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图书馆面临三大不足:首先藏书数量不足,大多只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最低标准;其次图书陈旧过时,几乎是捐赠图书且从未剔旧;三是藏书结构不合理,多是试题、解题、题库等辅导类图书,真正的“课外读物”几乎没有。这将成为影响我国农村推广实施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广大农村学校现有图书资源匮乏的现状,是目前改革发展农村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现实问题。
笔者随机抽取环京津地区200所农村初级中学和800所小学作为调查对象,向图书馆教师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收回1821份,回收率为91.05%,其中有效问卷1751份,有效率96.16%。同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农村中小学校图书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图书馆藏书数量及种类达不到国家标准
通过对环京津地区1000所中小学校的调查,在校生共约339287人。中小学共有藏书约3882949册,生均约11.44册。其中,中学200所,在校生136815人,共藏书2307449册,生均16.86册;小学800所,在校生202472人,共藏书1575500册,生均7.78册。教育部规定图书室藏书标准为:小学二类人均15册;中学二类人均25册。除个别学校外,环京津地区农村中小学按照国家二类标准配书要求,中学人均差8.14册,小学人均差7.22册。因此,环京津地区农村中小学藏书数量基本不达标。
教育部对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量标准中规定,报刊种类:初级中学二类60种;小学二类40种。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初级中学二类120种;小学二类80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报刊种类方面,初级中学现有种类校均38种,小学为23种,与教育部规定二类标准分别相差22种和17种。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方面,初级中学现有种类校均87种,小学为52种,与教育部规定二类标准分别相差33种和28种。因此,在图书馆藏书种类上同样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此前,在一项有关农村中小学在校生课外读物来源的调查中,数据显示:49%的课外书籍由家庭购买,32%来自学生之间的互借或书店租借,只有9%的课外书籍来源于学校图书馆(室)。学校图书馆(室)本应该成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学校图书馆(室)图书资源的匮乏,基本处于关闭状态,这与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及其作用的认识程度有直接关系。首先,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图书馆(室)只是为了达标配备的,对图书馆建设不能给予充分的财力保障,导致图书数量和质量不达标;再有,许多农村学校的领导只重视业务教学,盲目地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高升学率,而认识不到图书馆建设对学校综合实力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学生智力开发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即使资金充足,也不会对图书馆建设进行投资,因此,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二、图书馆藏书分类比例不合理
教育部规定图书馆藏书分类共为五大类,其比例分别为:第一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学1.50%,小学2%;第二类:哲学、宗教、中学1.5%,小学2%;第三类:社会科学,中学64%,小学54%;第四类:自然科学总论,中学28%,小学38%;第五类:综合性图书,中学5%,小学4%。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类中小学图书比例分别为15%、17%;第二类为1%、0.1%;第三类为25%、28%;第四类为18%、23%;第五类为3%、2%;第六类(试题、解题、题库)为38%、31.9%。以上数据说明环京津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图书馆藏书分类比例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除了第一类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外,其他基本不达标,并且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藏书以试题、解题、题库为主。
通常,学校每年都应定期采购各种图书,并且在采购中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注意图书的结构与比例。在农村中小学校购置图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购置了大量的教参、试题、解题、题库等资料。此类图书资料虽然能够暂时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并不适合学校的长期发展。从学校、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应多采购文学类、科普类的课外书籍。
三、图书馆新增书刊所需经费不足
2009年环京津地区1000所农村中小学校新增图书50478册,增新书比例为1.3%,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每年新增图书比例不少于藏书标准的1%的要求,但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学校之间不均衡,有42.6%的学校没有新增书刊(不包含公用教参、刊物);二是由于学校原有图书数量基数小,即使表面上形成1.3%的新增图书比例,但实际年增书刊数量(50478册)还是少于国家标准(需增加64574册),并未真正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际标准;三是每年用于购买课外图书的资金有限,致使每年新增书刊的数量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环京津地区农村中小学按国家二类标准配书,被调查的800所小学需新增图书1461580册,每册按13元计算,需资金1900万元,每所学校需要资金约2.4万元;被调查的200所中学需新增1112926册,每册按13元计算,需资金1447万元,每所学校需要资金约7.2万元。总计3347万元。但是,2009年这1000所中小学校用于购买图书的费用共计65.6万元,如此算来需要51年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图书馆藏书量。
在与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访谈中了解到,学校现有的经费不能满足图书馆(室)的建设与发展。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小学校图书资料是“普九”检查验收时由有关上级部门统一配置的,之后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大部分学校没有再添置新的图书资料。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国家禁止学校收取各种学杂费用,原来向学生收取的图书资料费用也被相应取消,而上级部门下拨到农村学校的费用也不包含用于购买图书的专项经费。调查显示,即使《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明确规定学校每年要对图书馆图书进行剔旧更新,且新增比例不少于现有藏书标准的1%,但是由于经费不足等方面原因,实际执行的少之又少。
