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其笔与笑中含泪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平行研究角度来看,法国作家莫泊桑与美国作家欧·亨利虽然生活时代与思想经历都不同,文风却有许多相通点,在创作背景、文字内容、结构艺术、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可比性,本文结合作品,分别从四个角度,试析这两住短篇小说大师在文体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及共通之处。
  关键词:莫泊桑 欧·亨利 短篇小说
  
  法国作家莫泊桑(1850-1893)与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是响誉十九世纪世界文坛的两大短篇小说巨匠。虽然来自不同民族地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作品中却有诸多惊人的相似性:简练生动的语言文字、对弱小人物的满腔同情、精巧灵动的构思布局冷静客观的创作手法,让我们频频感叹,欧·亨利岂不就是“美国的莫泊桑”。正如学界正盛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一平行研究所述,但凡文学、作家、作品“相似”、“类似”、“卓然可比”,都可以相较。因此对两位大师的文风比照,有重要意义。
  莫泊桑走上创作之路,正是法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盛的19世纪后期,但他的创作大多遵从现实主义,在囊括生活的广度、挖掘思想的深度、概括典型的高度上都有极高的水准。因自小受教于福楼拜,“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理念,是他毕生所追随的。他的小说,无论涉及普法战争、农场工人、诺曼底农民还是巴黎小公务员,都保持着冷静客观的现实态度洞悉他们的生死悲欢。《菲菲小姐》里,德国侵略者对法国艺术品肆意疯狂的毁坏,对法国妓女从人格到肉体的侮辱摧残,以至愤怒的拉歇尔突然刺死“菲菲小姐”的瞬间定音,作者都真实而不动声色地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自己的爱憎隐于作品视线之外。他的自描手法、精炼语言、明确表述、几乎不含比喻的句型,让我们看到他坚持的不见作家意图、只见词语本身之美的匠心。而从不具象描绘人物的心理,却让它在人物的言行中自然显露,也是莫泊桑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这使短篇小说更简洁流畅,合乎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外,莫泊桑又是“梅塘集团”的中心成员之一,对左拉的自然主义也有清醒认识,短篇《一个儿子》中的生理学描写就是范例。自然主义扭曲了现实主义,又不失为一种观照现代人心灵的方法。
  美国文学起步较晚,彼时正青春年少,西欧诸国现代主义风行时,欧·亨利的创作正值全美现实主义的鼎盛时期。欧·亨利出身贫寒,受教不多,幼年就遍尝人间疾苦,流浪生涯使他接触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素材,也使他深知世事艰辛。为生计所迫,他对社会既有憎恶又有屈从,有时也迎合小市民趣味而写作。虽然有的作品内容尚浅,但大部分仍是现实主义的杰作。他客观真切的“写实”传统、别具一格的幽默风格,皆从马克,吐温那里得来。在讽刺揶揄、夸张嘲讽的背后,是世态人情的可笑可叹、可怒可悲。作家仿佛从高处俯瞰众生、描摹现实,却能尽相。他的写实,又含带着美式特别的诙谐风趣,将小市民的琐细生活娓娓道出。不同于莫泊桑,欧-亨利的主观情感更为明朗,并不掩饰对自己笔下人物深沉的爱。如《灯火重燃》中,他对于舍豪门而选清贫、终与丹相守真爱的南希,流露了无比的钦佩和赞赏;对卢最后的放声痛哭,也给予了深挚同情。欧·亨利的语言虽质朴明白、不加润饰,却饱含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文字生动传神,常常使用的谐音、双关、俚语,又显弦外之音,耐人品读。
  莫泊桑对资本主义生活种种黑暗面的剖析和鞭挞,笔锋犀利、毫不留情。《羊脂球》的小车厢,十个人,政要、商贾、贵族、修女、破落子弟加上妓女羊脂球。在法军溃败、普军侵城的风雨时局下,上层社会及其附庸都奇妙地进了这小小马车了。这些为已私利的资产者、贵妇甚至以“灵魂的抚慰者”自称的修女们,有意“屈尊”逼善良纯朴的羊脂球就范,达成目的后却轻易地撇弃了她。作者截这一社会横断面,无动于衷却又鲜明深刻地传达了他对人情世态的愤慨!纨绔子弟浮面的放浪伪善和内心的肮脏丑陋在《橄榄园》和《遗嘱》中都有体现。莫泊桑笔下的小人物,多是小公务员、小职员、妓女、下层劳动者,他们大多生活寂寞、孤独、贫乏、苦涩,受约于大人物的威势却又不免有爱慕虚荣、飞黄腾达之心,现实往往给他们沉痛一击,在这里,作者隐匿幕后、直观人性、对他们的平庸、自私、狭隘、势利不吝嘲讽。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误以为于勒发迹时“我”的父母急于与他相认,而得知实情时却避之尤恐不及。这正是被金钱腐蚀的人性的尽致淋漓的展现。同类还有《项链》、《散步》、《骑马》、《勋章到手了》等。但如伊凡·蒲宁所说,莫泊桑是“在自己内心里渴望着全世界幸福的作家。”明里态度越是冷峻严肃,暗处同情越是深挚真诚。他“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文风,发人深省。纵然严酷的现实给了玛蒂尔德项链登台,却成了她的梦魇,这些富人的宝贝却让贫人遭难,莫泊桑怎能不起忧思?
