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辅导员工作中常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不当想法或言行给予否定意见,而当下高校学生自主意识较强,简单地否定他们的言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可能引发师生矛盾。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应该透过“不”的现象深挖并解决本质问题,慎用“不”或坚决说“不”,且注意表达“不”的方式,以期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育契机;适用性;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常常需要通过面对面谈话、手机、网络以及班会等方式对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的言行进行指导,而相当一部分是对学生的言行给予否定的反馈,某些“不”是辅导员依据相关学生管理制度或工作经验做出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行,也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所在,因此具备应然性,但从育人的角度看,某些简单的“不”则未必适然。当下学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且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仅以暂时的不合“规矩”去否定他们,是对学生发展的禁锢,因此,需要辅导员慎重对待。
一、“不”的教育契机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前沿的工作者,面对大量的具体的学生事务,如何从简单的管理上升到教育的高度,需要辅导员能够在纷繁的事务中寻找规律,并将其反过来指导实践。
我们经过对实际工作的反思,从被否定了的学生的言行想法中,往往能够发现当下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个性或共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和解决的。可见,“不”是辅导员工作中重要的教育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透过表面现象敏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实现有效的学生教育。
二、“不”的适用性
辅导员给予学生否定意见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学生不当言行的否定,其依据是制度,如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规章等,可以认为是“法”的角度;二是对学生某些虽不涉及制度,但从辅导员的经验来说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想法或言行的否定,这是“理”的角度。可以说,这两种“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错误的言行应及时地纠正,但是对于“理”的部分,由于辅导员的个人主观成分较多,辅导员的个人学识与格局也会影响其对事物的理解,因此,这种“不”则要谨慎对待。
(一)慎说“不”——从育人角度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而人本主义也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力。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学生具有自由而坚定的灵魂,从而去驾驭现实。而我们现在正努力教会学生去适应现实,用现实的尺度去衡量他们的想法与言行,但这样做是否真的是教育,否定他们这样或那样的言行之后,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是一个拥有自由的精神力量、强大的行动力量,从而去驾驭现实的人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又是否具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经验,去否定他们呢,这样做,是帮助他们,还是禁锢他们呢?
当下的学生自主意识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对于这些可能性,我们没有权力说“不”。我们不是将学生雕凿成相同成品的匠人,而是帮助他们自由发展的育人者,因此,我们应该格外谨慎地做出判断与选择。
(二)坚决说“不”——从责任角度
当下的部分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确实存在不当的言行或想法,辅导员必须明确“不”的态度,并坚决彻底的执行。
部分辅导员也存在着错误的想法,例如:我不准学生逃课,学生对我不满意,我何必呢?!我批评学生攀比炫富,欺负同学,学生不高兴,我的辅导员评价分数就会低,我何苦呢?!
这些想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这是责任,是必须完成的为师者的任务,而“针对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因此,我们不能规避这样的困难,而应该思考问题的原因何在,是不是我们的“不”在表达和具体运用上出了问题,是不是应该注重这些否定意见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让学生不“躁”,自己不“疲”。
三、表达“不”的原则
(一)“不”是给出解决方法的“不”
学生在征求辅导员意见时,往往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单纯的否定或同意。因此,我们在否定一个想法或行为时,应该为学生寻找到另外一条路径,这样才能脱离简单的管理,提升到为学生服务的高度。
(二)“不”是一个过程
辅导员可以将“不”的表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做,因为学生接纳“不”也需要理解和消化的时间,仅口服心不服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果,但难免会出现反复。因此,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不要急功近利,不能采用强制性的方法达到目的,这样不仅问题本身得不到解决,也可能引发其它矛盾或问题。
(三)创新“不”的表达方式
当前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班会、面谈、网络交流等方式,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他们易于并乐于接受的途径,更有新意的表达“不”。
四、结语
总之,辅导员应在工作中谨慎地说“不”,技巧性地说“不”,抓住关键问题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不断学习科学的育人方法,开拓工作思路,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达到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平平.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三要四忌”[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2]张珊珊.心理咨询技能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院学报,2013.8.
[3]苏云升.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高校的学生管理[J].职教论坛,2010.4.