四、丰富农村中小学校图书资源的设想
1.提高各级领导对图书馆建设的认识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关键在于发展教育,而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各级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就必须重视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要意识到图书馆(室)在基础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就一个学校而言,图书馆(室)、实验室、师资并列为学校三大支柱,而图书馆藏的数量及质量是图书馆的灵魂,是衡量一所学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对此,各级领导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剔旧增新,逐年增加图书数量,并不断丰富图书种类、完善图书结构、优化图书比例、提高馆藏质量,以使其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2.加大对农村学校图书经费的投入
目前我国解决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资源匮乏现状的保障是加大经费的投入,因此,学校领导和有关教育部门必须设立图书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但是面对农村中小学数量多、经费紧张的现实状况,完全依靠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拨款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还必须鼓励、发动社会各行各业和各个阶层集资助教;也可以和市级、县级中小学建立学校图书馆互借、资源共享的关系,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图书质量;另外,有关上级部门为防止图书专项经费的挪用,可以根据教育改革和学生阅读的需要直接为学校购书,这既节约了经费,又丰富了图书种类。总之,农村中小学每年必须保证图书馆(室)一定的购书经费。
3.发动学生自带图书
针对农村中小学图书资源不足的状况,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教室内设立班级图书室,并组织学生自带图书,首先在班内形成图书资源共享。其次定期在年级内形成图书资源交换共享。这样不但可以使所有学生分享更多的课外图书资源。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并且能够进一步缓解学校图书资源紧张匮乏的现状。
4.允许在学校开展图书租赁
图书定价的日益高扬使得图书租赁行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这既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也缓解了购书给读者和学校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学校现有图书资源。因此,学校为了缓解图书资源不足的压力,可以在学校开展商业化的图书租赁,以满足学校现实发展的需要。但是,学校要对商业化的图书租赁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注重图书的质量和结构比例,防止商业行为中出现劣质图书,并避免结构比例单一现象。同时,在收费方面学校要听取双方意见,组织学校、家长、学生、图书租赁方进行交谈,以便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对较低的价格;对于个别困难家庭,学校应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租借量每月免费发放一定次数的借书卡,其费用由学校或图书租赁方承担,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享用丰富的课外图书资源大餐。
参考文献
[1] 刘萍.中小学图书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教学与管理,2003(9).
[2] 黄纯国.农村学校如何有效解决图书资源不足问题.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3).
(责任编辑杨子)
笔者随机抽取环京津地区200所农村初级中学和800所小学作为调查对象,向图书馆教师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收回1821份,回收率为91.05%,其中有效问卷1751份,有效率96.16%。同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农村中小学校图书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图书馆藏书数量及种类达不到国家标准
通过对环京津地区1000所中小学校的调查,在校生共约339287人。中小学共有藏书约3882949册,生均约11.44册。其中,中学200所,在校生136815人,共藏书2307449册,生均16.86册;小学800所,在校生202472人,共藏书1575500册,生均7.78册。教育部规定图书室藏书标准为:小学二类人均15册;中学二类人均25册。除个别学校外,环京津地区农村中小学按照国家二类标准配书要求,中学人均差8.14册,小学人均差7.22册。因此,环京津地区农村中小学藏书数量基本不达标。
教育部对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量标准中规定,报刊种类:初级中学二类60种;小学二类40种。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初级中学二类120种;小学二类80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报刊种类方面,初级中学现有种类校均38种,小学为23种,与教育部规定二类标准分别相差22种和17种。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方面,初级中学现有种类校均87种,小学为52种,与教育部规定二类标准分别相差33种和28种。因此,在图书馆藏书种类上同样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此前,在一项有关农村中小学在校生课外读物来源的调查中,数据显示:49%的课外书籍由家庭购买,32%来自学生之间的互借或书店租借,只有9%的课外书籍来源于学校图书馆(室)。学校图书馆(室)本应该成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学校图书馆(室)图书资源的匮乏,基本处于关闭状态,这与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及其作用的认识程度有直接关系。首先,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图书馆(室)只是为了达标配备的,对图书馆建设不能给予充分的财力保障,导致图书数量和质量不达标;再有,许多农村学校的领导只重视业务教学,盲目地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高升学率,而认识不到图书馆建设对学校综合实力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学生智力开发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即使资金充足,也不会对图书馆建设进行投资,因此,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二、图书馆藏书分类比例不合理
