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群体对联合国改革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群体为例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在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群体对联合国改革态度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学生群体对联合国定位、联合国改革方向以及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等几个问题的基本态度,揭示出学生对联合国未来发展的基本看法。安全问题仍是学生群体关注的焦点,但他们已经突破国家范畴而更多地抱有一种全球价值观,希望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他们认为国家主权是有限和相对的,但国际组织干预人权缺乏民主的基础,因此期待全球化民主的实现。联合国未来需国内权威与国际权威的调和,这只有通过组织内部的制度民主化和代表来源的广泛性来实现。中国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联合国改革进程中。
其他文献
在过去近1/4的世纪里,罗伯特·吉尔平教授无疑是最杰出的国际关系学者之一,他的一些著作如《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等已被翻译成中文并被我国学界广泛研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篇访谈是在罗伯特·吉尔平教授(Robert Gilpin)与代表《国际关系》杂志的肯·布斯(Ken Booth)教授、伊安·克拉克(Ian Clank)教授、安德鲁·林克莱特(Andrew Linklater)教授以及柯林一环特(Colin Wight)博士之间进行的。在这篇访谈中,吉尔平教授不仅就现实主义、观念
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一种话语霸权。作者从认识论根源、政治根源、全球化根源分析了民族主义神话的西方逻辑,其逻辑主要表现在政治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等方面。作者认为,以所谓“新民族主义”塑造中国的新身份是在新的时代继续制造民族主义的神话。按照“源于民族-因为民族-为了民族”及“国家化-现代化-世界化”三阶段的分析框架,未来中国的国际身份或国际形象塑造应扬长避短,对应地包括3个层面:开放、包客的民族精神;和、合的民族性格;适度的民族自豪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要同时实现现代化
近年来日中政治关系趋于恶化,两国的部分国民之间出现了互相厌恶的情绪化倾向。从日本方面来说,民众对政府错误政策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弱,这为政府独断地制定和推行强硬的甚至危险的对外政策创造了条件。其深层原因在于日本的部分知识界近30年来陷入了信仰危机,加上日本国民潜在意识上存在着“全民忏悔论”的后遗症以及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给日中两国关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为了发展稳定的日中关系,两国不仅需要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而且也需要在文化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通过广泛的民间交流尽快促进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得到学界同仁的大力帮助,刊物的品质和影响在不断地提升。我们将继续以发展学术、服务中国外交为己任,以关注国际关系学科的前沿、思索中国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国际问题、反映中国学者思想和认知的独特视角、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内容,打造一份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新的一年里,编辑部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和思路,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沟通,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
建构主义为人们研究一般意义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系统方法。它强调语言、规则和统治条件在现实的社会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作者从四个部分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对包括建构主义在内的人类现代思想的一些预设所产生的影响:(1)言语和宾词,我们通过说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及做什么来赋予其形式;(2)分类,这也是讨论宾词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关于部分和整体的分析非常有启发性;(3)二值原则,是关于所有谓语或是肯定或是否定的实践,社会关系中的规范性正是源于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而规则是表达二值原则的媒介;(4)一般意义
在全球关注联合国的未来并就联合国改革进行激烈辩论的背景之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于2006年4月24~25日联合召开了“联合国改革与全球治理:亚欧视角”国际会议。此次会议邀请了包括中国教育部副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章新胜,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金永健,中国前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联合国秘书长助理乔莫(K.S.Jomo),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明石康等在内的来自亚洲、欧洲以及西方的学者和相关人士近40人与会。会议围绕20
对当下中国而言,社会转型与大国复兴是两个最为重要又相互关联的命题,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讲,后者更具直接意义。大国复兴表明,眼下中国的快速发展并非新兴大国崛起,而是重新由大国走向世界强国。它首先是以物质实力为基础,从长远看,则需要“软实力”作为深层支撑,即所谓“威”“德”相辅。
区域共识的国际制度化要具有至少5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即区域认同要上升为强势权力的持续意志,要经过预期收益/成本比较,要经过一定时期的成功实践或者试错阶段,要经过持续的、有组织的国际沟通与国际谈判从而形成紧迫的制度化意识,最后往往要经由一个制度化临界点。关于东亚观念的建构及其制度化,目前关键在于:一是要弱化美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二是要建立中日经济合作轴心,三是要培育强有力的地区国际政治文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关系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知识的多元化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并使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界各种流派异彩纷呈。但在纷繁复杂的理论流派背后,缺乏稳定的主流趋势,西化、孤立主义和多元化成为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主要特征。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必须在以开放的态度与东西方同行扩大交流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与文化价值,传承和发扬“白银时代”发展起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分析传统、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以及宗教哲学思想,同时克服经验主义研究不足、缺乏中层理论、缺乏宏理论的高度抽象等问题。
尽管九一一事件代表了一场始于战争技术和认同政治的革命,但是未能相应地在理解和调解的艺术之间引起一场革命。为了缩小对于后九一一世界进行理解的愿望与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国际关系学者需要发展一种成熟的虚拟理论,进而深入挖掘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科意义。以当前美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作为批判性解读的对象,通过仔细剖析美国对外政策和军事政策的自相矛盾和神化色彩,作者呼吁国际关系学者对一个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做出迅速且有效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