[4]王光营.山东师范大学美女辅导员古文“放假叮咛”走红[EB/OL].2015-04-30.http://www.qlwb.com.cn/2015/0430/372709.shtml.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关键词:教育契机;适用性;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常常需要通过面对面谈话、手机、网络以及班会等方式对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的言行进行指导,而相当一部分是对学生的言行给予否定的反馈,某些“不”是辅导员依据相关学生管理制度或工作经验做出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行,也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所在,因此具备应然性,但从育人的角度看,某些简单的“不”则未必适然。当下学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且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仅以暂时的不合“规矩”去否定他们,是对学生发展的禁锢,因此,需要辅导员慎重对待。
一、“不”的教育契机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前沿的工作者,面对大量的具体的学生事务,如何从简单的管理上升到教育的高度,需要辅导员能够在纷繁的事务中寻找规律,并将其反过来指导实践。
我们经过对实际工作的反思,从被否定了的学生的言行想法中,往往能够发现当下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个性或共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和解决的。可见,“不”是辅导员工作中重要的教育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透过表面现象敏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实现有效的学生教育。
二、“不”的适用性
辅导员给予学生否定意见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学生不当言行的否定,其依据是制度,如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规章等,可以认为是“法”的角度;二是对学生某些虽不涉及制度,但从辅导员的经验来说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想法或言行的否定,这是“理”的角度。可以说,这两种“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错误的言行应及时地纠正,但是对于“理”的部分,由于辅导员的个人主观成分较多,辅导员的个人学识与格局也会影响其对事物的理解,因此,这种“不”则要谨慎对待。
(一)慎说“不”——从育人角度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而人本主义也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力。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学生具有自由而坚定的灵魂,从而去驾驭现实。而我们现在正努力教会学生去适应现实,用现实的尺度去衡量他们的想法与言行,但这样做是否真的是教育,否定他们这样或那样的言行之后,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是一个拥有自由的精神力量、强大的行动力量,从而去驾驭现实的人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又是否具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经验,去否定他们呢,这样做,是帮助他们,还是禁锢他们呢?
当下的学生自主意识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对于这些可能性,我们没有权力说“不”。我们不是将学生雕凿成相同成品的匠人,而是帮助他们自由发展的育人者,因此,我们应该格外谨慎地做出判断与选择。
(二)坚决说“不”——从责任角度
当下的部分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确实存在不当的言行或想法,辅导员必须明确“不”的态度,并坚决彻底的执行。
部分辅导员也存在着错误的想法,例如:我不准学生逃课,学生对我不满意,我何必呢?!我批评学生攀比炫富,欺负同学,学生不高兴,我的辅导员评价分数就会低,我何苦呢?!
这些想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这是责任,是必须完成的为师者的任务,而“针对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因此,我们不能规避这样的困难,而应该思考问题的原因何在,是不是我们的“不”在表达和具体运用上出了问题,是不是应该注重这些否定意见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让学生不“躁”,自己不“疲”。
三、表达“不”的原则
(一)“不”是给出解决方法的“不”
学生在征求辅导员意见时,往往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单纯的否定或同意。因此,我们在否定一个想法或行为时,应该为学生寻找到另外一条路径,这样才能脱离简单的管理,提升到为学生服务的高度。
(二)“不”是一个过程
辅导员可以将“不”的表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做,因为学生接纳“不”也需要理解和消化的时间,仅口服心不服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果,但难免会出现反复。因此,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不要急功近利,不能采用强制性的方法达到目的,这样不仅问题本身得不到解决,也可能引发其它矛盾或问题。
(三)创新“不”的表达方式
当前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班会、面谈、网络交流等方式,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他们易于并乐于接受的途径,更有新意的表达“不”。
四、结语
总之,辅导员应在工作中谨慎地说“不”,技巧性地说“不”,抓住关键问题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不断学习科学的育人方法,开拓工作思路,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达到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平平.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三要四忌”[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2]张珊珊.心理咨询技能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院学报,2013.8.
[3]苏云升.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高校的学生管理[J].职教论坛,2010.4.
[4]王光营.山东师范大学美女辅导员古文“放假叮咛”走红[EB/OL].2015-04-30.http://www.qlwb.com.cn/2015/0430/372709.shtml.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