  因微薄的出身和窘迫的家境,欧·亨利也对世情冷暖体察人微,对丑恶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奢侈享乐、金钱至上和冷漠势利,借讽刺之笔加以抨击,在表面祥和承平的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下,直见它的虚假内质。幽默中见哀伤,讽刺中见愤然。如《警察与赞美诗》开头的景色渲染出凄清萧飒之气,这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其实比枯叶都无情,像苏比这样的底层百姓,生活是毫无幸福可言的。但欧·亨利更着意于描画繁华纽约都市中的小市民、办事员、流浪汉,展现他们的患难与共、贫能守志的高尚品格,连“无赖骗子小说”都旨在表现“反面人物”们向善的那面。他尤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万象的作品著称,被誉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他笔下看似轻淡,却淡处见真情,于微言大义外,更有悲悯情怀。《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和杰姆因生计所迫,分别为对方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置办圣诞礼物,但他们的质朴真情远胜过达官贵人的玉食锦衣。《最后一片藤叶》中那位重病在身、贫寒无依的老画家,在风雨之夜出门为病中的少女画出老树上最后一片藤叶,永远不会被刮掉的藤叶,她生命的希望,自己却永远离去了。欧·亨利总是在活泼泼生动诙谐的语调中讲述着令人心酸的故事,从平凡小人物身上发掘人性本来的真善或是扭曲,娓娓道出,意味隽永,饱含“含泪的笑”和“含笑的泪”,又使人感叹怅然。可以说,一生历经坎坷、颠沛流离的他,仍然热爱生活、相信生活,他既是冷静严肃的社会批评家,又是乐天知命的达观幽默者。
  谈到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我们自然想到“欧·亨利结尾”,即意出尘外却又理在其中。这包括两方面,一是结构的明暗重叠,明线掩暗线,在故事进展中始终隐瞒一些环节。保留最重要的秘密,也即对“情节空白”的运用。二是反笔。就是在小说的铺垫中巧设机关,给读者造成错觉,却又“草灰蛇线,伏脉千里”,在结尾处真相大白。这样独特新奇的构思,巧妙安设的情节,缜密精深的笔法,一唱三叹的结局,正是欧-亨利独有的。《麦琪的礼物》可算是代表,德拉卖掉了美丽的长发为杰姆买表链,可杰姆送给德拉的整套发梳,却正是用自己的金表换来的!《警察 与赞美诗》中的流浪汉苏比几经努力,试图人狱过冬都奇迹般地无法实现,当他听到赞美诗时心底的美好情感被唤起,却又莫名地被警察带走,送去了他原本朝思暮想的地方!“蓄势艺术”的娴熟运用,使结尾新高潮的拔起,形成了艺术的持久冲击。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称其为“有意味的形式”。一句“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11顷泻出19世纪纽约社会底层的全影,作者的态度也明见其中:现实冷酷,是美国社会把苏比推向绝望的深渊,毁了一个有理想的正直青年。类似情境,在《爱的付出》、《华而不实》等许多作品中都有完美体现。文末的恍悟,总将全篇思想一举升华,启人深思。
  莫泊桑的设置情节也跌宕起伏。名篇《项链》,仿佛是欧·亨利结尾的再现,文章首尾不凡,结构上点线串联、虚实错杂、明暗相间,在周密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中,层层递进。平凡人家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从偶遇机缘实现上流梦,到失去项链顷刻间跌落现实,本已是双重转折,却不料。她不幸丢失、并耗尽自己十年光阴和全部幻想的项链是假的,这对她那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是多大的讽刺!末旬既道出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的所谓时尚,将境界托起。又使作者的褒贬爱憎沉淀其中。《一个修软座椅的女人》、《珠宝》等也在情节上呈现了这种戏剧般的“陡转”、“惊变”,结局发生意想不到的逆转。而在故事进程中,作者也已巧设机关,便使结局合乎情理、余蕴无限了。
  虽然都追求情节精巧,但他们着眼点不同。欧·亨利追求新奇的巧、“不奇之奇”,即化生活之常为艺术之奇,从都市、城镇、民家的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妙趣横生却又真实可信的情节。而莫泊桑追求自然流畅的巧。他在选材上并不以离奇情节取胜,而善于运用对他题材有益的具有特征性的细节、不露痕迹的转换手法,巧妙布局,以突出表现那些被观察者忽略、却对作品意义重大的情节。
  叙述方式在小说创作中至关重要。欧·亨利和莫泊桑都能充分根据小说的情节内容的需要,在叙述人称和角度上巧作安排,用“全知叙述”(第三人称)或“自传体叙述”(第一人称),将其娓娓道出。
  不同的是,欧·亨利小说的叙述方式较少变化,他的小说以传统讲故事方式进行,无论置身事外的第三人称,还是身处事中的第一人称。一般都由一个人称叙述到底。客观叙述中,他还会时时加些“插入语”,即自己的见解,或在小说的开头或结尾来一段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议论,实际却是别有深意的。如《财神与爱神》结尾提及了执爱之箭、胖胖又淘气的小男孩丘比特,《灯火重燃》以与读者对话的形式开篇。又以愉快的口气引入对两位女主人公的介绍:“六个月过去了,我请求读者诸君与她们见面”。其间,作者一直流露着对受压抑被损害的人们的人文关怀。
  但莫泊桑却破单一叙述的旧路,开创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技巧。他的叙述人称常常有变化。最常用的是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的框架式,这很像《十日谈》,一个特定环境中几人相遇,其中一人讲故事,大家评论。而讲故事的人往往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有时听故事的也被带入故事,一同寻找故事中的人,参与故事。如《一个诺曼底人》中,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当地教堂看守人的故事,又不觉把“我”带到那里,让“我”结识了那个看守,并和他一起亲历故事中的事。《米龙老爹》里的米龙叙述他杀死德国鬼子的场面,人称转换了三次,使读者从不同侧面,看到这个传奇式的农民的朴素的英雄气概。作者的思索也彰显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中。
  因此,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出,这两位生活于19世纪末期的短篇小说大师,艺术里程起终并不一致,思想也并不尽像,但许多创作仍有异曲同工处,富有研究的价值。一位冷静其笔,一位笑中含泪,都在讽刺或批判的背后寄予了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忧。笔法上的出奇相似,也来自对日常生活的细微体察和自我表达习惯。但不论爱憎在文本之外,还是感怀在讽喻之中,两位大师都以对现实人生的坚守和魔法般幻化出精彩结局的笔力。触及人物的灵魂深处,留给我们无尽感思。
  参考文献:
  [1]陈惇,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2]杜鹃,莫泊桑与欧·亨利短篇小说创作手法比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7)
