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1号(创刊号)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n_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第1号科隆,星期四,6月1日.1848.[第一版头条通栏]《新莱茵报》将于6月1日起每日发行1。订阅价格:科隆地区一季度1塔勒15银格罗申2。除科隆外,普鲁士其他地区2塔勒3银格罗申9分尼。普鲁士以外地区需要加收邮费。6月份只能与下一个季度(7月,8月,9月)同时订阅。这四个月订阅的价格是:科隆地区2塔勒;科隆地区之外2塔勒25银格罗申。可通过国内外所有的邮局和书店订阅。
其他文献
以往对民国时期新闻检查研究的惯常叙事,主要采用的是法规政策的制度视角,关注宏观的结构性制度层面,如此既难以看到检查人员作为行动主体的活动,也无法做到对新闻检查作为一种职业的"同情的理解".论文采用内部人视角的分析方法,通过细读日伪上海市政府"检查新闻工作报告书",一方面试图展示日伪新闻检查人员如何在日常展开工作,其在时间节点、工作节奏、流程惯例、文辞整饰等方面与新闻编辑室有诸多类似或呼应之处;另一方面则力图说明除了删扣新闻的常规性工作,他们往往还担负着核查事实、宣传引导等职责,由此需要处理与上级长
在液态的现代社会,世界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决定了不确定性传播与沟通的重要性.在多学科考察和理解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研究作为新闻的不确定性的层次类型、区域结构和媒介表征,发现:不确定性传播中媒体透过赋予意义、争议表征和模糊性限制语的使用等表征建构了新闻的不确定性,而意义悬置和"知识错觉"等不确定性传播之痛影响了传播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也驱使媒体进行不确定性知识的再生产.
论文以先进工业文明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如何落地于落后农业文明形态的中国社会为时代大底板,以建党初期革命工作重心变化为研究对象,以红色井冈传媒特质为特别案例,着重从主要宣传口号的变化,探讨了政治与宣传的互动关系,认为: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党的宣传方针,党的宣传方针显示党的政治路线;口号宣传的重大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党的政治路线变化."打土豪,分田地"等一批宣传动员口号的出现,在实践上反映了共产党进入土地革命的历史新阶段;在理论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伟大开篇.
本刊2013年改版的同时试行了双向匿名审稿制度.2015年这项制度全面严格推行.自那时起,本刊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因为每一篇刊发的稿件都融入了审稿专家的学识,浸润了他们的心血.
期刊
不同于其他留学生遇害案,“江歌案”引发了一波又一波舆论高潮。其原因在于新闻采取的不是刑事案件的信息模式,而是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具有牢固而深刻记忆的“恩将仇报”框架。论文以“江歌案”为例,探讨社会记忆对新闻报道和舆论高潮的影响,发现社会记忆对新闻报道和舆论兴奋点具有较为显著的形塑作用。首先,社会记忆不同导致人们关注的事件不同。其次,即便关注事件相同,但社会记忆不同,会导致关注点相异。第三,社会记忆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相同事件的诠释框架迥然相异。第四,诠释框架蕴含了相应的情感倾向,因此社会记忆培育了情感兴奋点。最
民主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邓初民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他一生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革命实践和传播活动。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的宏观语境和历史视域下,邓初民的媒介实践显现出三方面的特点:其一,这是20世纪早期民主知识分子进行知识传播的自觉行动和思想启蒙;其二,体现出政治传播的鲜明特征和历史轨迹;其三,为社会动员和鼓舞民众投身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这三个特点又构成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两种路径:进行知识传播和参与政治传播的历史特征和价值。
中国在向现代化、国际化跨越的历史进程中,建构出符合当前社会形态的政治信任模式,仍需考察儒家思想的传统。从政治传播的视野切入,重新阐释政治信任的历史形构,可以发现《论语》中的政治信任建构是儒家观念、建构路径和建构思维三者交织而成“上下交”的双向传播互动过程。“自上而下”的体制价值传播为政治信任建构设置理想化的政治认知框架,再加上以“君”“大夫”为主的政治中介组织的社会联系功能、信息扩散功能和调节功能,对民众进行道德情感教化。民众接收、认同并内化政治信息后,自下而上,情感外推,将人际情感延伸为政治情感,形塑其
对跨文化传播经典理论进行回顾和反思,提出“桥接社群”的概念,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海外华人这一特定的桥接社群在西游记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考察,提出跨文化传播的“动力-意识-策略”模型,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创理论。研究发现,双重身份认同是桥接社群所拥有的排他性文化资源;有效跨文化传播实践须制造一种近乎“浸入式”的接受体验;以桥接社群为核心要素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微观的、语境化的、双向的模型;通过桥接社群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受制于故事文本自身在异文化中的认知基础和传播潜力。应对跨文化传
上海人民广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空间符号化的代表,在空间收回、赋名和物质空间再造中已经确立了政治符号的意向。经由庆典集会、展览活动、文娱表演、体育活动等仪式活动的经典化,人民广场进而建构成满足政治宣传与教化,建构民族-国家认同政治需求的重要社会空间。双重化空间的契合与互构使得人民广场政治符号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并呈现出凝固的直观感与流动的渗透感双重特质。最终,人民广场作为一个政治权力的表征完全被镌刻入人民的价值判断体系中。
对于“网络舆论聚集”,国人往往将其命名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等概念来研究。从行为主体、行为性质、适用法律三方面分析,“网络舆论聚集”与群体性事件具有本质的区别,准确的命名应是“网络公共事件”。用“网络公共事件”概念取代“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能更准确地表述研究对象,具有更深厚的研究传统和理论资源,有利于改变危机管理范式研究的弊端,也有利于推进“网络公共事件”的公共领域范式研究,深化网络赋权与传媒公共性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