立体主义的痕迹。
20年代中期崛起的超现实主义思潮仿佛是上天特意为他安排好了似的,达利如鱼得水,获得了飞速发展的环境和土壤。他积极投入到超现实主义运动中并于1930年正式成为该团体的成员。这一时期达利的梦幻艺术题材总是离不开梦幻中童年的种种记忆,和各种偏执幻想的潜意识形象。他描绘梦境并往往用怪诞离奇的表达方式来诠释他的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把某些在人的记忆中的物象软化、扭曲、变形或割裂和非理性的拼凑。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记忆的永恒》,画面以平静得可怕的风景为衬托,停留着几只如同在阳光下被溶化了的软瘫得象蜡一样的钟表,它们被挂在树枝上,落在不知名的方形体积上,搭在柔软的头形物上,令人惊疑,感觉莫名状。中间那个柔软的头产生于冥想,在家乡海滩边的克雷乌斯角,达利曾经看见过一块岩礁,形状非常象这个头。柔软的钟表达了达利与时间之间的狂热关系,以及他对时间的制约性和时间对记忆固有的重要性的理解。达利说:“时间是在空间中流动的,时间的本质是它的实体柔韧化和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达利检验人们观察时间的速度,它不仅仅是用于科学精确度上的,而是取决于人们观察它时的感受。当我们做一件愉快的工作时,时间似乎在飞,而当我们感到乏味的时候,时间是滞留的。但达利的表不能完全的把时间留住,时间流失的速度要靠我们每个人自己把握。时间变慢和它的非理性因素是达利想要告诉我们的。在《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书中,他指出:“机械从来就是我个人的仇敌;至于钟表,它们注定要消亡或根本不存在”。他又以偏执狂的批判方式就软钟解释说“坚硬或柔软,这有什么不同!只要它们能正确地指示时间就行了。”在他的超现实主义过渡时期,除了以软表为题材的《软钟》、《三角形的钟》还有许多其它梦幻题材的作品,如《米勒的晚钟》系列、《欲望的幽灵》、《燃烧中的长颈鹿》等。
三四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和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创作题材主要转入战争题材、原子物理题材和宗教题材等内容。西班牙内战、二战原子弹的使用以及宗教题材的古典主义绘画等为达利这些题材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创造资源。其中最著名的战争题材作品《西班牙内战的预感》是大家都熟悉的,画面上一个巨人的肢体被四分五裂,内脏般的东西扔得到处都是,脸上表情狰狞恐怖而又极端痛苦。这张画是为西班牙内战所作,其实也可以代表一切战争对人类的破坏。达利自己说“……在这幅画里,我画了一个畸形赘疣的巨大人体,突然在自动绞杀的谵妄中相互撕裂臂膀和大腿,……被一种自恋的和生物的灾变毁灭的疯狂肉体……那个错位的,患了麻风病一般丑陋的身躯,给我的感觉象战场上的恶毒厮杀,也象战后的遍地狼籍。”其它如《海滨和电话》、《盘上的希特勒》等战争题材的作品也是多以仪器物质为象征来制造战前的紧张政治气氛。
二战过后,达利对核武器惊人的爆发力和威慑力感到震撼,他的兴趣开始转向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创作了许多隐喻表现物体分解过程的作品:《原子丽达》、《拉斐尔风格的头暴裂了》等。同时他也研究和描绘宗教题材的作品,最著名的有油画《利加特港的圣母》、《圣约翰十字架上的基督》和雕塑作品《太空象》、《抽屉人》、《空间维纳斯》等。其中许多作品中的主角形象常常被他进行置换,如《原子丽达》是达利借用希腊神话中斯巴达王迪达雷斯的妻子来描绘自己妻子的神圣——达利把艺术大师达·芬奇和丁托列托所描绘过的艺术题材再次加以创造,他把希腊神话中的丽达与天鹅置换成了加拉与天鹅在一起的画面,他把妻子的地位抬高到了王后的地位,既凸现了他永不枯竭的创意,也反映了他对妻子的无比忠诚于极高赞誉。
达利的雕塑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他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绘画的雕塑版(以前期的一些绘画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如果绘画还没有更好的把他的创意发挥到极致的话,雕塑作品从另一个层面的美让他更痛快淋漓地去展现他过人的想象力和创作才华。
纵观达利的许多著名作品,我们会发现,达利绘画的技法高超,有很深的写实功底,(我想这应该得益于他的勤奋和对古典主义及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偏爱和坚持。这种写实功力和他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合使得他的艺术作品达到了如此完美的境地!)达利作品的细节是很吸引人的。正如我国艺术评论家止庵提到:“他是在用一丝不苟的现实笔法来描绘非现实(比如梦的荒诞),这是关键所在。他的作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保守的可接受传统绘画技巧,时尚的可从中看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影子,浪漫的因欣赏到丰富奇特的想象而满足。总之,群众可以不接受它的内容,却可以接受他的方法,即建立在古典绘画手法基础之上,又超过一切传统的、完美的、完善的技巧。”
以上是本人就达利的一些人生趣事和在艺术方面的部分成就的一些看法,对大名鼎鼎的达利来说,这区区几千字是不足以概括他的神奇一生的。赞誉和肯定他的人也许远不如诋毁否定他的人多,不能否认,在我们这个一贯讲求精于管理、纪律严明,讲究大局观和儒雅谦逊的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国度,达利以上种种超乎常理的举动和许多传统的中国人的观念做法是格格不入的,是遭人嫌弃和制止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在教育领域,不少人就是以这种思想和行为作为反面教材来展开教育的。所以达利的这种种做法和观点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做人上都是值得商榷的。然而,如果从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培养创新意识,从鼓励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达利的这种敢于怀疑、否定教条和权威、敢于自我肯定和自我表现的精神又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所崇尚和肯定的。当然,我们也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达利,既不应该全盘否定达利,也不能因为达利是个有成就有影响的名人就对他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趋之若鹜,而应该用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有选择的学习达利的优点。比如学习他充满自信、敢于大胆表现自己和敢于怀疑教条和权威的精神;学习他勤奋钻研各种艺术派别和理论、尝试各种表现风格、充满激情而又踏实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作风。我们今天的许多年轻人缺少的也正是他这种精神和态度。
总之,达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偏激的为人处世的言行和性格以及他大量的离奇怪异的作品都引起诸多争议,他的一生伴随着两种人性的交织,一方面,在绘画创作上他采用了最严谨的古典主义技法,一生不停地创作、探索与他作品思虑周密的构图和精雕细凿的画面刻画,充分说明了达利是一个勤奋的艺术家,也是一个创作态度非常严肃的艺术家;而在生活的另一方面,他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极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块醒目的招牌。他充满矛盾的性格和在生活或在艺术上的种种令人瞠目的举动迎来的既有人们的谩骂讥讽,也有惊叹恭维,还有冷眼静观。这一切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往日的浮云,只有他一生创作的不朽艺术,永远闪耀着天才的灵光,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无尽的回味。
注释:
①、②刘燕编著《达利画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③、④《达利谈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参考文献:
[1]达利等著,杨志麟等译《达利谈话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达利等著,杨志麟等译《达利谈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达利自传》[西]萨尔瓦多·达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4]《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27日版。
[5]《光明日报》2000年6月21日版。
[6]《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7日、19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