教育部规定图书馆藏书分类共为五大类,其比例分别为:第一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学1.50%,小学2%;第二类:哲学、宗教、中学1.5%,小学2%;第三类:社会科学,中学64%,小学54%;第四类:自然科学总论,中学28%,小学38%;第五类:综合性图书,中学5%,小学4%。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类中小学图书比例分别为15%、17%;第二类为1%、0.1%;第三类为25%、28%;第四类为18%、23%;第五类为3%、2%;第六类(试题、解题、题库)为38%、31.9%。以上数据说明环京津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图书馆藏书分类比例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除了第一类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外,其他基本不达标,并且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藏书以试题、解题、题库为主。
通常,学校每年都应定期采购各种图书,并且在采购中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注意图书的结构与比例。在农村中小学校购置图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购置了大量的教参、试题、解题、题库等资料。此类图书资料虽然能够暂时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并不适合学校的长期发展。从学校、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应多采购文学类、科普类的课外书籍。
三、图书馆新增书刊所需经费不足
2009年环京津地区1000所农村中小学校新增图书50478册,增新书比例为1.3%,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每年新增图书比例不少于藏书标准的1%的要求,但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学校之间不均衡,有42.6%的学校没有新增书刊(不包含公用教参、刊物);二是由于学校原有图书数量基数小,即使表面上形成1.3%的新增图书比例,但实际年增书刊数量(50478册)还是少于国家标准(需增加64574册),并未真正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际标准;三是每年用于购买课外图书的资金有限,致使每年新增书刊的数量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环京津地区农村中小学按国家二类标准配书,被调查的800所小学需新增图书1461580册,每册按13元计算,需资金1900万元,每所学校需要资金约2.4万元;被调查的200所中学需新增1112926册,每册按13元计算,需资金1447万元,每所学校需要资金约7.2万元。总计3347万元。但是,2009年这1000所中小学校用于购买图书的费用共计65.6万元,如此算来需要51年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图书馆藏书量。
在与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访谈中了解到,学校现有的经费不能满足图书馆(室)的建设与发展。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小学校图书资料是“普九”检查验收时由有关上级部门统一配置的,之后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大部分学校没有再添置新的图书资料。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国家禁止学校收取各种学杂费用,原来向学生收取的图书资料费用也被相应取消,而上级部门下拨到农村学校的费用也不包含用于购买图书的专项经费。调查显示,即使《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明确规定学校每年要对图书馆图书进行剔旧更新,且新增比例不少于现有藏书标准的1%,但是由于经费不足等方面原因,实际执行的少之又少。
四、丰富农村中小学校图书资源的设想
1.提高各级领导对图书馆建设的认识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关键在于发展教育,而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各级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就必须重视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要意识到图书馆(室)在基础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就一个学校而言,图书馆(室)、实验室、师资并列为学校三大支柱,而图书馆藏的数量及质量是图书馆的灵魂,是衡量一所学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对此,各级领导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剔旧增新,逐年增加图书数量,并不断丰富图书种类、完善图书结构、优化图书比例、提高馆藏质量,以使其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2.加大对农村学校图书经费的投入
目前我国解决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资源匮乏现状的保障是加大经费的投入,因此,学校领导和有关教育部门必须设立图书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但是面对农村中小学数量多、经费紧张的现实状况,完全依靠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拨款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还必须鼓励、发动社会各行各业和各个阶层集资助教;也可以和市级、县级中小学建立学校图书馆互借、资源共享的关系,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图书质量;另外,有关上级部门为防止图书专项经费的挪用,可以根据教育改革和学生阅读的需要直接为学校购书,这既节约了经费,又丰富了图书种类。总之,农村中小学每年必须保证图书馆(室)一定的购书经费。
3.发动学生自带图书
针对农村中小学图书资源不足的状况,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教室内设立班级图书室,并组织学生自带图书,首先在班内形成图书资源共享。其次定期在年级内形成图书资源交换共享。这样不但可以使所有学生分享更多的课外图书资源。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并且能够进一步缓解学校图书资源紧张匮乏的现状。
4.允许在学校开展图书租赁
图书定价的日益高扬使得图书租赁行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这既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也缓解了购书给读者和学校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学校现有图书资源。因此,学校为了缓解图书资源不足的压力,可以在学校开展商业化的图书租赁,以满足学校现实发展的需要。但是,学校要对商业化的图书租赁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注重图书的质量和结构比例,防止商业行为中出现劣质图书,并避免结构比例单一现象。同时,在收费方面学校要听取双方意见,组织学校、家长、学生、图书租赁方进行交谈,以便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对较低的价格;对于个别困难家庭,学校应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租借量每月免费发放一定次数的借书卡,其费用由学校或图书租赁方承担,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享用丰富的课外图书资源大餐。
参考文献
[1] 刘萍.中小学图书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教学与管理,2003(9).
[2] 黄纯国.农村学校如何有效解决图书资源不足问题.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3).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