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六朝时期“神”之审美新义

来源 :美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ting198198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动荡和改变,宗教信仰和思想对以“神”为重要范畴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以重“神”为核心的人物品藻和艺术品评系统;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形神关系”为主线的审美理论;在民间信仰的背景下,产生了以《搜神记》为代表的神怪小说和文人神话。从这几个方面看,“神”这一概念中的审美自觉性、超越性、个体性、民间性、世俗化等特点日益显著,也进一步影响了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实践。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无疑给美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阐释并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寇鹏程教授新近出版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一书正是这样一本围绕中华美学精神展开阐述的力作。
现代性时间概念具有“均匀流逝、历史进步、聚焦当下”的特性,而后现代主义时间概念具有“瞬间、碎片、历史终结”的特性.在这种冲突与割裂中,杜威的时间观念通过把时间与人类生存实践相联系,阐述了时间与个体、时间与经验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经验美学理论,阐明了艺术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
随着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和“互联网+教学”理念的推广,高校线下与线上的美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因此出现了线下与线上课程间复杂的竞争与辅助关系。从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的美育视角出发,以某ICT高校的学生调研为基础,分析高校线下与线上美育课程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线上与线下课程在挤压与碰撞中分别暴露出的问题,并根据互促与互补的原则阐述ICT工科高校线上与线下美育课程共同体的共生关系和具体目标。
宗白华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末这一段历史时期里,产生了足以代表中国现代艺术形上学思想之典范和成熟形态的阐述,一种既本土又现代的艺术形上学思想得到了充分而精彩的呈现。“生生的节奏”作为宗白华艺术形上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充分体现。作为本土艺术学领域的先行者以及第二代美学家中的代表性人物,宗白华的艺术形上学思想融道德形上学于其中,最终体现了审美和道德在超越性价值论上的统一。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袁鼎生教授的《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一书,这是他从2002年以来研究生态美学理论与方法的第7部独著,原创性追求更为自觉.rn袁鼎生教授认为原创是学术创新的最高理想.在《范式整生论》(与袁开源合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一书中,作者标划了一条学者创新之路,即从“学着说”与“跟着说”的协同创新开始,走向“接着说”与“重新说”的自主创新,抵达“最先说”与“从头说”的自立创新.
期刊
审美作为塑造主体的治理性技术,是文化治理中自下而上实现个体自我治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源自康德美学的审美无功利和审美自由为主体的自我自由治理提供了哲学基础.审美自由是主体自我管理实践的重要方式,审美教育为主体构型提供了技术载体,批评范式和制度话语空间则是主体不断进行自我塑形、完成自我变革的重要保证.从审美实践的主体构型到主体的自我革命,文化最终完成了其治理性的功能.
构建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选手的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对考察教师的指导水平和促进选手的训练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2016-2019年度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矿井灾害应急救援赛项中获奖参赛选手以及指导教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重要性—表现性”分析(IPA)等方法,构建了由基础素质、专业修养、自我管理、人格素质和专业技能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的能力素质指标体系模型,并厘定各指标的熵值,分析了各指标的重要性和表现性特点.应用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与参赛选手实际训练所需的能力相吻合,可
包豪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院校之一,为设计教育和设计思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1919年德国魏玛成立到1933年在柏林被迫关闭,这座院校分别经历了魏玛时期、德绍时期和柏林时期.其中,魏玛时期是包豪斯的起点,它依托于魏玛共和国而获得了绚烂光环.但事实上,魏玛时期也是最为混乱与不安定的时期,对于艺术、工艺与技术的不同话语不断交汇、碰撞,甚至争夺主导权.通过分析魏玛包豪斯诞生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以及在它的1923年前后所提出的宣言和纲领性口号,可剖析魏玛包豪斯理念的核心思想发生“裂变”的深层次因素.
自1915年赵元任创作《和平进行曲》至今一百多年来,我国作曲家们不断尝试、探索解决西方大小调和声与中国风格的冲突和本土化融合问题.音乐理论界也协同跟进,从原理、方法、思维等层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音乐理论本土化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有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1959)和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和方法》(2003)等.
期刊
阿格妮丝·赫勒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将卢卡奇所奠基的总体性日常生活导向更为多元和动态的审美伦理重构中,通过实践哲学、道德哲学和历史理论等多元视角的切入,形成了具有东欧本土特色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美学上,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更多地批判一种过度自在化的日常生活,在审美泛化乃至失范的后现代境况下重拾美学的伦理之维,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社会主义现实语境中不断强化人文精神的价值坚守。