  [3]李辰民,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短篇小说比较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4]汪泽洲,惊人的相似:《警察与赞美诗》和《项链》的结尾,世界文学评论,2007,(1)
  [5]或华,试谈“三度”——莫泊桑短篇小说艺术风格浅探,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2,(2)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让学生感受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鉴于此,本文从抓住文眼,读中品味;潜心会文,推敲揣摩;多元探读,激活思维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剖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
2018年贺岁档影片《红海行动》上映以来票房突破36亿,在国内受到各界热捧,成为一部超“燃”的主旋律影片。更为可喜的是,这部影片在美国成功热映,受到美国观众的热捧与喜爱,实现了“口碑与票房双赢”,这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成功范例,有力佐证了一个强起来的中国充满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综合国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我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
摘 要: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许多专业一样,在新时期面临学生就业的棘手问题,但对外汉语又带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分析了当今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并从对外汉语专业要求的素质内容分析入手,通过一系列实践措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本科专业建设 实践能力 素质教
摘 要: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旅游文化观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该思想一方面重在以旅游主体的主观感受为归宿,另一方面又强调无论乐水还是乐山,都是君子对精神文化的一种追求和享受,只是各人享受的方式与享受到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别。但同时知者乐水和仁者乐山又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兼而有之的旅游思想,已成为我国古代旅游文化较为显著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孔子 旅游文化观 
中国古代画家们普遍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自然”情结。姚最的“心师造化”,是创作源泉上的自然;沈括认为“自然景在天就,不类人为”,是手法上的自然;米芾说“董源平淡天真”,是格调上的自然,倪瓒的“逸笔草草,聊抒胸中之逸气”,是情感的自然;石涛的“我自用我法”是个性的自然……  这种“自然”情结发展的源泉,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画家大多是出自文人士大夫阶级,深受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士大夫们表面上看来是儒家
摘 要: 《搜神记》作为唐前非“有意为”小说的杰出代表,它的成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史传文学作为我国成熟较早的叙事文学,不仅与古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古小说的产生、发展、壮大有深刻影响,也同样对《搜神记》在叙事手法与题材内容上起到不容忽视作用。  关键词: 史传文学 唐前古小说 《搜神记》 影响    《搜神记》是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尽管依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唐前志
摘 要: 秋瑾女侠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改换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她抱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身负为国为民的使命,为妇女争权,争取自由平权,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同时泄露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秋瑾视死如归,艺高而胆大,充满豪侠激情,一生短暂却锋芒毕露,绚烂非常。  关键词: 秋瑾 豪侠 锋芒毕露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九年级的语文专题复习课存在着内容多、知识点杂、耗时长、收效慢的特点,但是教师可以通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巧妙使用多媒体,以及及时、中肯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课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初的兴趣
摘 要: 在当前中学教育实践中,对违纪学生的惩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其实,将合理的惩罚制度及方式运用于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本文通过对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惩罚教育观和惩罚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冷静分析学校教育者的惩罚教育观,并深入思考如何正确地运用惩罚教育。  关键词: 惩罚教育 学校教育 思考    一、惩罚教育  其实每个教师都会有过惩罚学生的经历。2004年,我在A
摘 要: 在“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方面,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和任访秋的《中国新文学渊源》这两本著作都对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作出了界定。本文试图将其同时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来考辨,以期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有更明晰的认识。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源流 晚明说    一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