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历资料
患者,女,45岁,因月经量增多3年,头晕1个月,于2007年4月27日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如孕3个月大小,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可能性大。术前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83g/L,余正常。于4月30日行子宫全切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诊断子宫多发性子宫肌瘤,血常规复查血红蛋白75g/L,患者拒绝输血于5月6日出院。5月14日患者因左下肢进行性水肿5天入住本院内科,体检左下肢水肿(++),彩超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凝3项正常,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89g/L,余正常。入院诊断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及抗感染、扩管对症支持治疗,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2次/日,持续至25日患者自觉水肿消退,要求出院,给予办理。出院后一直服用迈之灵片及溶栓通络颗粒。因右下腹痛3天,晕倒1次于8月6日入住武汉协和医院妇科,妇科检查盆腔内可触及男拳大的包块,下腹压痛(+),反跳痛(+),入院后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4g/L,白细胞10.78g/L,PT 67秒,APTT 116秒,INR 8.35,均延长,B超提示右侧附件非均质性包块,大小7.0cm×6.3cm,右髂窝见4.9cm液性暗区,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ml。入院诊断:①盆腔包块性质待查:卵巢黄体破裂。②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入院后给予止血、抗感染对症、输新鲜血浆等治疗,停用抗凝溶栓治疗,监测PT+APTT,治疗后患者下腹痛缓解,8月13日复查PT(-),APTT(-),16日好转出院。9月13日回协和医院复诊,收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附件区一儿头大包块,与周围肠管粘连,为肿大的卵巢及输卵管,腔内包裹暗红色血块约100g,腹腔内游离血约20ml,行右附件切除术,病检报告右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患者术后7天痊愈出院。
讨 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下肢,特别左下肢,是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妇产科术后总发生率8%~13%[1]。肺栓塞也是子宫疾病腹部子宮切除术后的主要死亡原因。手术患者麻醉后下肢肌肉松弛,术中血流变缓慢,大型手术时间长,手术过程以及术后还可发生血液成分的改变,加之术后长期卧床,腹胀、肠麻痹使髂静脉和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流缓慢,均可导致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2]。本例患者肥胖、切除子宫约孕3个月大小,术中操作时间长,贫血、术后很少下床活动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非手术疗法和介入为主,偶需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包括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抗凝血及溶血栓疗法。该患者在急性期经抗凝治疗,临床症状很快缓解,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溶栓药物治疗。用药过程中患者曾出现两次间歇性腹痛,未引起重视到医院及时复诊,直到腹痛加重伴失血性休克才入院治疗。考虑因长期使用抗凝溶栓治疗,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在卵巢黄体血管化时期,发生破裂出血。反复多次的出血与周围组织包裹粘连,形成卵巢血肿,失血过多导致失血性休克、贫血。所以在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以免并发出血性疾病。该患者因盆腔包块较大,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在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后改行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李力.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2):131.
2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49.
患者,女,45岁,因月经量增多3年,头晕1个月,于2007年4月27日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如孕3个月大小,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可能性大。术前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83g/L,余正常。于4月30日行子宫全切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诊断子宫多发性子宫肌瘤,血常规复查血红蛋白75g/L,患者拒绝输血于5月6日出院。5月14日患者因左下肢进行性水肿5天入住本院内科,体检左下肢水肿(++),彩超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凝3项正常,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89g/L,余正常。入院诊断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及抗感染、扩管对症支持治疗,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2次/日,持续至25日患者自觉水肿消退,要求出院,给予办理。出院后一直服用迈之灵片及溶栓通络颗粒。因右下腹痛3天,晕倒1次于8月6日入住武汉协和医院妇科,妇科检查盆腔内可触及男拳大的包块,下腹压痛(+),反跳痛(+),入院后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4g/L,白细胞10.78g/L,PT 67秒,APTT 116秒,INR 8.35,均延长,B超提示右侧附件非均质性包块,大小7.0cm×6.3cm,右髂窝见4.9cm液性暗区,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ml。入院诊断:①盆腔包块性质待查:卵巢黄体破裂。②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入院后给予止血、抗感染对症、输新鲜血浆等治疗,停用抗凝溶栓治疗,监测PT+APTT,治疗后患者下腹痛缓解,8月13日复查PT(-),APTT(-),16日好转出院。9月13日回协和医院复诊,收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附件区一儿头大包块,与周围肠管粘连,为肿大的卵巢及输卵管,腔内包裹暗红色血块约100g,腹腔内游离血约20ml,行右附件切除术,病检报告右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患者术后7天痊愈出院。
讨 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下肢,特别左下肢,是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妇产科术后总发生率8%~13%[1]。肺栓塞也是子宫疾病腹部子宮切除术后的主要死亡原因。手术患者麻醉后下肢肌肉松弛,术中血流变缓慢,大型手术时间长,手术过程以及术后还可发生血液成分的改变,加之术后长期卧床,腹胀、肠麻痹使髂静脉和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流缓慢,均可导致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2]。本例患者肥胖、切除子宫约孕3个月大小,术中操作时间长,贫血、术后很少下床活动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非手术疗法和介入为主,偶需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包括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抗凝血及溶血栓疗法。该患者在急性期经抗凝治疗,临床症状很快缓解,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溶栓药物治疗。用药过程中患者曾出现两次间歇性腹痛,未引起重视到医院及时复诊,直到腹痛加重伴失血性休克才入院治疗。考虑因长期使用抗凝溶栓治疗,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在卵巢黄体血管化时期,发生破裂出血。反复多次的出血与周围组织包裹粘连,形成卵巢血肿,失血过多导致失血性休克、贫血。所以在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以免并发出血性疾病。该患者因盆腔包块较大,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在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后改行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李力.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2):131.
2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